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窗

 元导 2024-05-23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第十四章   

窗子和门一样,也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窗子的形式也非常多样,甚至可以说比门的形式更为丰富。
窗子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因而,窗子的发展也是与建筑基本一致的。最初的窗子称为囱,它是人类穴居时期为了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在洞穴顶端凿的小洞。后来,脱离穴居筑起了房屋,便在房子的墙上开窗洞,称为牖。我们常在古建筑书中看到的'户牖',也就是指门窗。'牖'之后发展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窗子类型。同时,窗子也在采光透气功能的基础上,更发展而兼有了装饰作用。
建筑是由古至今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而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且实物留存较多的时期,是明清两朝。窗子的方方面面,也是在这个时期最为丰富与成熟。
窗子的形式本就很多,而南北各地的称呼又不尽相同,也就是一种窗子有几种名称,有些窗子又会有几种细分类型,而且各地的细部处理又多有差别,所以非常丰富,极其多彩,主要形式有槛窗、支摘窗、直棂窗和一些空窗、漏窗等。
直棂窗
直棂窗是用直棂条在窗框内竖向排列犹如栅栏的窗子,这是棂条最为简单的一种窗子形式。直棂窗因为具体做法的不同,还可细分出不同种类,除了较为常见的竖向直棂条形式外,还有破子棂窗和一马三箭窗等变体形式。

图片

直棂窗

破子棂窗
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其特点就在'破'字上,它的窗棂是将方形断面的木料沿对角线斜破而成,即一根方形棍条破分成两根三角形根条。安置时,将三角形断面的尖端朝外,将平的一面朝内,以便于在窗内糊纸,用来遮挡风沙、冷气等。

图片

破子棂窗

一马三箭窗
一马三箭窗也是直棂窗的一种,它的窗棂为方形断面,这是它与破子棂窗的不同点。但它的特点还不在此,而在于直棂上、下部位各置的三根横木条,也就是在一般竖向直棂条的上、中、下部位再垂直钉上横向的棂条,使之比只有竖向直棂条的窗子更有变化。

图片

一马三箭窗

槛窗
槛窗是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子,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立柱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墙体之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说得更明白一点,槛窗也就是省略了隔扇门的裙板部分,而保留了其上段的隔心与绦环板部分。槛窗多与隔扇门连用,位于隔扇门的两侧。因为它是通透的花式棂格,所以即使不开窗也有透光通气作用,不过,在寒冷的季节里窗棂内会贴上窗纸,后来也有装玻璃的。
槛窗与隔扇门保持了同一形式,包括色彩、棂格花纹等,使得建筑外立面更为谐调、统一、规整。皇家建筑上的窗子大多为槛窗形式。在一些较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也多有运用。特别是在南方的民居建筑中,比北方地区更多地采用槛窗形式。

图片

槛窗

之所以有'槛窗'这样的概念,这是与'槛'紧密相联的,那么什么是'槛'呢?
用以安装门窗隔扇的框架叫做框槛,分为槛和抱框两部分,由此可见,槛是门窗框架的一部分。抱框是门、窗扇左右紧贴柱子而立的竖向木条,也叫抱柱。而槛则是框槛中的横向部分,是两柱之间的横木,位于最上面紧贴檐枋的叫上槛,横披之下门窗扇之上的叫中槛,中槛也叫挂空槛,南方则叫照面枋;而最下部贴近地面的为下槛,南方也叫脚枋。一般建筑多在上、中槛之间安横披,而在中、下槛之间安装门扇、窗扇。较矮小的房子只有中、下两槛,所以也就没有横披。

图片


天窗
槛窗、支摘窗、直棂窗、漏窗等,都属于墙面窗,也就是开设在墙体上的窗子。除此之外,还有极少部分地区的民居使用天窗,也就是开设于屋顶的窗子,多用于采光。较为讲究的天窗多用亭式或屋式结构,在亭或屋的四面开窗,与大屋顶形成统一的格调,并且,使建筑的造型更为丰富优美。

