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国四代王宪,燕国五代王和,还有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国君们!

 海叔说春秋 2024-05-23 发布于四川

在今天的北京琉璃厂附近,曾经发掘出土很多来自燕国建立前后百余年的青铜器,就是在这些青铜器上,人们得以确认燕国的存在。

只是即便如此,对于燕国建国其后百余年间的往事,人们依然无法找到确切的证据,除开召公在世时的燕国,中间自燕侯宪燕侯而后的燕国国君,似乎就完全消失不见,就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当燕国国君再一次出现在历史之中,已经大约是在西周末世的周厉王时代了,这个时期是燕惠侯,据传是燕国第十个国君,那么也就是说,自燕侯和之后的至少有五位以上的国君,就已经失载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有的人认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彻底的让燕国的历史出现了断层,但那也是在燕国的几十代国君以后的事情了。燕国的前面几代国君们,大多还是有青铜器传世,可是到燕侯和以后,这种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非常之少。

是后来的国君们没有铸造青铜?还是燕国的国君们不再使用青铜器?或者燕国遭遇了什么奇怪的灾难?这段历史如同失落的文明一般,让人感到神秘得无法触碰。

从燕国建立到燕侯和在位的数十年间,燕国在东方成为驻守周人东北大门的强国。当燕国第三代君主在积极主动的开展政治联姻的时候,置身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燕国人文化的大衰退突袭而至。

到了燕国第四代国君,燕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似乎就在史书中一笔勾销了。

燕国历史真正开始出现在史书中,正是在燕惠侯之时,这个时候恰好是周天子的第十任国君周厉王,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天子几乎很少有与燕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交往,说明周王室很可能已经对燕国进行了某种边缘化的处理,更多的注意力或是在北方,或是在南方,更多的依靠的是晋虢齐鲁等诸侯国,燕国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似乎都已经全面落后。

为什么恰好这段时期内所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是相对较少的,这本身可能也说明某种可能,就是周王室疏远燕国而后,对燕国亲族层面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减弱。

这即导致当时的周边戎狄部族产生了离心力,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侵扰战争,燕人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燕惠侯时代前后,甚至齐国人也对燕国展开了战争。

说燕国人在第四代国君而后直至燕惠侯时代的文化发展严重滞后,还有个可能的证据,就是燕国受山戎侵扰齐桓公率军援助之时,燕庄公还专门不顾礼制送齐桓公出了国境。

《史记》载:“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齐桓公会如此对待燕国,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齐国在推行尊王攘夷,一方面则是燕国本身可能已经不遵礼制有数年。

就连国君送客不能送到国境之外的礼制也不知道,甚至燕国还有可能出现不朝贡天子的事件,这也是齐桓公要求“使燕共贡天子”的理由。

想了解燕国更多的往事,请点击……

燕侯克的北漂生涯:第一代燕国国君的人生

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北虎:燕国人的发展模式,周天子的潜在隐忧

燕侯克的“百家姓”,他们臣服了燕国,燕国成就了他们!

如果有说东北地区有江湖,那么燕国一定是武林盟主!

燕昭王的疑惑:燕国绝非是苦寒之地,而是天府之国!

燕国人的第三代,燕侯舞的新国家,是腾飞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