分享

600多年前,武进走出这位布衣“总裁”,堪称行走的“百科书”

 zsw77792 2024-05-23 发布于陕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

其中有这样一部经典,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华典籍之精髓”“中华文脉之绵延”,更发出“我辈必将为民族而保存之!”的慨叹。
图片
这便是“万书之书”——《永乐大典》。这部2287卷、3.7亿字的皇皇巨作,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诸子百家、小说戏曲、经史子集,涉天文地理、占卜医技、释藏道经……靡不毕集,无所不包。
图片

在这部“旷世宏编”的修纂队伍中,监修、总裁、副总裁等位均由多人共同担任,而仅有“都总裁”这一要位始终由一人独当大任,他就是武进人陈济。


图片

统领群儒 编纂巨作

他是令人折服的“两脚书橱”



图片
△ 陈济像

陈济(1364-1424),自幼博学强记,读书过目成诵。后因尽通经史百家之言,被称为“两脚书橱”。

世人读书求学多为考取功名,而陈济只醉心学问本身。直到永乐三年(1405),40岁的陈济受明成祖朱棣之召,入宫担任《永乐大典》都总裁,统领群儒、编修志书,从此他渊博的学识与横溢的才华,才得以经由此部巨著跨越时空而折服后人。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雄心勃勃,他迫切地希望在各个方面建功立业,以此来增加自己统治威望。为彰显国威,也为扬名千秋,他需要一部盛事之典,一统世界秩序,他说“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这“一统之制作”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典》。

该书最先是让翰林学士解缙担任监修,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修成,朱棣御览后并不满意,便下旨重新编修。

图片
△ 修纂组织分工示意图
(来自《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

永乐三年,奉皇帝之命,太子少师姚广孝、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担任监修,钦定布衣陈济担任都总裁,新科状元、翰林院修撰曾棨等为副总裁。总裁、副总裁及所辖纂修、编写、誉录、圈点生、校正官等总计2000余人,可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辑,如何编排好这样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便于后人检索查用,是陈济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明史》记载:“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这说明陈济是制定《永乐大典》凡例的重要人物之一。再三的权衡之下,陈济最终选取自身苦心钻研多年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方式。

这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门径方法,在后世叫做“检索”,它能够从庞大的“字”与“事”的关联中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智慧。“检索”这个概念的使用,就是从《永乐大典》编纂、使用开始的。

图片
△ 检索示意图

图片
△ 明初重要韵书《洪武正韵》部分
(来自《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

与一般类书不同,《永乐大典》以韵为纲,以字隶事,每一单字下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把以韵排序与按类部次相结合,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个事目有一个标题。

譬如汉字“颂”,划分属于“东”字韵。基础介绍“颂”字读音、意义、出处后,再引出“事目”,即现在所说的百科“词条”,并引书将这一事目的内容抄录下来。

举一例,对“师”字,《永乐大典》是这样引书的:

首先,以“师《洪武正韵》申之切,众也,范也,法也,效也。又姓,官名,卦名。又导之教训曰师。《公羊传》京师者何,众,大也。《周礼》五旅为师,二千五百人,............”统领师字册,标明读音和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者,依次悉数与“师”相关的“事目”:一字师,一世师,百世师,万世师,以苦为师,道德为师,万物为师。每一事条,都引出一个让后人读懂、直抵古人智慧的“大道”,传播的是正能量。所以,这部书之大,非只谓规模之大、工程之大,而谓至理之大、大道之大。

这种编排方法“直取全文,未尝擅减片语”,将所辑七千余种古今书籍一字不易、尽收囊中,如此在一部“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的大书编成之时,也让许多先秦至明初的宝贵文献得以完整流传。

图片

《永乐大典》修撰历时5年,全书共2287卷,凡例并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这部近3.7亿字的类书,由书手一笔一划抄写出来,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皆绘有图形,所绘之图全部用白描手法,力求形态逼真,精丽工致。呈圣上阅后,甚为满意,并赐名《永乐大典》。
大典修成后,监修官员姚广孝评价陈济是“群书博记羡儒魁,胸次森森武库开”的知识全才;另一位修纂总裁梁潜则评价道“与太子少师姚公监修成书者,君之勤劳为多”,直言陈济是编修过程中最有才能、付出心血最多的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编纂,他用心最深。
《永乐大典》编修期间,陈济“凡有咨问,先生授据精详,洞究始末,博而有要。”“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应口辨析无滞。”他的功底之扎实、学问之高深,令编纂团队所有人心悦诚服,“两脚书橱”之名更广为流传。

图片

慈父相伴 良师启迪

他是问道求索的大隐之辈



作为一介布衣,陈济能够脱颖而出,在如此浩繁的国家文化工程中,担当“都总裁”这一重要的角色,正源于他嗜书如命、一心问道的求学本性与饱谙经史、博览古今的深厚学养。这一切,得益于两位贵人。

图片
△ 我国现存最早类书《北堂书钞》

陈济自幼聪慧喜读书,也喜欢买书,洪武年间,父亲陈贞让他到钱塘、会稽去收生意上的货款。素爱逛书坊的陈济看到一套《北堂书钞》便犯起了书瘾。这套173卷的巨制以收录资料宏富著称于世,售价也贵得要命,陈济实在爱不释手,一咬牙便用半数货款买了下来。后来,当陈贞看到陈济买回满满当当半船书后,虽严厉询问,却完全理解儿子的爱好,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父亲的体谅与包容,让陈济得以心无旁骛地沉迷于茫茫书海。陈济后来也常常打趣,自嘲自己只会“啃书本”“啃老子”。

除了有天下最好的父亲,陈济也有天下最好的老师。

图片
△ 谢应芳像

洪武十八年(1385),陈济拜同乡、东南大儒谢应芳为师。

当时的陈济在熟读《北堂书钞》后,立志编一部“囊括乾坤,贯通今古,本末粗粗,粲然备列。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之书,修一部把古今著述中的学问和智慧选择出来、排列起来,便于更多的人掌握学问、汲收智慧、追求大道的经典之作。

命运的齿轮让他遇到了志趣相投的恩师。谢应芳(1295-1392),一生不求田问舍,不积金攒玉,不攀扶权贵,只好藏书治学。他一生想编一本书,一本教读书人读书的书,可惜在乱世之中,居无定所,等到天下安定,已年逾古稀,有心无力了。

谢应芳第一次见到一个二十岁出头,踌躇满志、一心问道的陈济,顿时感到极为惊喜。本不想再授徒的谢应芳在耄耋之年毅然收下这个“当初的自己”。

图片

谢应芳待陈济如父如祖,亦师亦友,以启发式教他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陈济拜师十年,在恩师指引下,在书海里肆意遨游,终于找到了学问和智慧大道的门径——“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是”,为后来《永乐大典》的编纂积蓄下肥沃的根基。

恩师和父亲相继离去后,潜心钻研半生的陈济也有过迷茫,他深知仅靠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修纂大型类书往往需要举全国之力。认清现实后的陈济内心极其孤寂苦闷,但求学的初心与热忱让他坚持了下来,也让他等来了自己的机遇。

陈济在《永乐大典》编成后,因公授“右赞善”官职,凡“稽古纂集”之事,都归他管理。陈济以谦逊、博学和循循善诱受到太子的敬重,五位皇子、皇孙都跟他学四书五经。陈济在晚年时仍读书笔耕不辍,著有《书传补注》《书传通证》《诗传通证》《元史举安》《通鉴纳目集览正误》《赞善文集》《思斋录》等。惜今多有目无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