图片

天窗

支摘窗
支摘窗是一种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子,明清以来在普通住宅中常用,在一些次要的宫殿建筑中也有所使用。支摘窗一般分上下两段,上段可以推出支起,下段则可以摘下,这就是支摘窗名称的由来,也是它和槛窗的最大区别。此外,支摘窗在形象上也与槛窗不同,槛窗是直立的长方形,而支摘窗多是横置的。
支摘窗没有风槛,两抱框直接与榻板相连。风槛是安装窗扇的框槛中的下槛,较小;而榻板则是平放在槛墙之上、风槛之下的木板。
支摘窗在南北民居中又有不同的具体样式。北方常在一间当中立柱,隔成两半,分别安窗,上下两扇一样大。南方则常在一间当中立柱两根,分为三等分安窗,并且上段支窗长于下段摘窗,一般比例为三比一。而苏杭一带的园林与民居中,支摘窗多做成上、中、下三段,富于装饰性。这种上、中、下三段的支摘窗,又称为和合窗,其上下窗扇固定,中间窗扇可以向外支起。

图片

支摘窗

和合窗
和合窗也是众多窗子形式中的一类,并且属于支摘窗形式,它较多地被江南民居所使用。和合窗多安装在建筑的次间,一间三排,每排三扇,也有多于三扇的。其上下两排窗扇固定,中排则可以打开用摘钩向外支起。窗扉呈扁方形,窗下设栏杆或砌筑墙体。和合窗的内心仔纹样也多随长窗而定。

图片

和合窗

地坪窗
地坪窗又叫'勾栏槛窗',多用于建筑次间的廊柱之间的栏杆之上,与栏杆连在一起安装,并且多临水而设,开窗后即可坐在栏杆上欣赏水景。地坪窗通常有六扇,在式样和结构上与长窗(隔扇窗,用在园林中时常称长窗)类似,但其长度只相当于长窗中部绦环板下的抹头至窗顶的尺寸。地坪窗与栏杆的花纹都向内,栏杆外边多安装可拆卸的雨搭板。地坪窗的实例在浙江南浔顾宅中就有。其窗扇隔心图案以长八角形几何纹和海棠纹为主,下面的栏杆处图案则为圆形内外套折线式,棂格上下皆通透。

图片

地坪窗

横坡窗
如果房间过高或面阔过宽时,为了使建筑整体构图看起来更为和谐,则要调整开启门窗等的面积,这时可以在槛窗的上下或两侧加设横坡窗或余塞窗。横坡窗位于中槛之上,上槛之下的扁长空档处,形式可与槛窗相同,也可另做独立的雕饰或花纹等。

图片

横坡窗

横披窗
横披窗也叫'横风窗'、'横坡窗',用在较为高大的房屋墙体上,装在上槛和中槛之间。一般是做成三扇不能开启的窗子,每个窗扇都呈扁长方形,上面饰有各种花纹。

图片

横披窗

漏窗
漏窗,有时候也叫'花窗'、'空窗',这是一类形式较为自由的窗子。这类窗子都不能开启。漏窗当然也有沟通内外景物的作用,因为我们透过漏窗能看到另一边的景色,但是漏窗的沟通是似通还隔,通过漏窗所看到的景物也是若隐若现的,所以它在空间上与景物间,既有连通的作用,也有分隔的作用。此外,漏窗相对空窗来说,本身就是优美的景点,因为漏窗窗框内置有多彩多姿的各式图案,在阳光照耀下更有丰富的光影变化,益发显得活泼动人、优美不凡。

图片

漏窗

成排漏窗
漏窗有单个设置的,也有成组设置的。透过单个漏窗,往往只能见到一枝半叶,是自然的点缀小品,给你遍寻不着之后一个突然的惊喜。连续成排的漏窗,则会随着人的行走,不断透露窗子另一面不同位置的景致,当你走过最后一个漏窗时,你也就如同欣赏完了一幅绝妙的长卷。

图片

成排漏窗

花窗
花窗相对来说,与漏窗更为接近。虽然漏窗时候也叫'花窗'、'空窗',但实际上花窗和空窗却是不一样,空窗一般是只有窗洞没有棂条花格,而花窗一般是指在窗洞内雕或塑出花草、树木、鸟兽或其他优美图案的墙壁上的窗子,装饰性与艺术性更强一些。
不过花窗的使用和空窗、漏窗一样,大多用在江南民居与园林中,其形式与花样之丰富不胜枚举。

图片

花窗

空窗
空窗与漏窗的区别是,空窗只有窗洞没有窗棂,在建筑中,如果空窗属于'虚'的要素的话,那么漏窗则是'半虚半实'的要素。空窗的设置可以使几个空间互相穿插渗透,将内外景致融为一体,又能增加景深、扩大空间,获得深邃而优雅的意境。同时,空窗的窗框还有框景的作用,在一面透过空窗望向另一面,或是一株芭蕉,或是一丛修竹,或是一峰山石,正在窗框中,两者结合就仿佛是一帧美妙的小品图画。

图片

空窗

什锦窗
什锦窗是一种漏窗,常常是一组一组的安排,而且窗形变化多样,所以得名'什锦',它是北方四合院中最为活泼可爱的一种窗形,在江南园林中也极为常见。什锦窗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不但可以美化墙面,还可以沟通窗内外的空间,借调外部景致,以及作为取景框等。什锦窗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其艺术性的造型,还来自于窗套的色彩与装饰。

图片

什锦窗

什锦窗的形状
什锦窗的形状有很多种,多是一些具体可感的物体形象,包括各种线条优美的器皿、几何图形、花卉、蔬果,甚至动物等,如书卷、扇面、锦瓶、玉壶、寿桃、树叶、花朵、五方、八角、蝙蝠等。

图片

什锦窗的形状

民居中的什锦窗
民居中的什锦窗,主要有什锦漏窗和什锦灯窗两种形式。什锦漏窗又称单层什锦窗,窗框内或空着,或安置做成不同花样的棂条,或装玻璃贴绘图案。什锦灯窗则有两层窗框,分别安装玻璃,两层玻璃之间置灯,每当节日的夜晚灯火通明,映着各色窗子,有着美妙不凡的装饰效果。

图片

民居中的什锦窗

什锦窗的窗套
窗套位于什锦窗窗口的周围,是雕饰的重点部位,它的形状与什锦窗的窗洞形状一致。

图片

什锦窗的窗套

长窗
长窗也就是格扇门,用在江南园林建筑或民居中时称为长窗。它开启时是供人出入的门,关闭时则又是窗子。关闭时,通过通透的内心仔采光、通风,内心仔也就是格扇上面的格心。长窗也以内心仔处为装饰重点,花纹有直棂、平根、方格、井口、书条、十字、冰纹、锦纹、回纹、藤纹、六角、八角、灯景、万字等,其他还有瓦当、篆刻等文字图案,以及动植物图案,仅从所列名目看,就比北方民居窗子装饰丰富得多,更何况还有很多细分类别。
长窗除了单独设置外,在大型建筑中,往往还和半窗、花窗等组合安装,更有美感。

图片

长窗

步步锦窗棂格

步步锦是由长短不同的横、竖棂条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排列而成的一种窗格图案,根条之间有工字、卧蚕或短的棂条连接、支撑。步步锦在四合院民居中运用较为广泛,很受人们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的图形优美,二来又有'步步高升,前程似锦'的美好寓意。

图片

步步锦窗棂格

灯笼锦窗棂格

灯笼锦是人们根据古代夜间的照明用具——灯笼的形状,加以提炼而形成的棂条图案。其根条排列疏密相间,棂条间巧妙地用透雕的团花、卡子花连接,既是构件也是极美的装饰。灯笼锦图案中间的空白如果较大,则称为灯笼框,这更利于采光,而且还可在中间装上纸、布等,用来作画题诗,更为装饰增添一份诗情画意。灯笼的寓意是'前途光明'。

图片

灯笼锦窗棂格


龟背锦窗棂格
龟背锦是以正八角形为基本图案组成的窗格形式,看起来就像是乌龟的背壳图案,所以称为龟背锦。龟是长寿而吉祥之物,古人以龟甲纹作为窗格棂条图案,不仅美观生动,而且还有'延年益寿'的吉祥寓意。

图片

龟背锦窗棂格

盘长纹窗棂格
盘长图案来自于古印度,是佛家八宝之一,由封闭的线条回环往复缠绕而成,寓意'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图片

盘长纹窗棂格
冰裂纹窗棂格
冰裂纹也就是指自然界中的冰块炸裂所产生的纹,运用到窗格中的图案是经过提炼的,因而自有一种规律性,但它是自由随意中的规律,是无法准确把握的规律。它向人们传达出一种'自然'的讯息,使人产生如身在大自然中的愉悦感受。

图片

冰裂纹窗棂格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图片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