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风铃】吃糖的童年

 程虫虫 2024-05-23 发布于河南

​在我小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很期待妈妈带我去乡村诊所。

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不算发达的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寄生在人体里的蛔虫传染病,主要症状就是患者上吐下泻不长肉。那是由于当年的卫生条件不够好,人们无意吃下了带有蛔虫幼虫的食物导致的。现在早就有专门的药品在三天之内就可以使人痊愈,但是在当时,大人们会给孩子吃一种长得像卡通便便的宝塔糖,河南周口土话又叫打虫药,彩色药片,入口微甜,听名字就知道这个药是甜的。

在我还达不到吃糖自由的童年,这是药,也是我的糖。

小时候肚子长蛔虫,好像就吃这个宝塔糖,挺好吃的,有段时间不拉虫了,我还骗我妈说又拉虫了,纯粹就是嘴馋。现在的孩子永远体会不到那个缺少糖果的年代了,也没必要体会吃过这个宝塔糖的估计都是八零后七零后吧,九零后不知道吃过没有。零零后肯定没吃过。 ​说到打蛔虫这事儿,儿时的记忆犹新。宝塔糖,顾名思义,形状像一座宝塔,也像如今的一个圆锥型蛋卷冰激凌,各种颜色都有,但以粉红色为多,略带甜味,看起来非常漂亮诱人,不过它并非糖果,而是一种特殊的“杀虫剂”,如今听起来颇有些令人发怵,这还咋能咽进嘴里去?

母亲就说过,吃了宝塔糖,一个星期内不要吃油炸和花生蚕豆之类的干杂食物,因为担心疗效受到影响,打蛔虫可能会不彻底,果不其然,还是忍不住偷吃零食,结果蛔虫拉出来的时候有些还是活的,甚至还有不少吸附在肠道里,完全排不出来。当下的年轻读者是不是感觉有些忐忑?这小小的宝塔糖不仅仅是打蛔虫的首选,更是串联几代人童年记忆的纽带。

小时候还不会喝茶,农村大都喝白开水,白开水也叫喝茶。不过当时荒地遍野都有花朵,像栀子、金银花、腊梅、荷叶都可以用来泡茶,再加上少许白糖,老少咸宜。当时,廉价的冰棍和红糖绿豆冰粉凉糕,也总是消暑的极品。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当时糖多了许多品种,冰糖、红糖、糖精、花生牛轧、大白兔奶糖、薄荷糖、酒心糖,还有一些巧克力糖,开始盛行起来。那时的孩子,大多还是喜欢甜品甜食,甚至有的孩子把白糖和冰糖当做零食带去学校吃。我知道,吃糖以后,一定要及时刷牙。在中国,糖精占领了70、80、90后的童年,糖精的学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是一种白色结晶体。街边卖的爆米花、豆包、饼干、月饼、蛋糕、粥等,都有糖精的身影,一毛钱就能甜一整天。

后来长到不喜欢吃糖的年纪,我还会不定期地装肚子疼,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村的大人们之间流传起一个先进的治疗拉肚子的方法,给孩子买个雪糕吃就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妈在当年确实相信了。如今我们的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了,奇怪的是,我们的“病”却越来越多了,而且药也越来越苦了。

很多人忘记了糖果也可以是药,冰淇淋也可以是药,春光也是一种药,它最能给人疗伤。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童年时光都是五彩缤纷的,就像彩色的糖果一样,那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糖果,像童年中一件件趣事。没有童年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这个夏天,让我们来一波,属于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是否能让你记忆犹新呢?

小时候,看泡泡糖在别人嘴里变大变大,盖住了嘴,挡住了鼻子,直到啪的一声,换来一片唏嘘,有小孩子的羡慕,也有吹泡泡人的得意。而我只有一张笨拙的嘴,在吹泡泡糖上,有种隔靴搔痒的无奈,让人直抓头皮。后来,索性手嘴并用,把泡泡糖用中指与食指在舌头上摊平,套帽子一样套在舌尖,起初没有经验,一用力泡泡没有吹起来,口香糖像条滑溜的鱼,跳脱了。“没有零钱找你,拿两个泡泡糖吧!”

在很多70、80、90后的儿时记忆中这句话可能并不陌生,每次去小卖部(老家河南叫代销店)买盐、买醋、打酱油的时候,店老板总会把泡泡糖当作零钱的替代品。这让我甚至一度觉得小卖部老板就是为了不找零钱才摆上这一罐泡泡糖的!但是后来想想,如果真的找了零钱可能自己连两个泡泡糖都落不下,也就释然了。不得不说,这种装在大玻璃罐子里边的泡泡糖,真的是儿时的快乐,堪称性价比之王,遍布各个地方。即使在小卖部辐射范围有限的乡下村落,也会有挑着扁担的货郎给孩子们带来这酷似水果的甜蜜。

西瓜泡泡糖,可是泡泡糖界的鼻祖了。有桃子味的,橙子味的,草莓味的,五颜六色的装在一个大大的塑料罐子里。记不得是五分,还是一毛了;重要的是,最后给钱,要找个一毛,两毛的时候,代销店的阿姨总会笑眯眯的说,拿两个泡泡糖吧。

想好后,会把手伸到罐子里,一定要自己拿,生怕别人拿错了。刚开始的时候,会吃一个,把其他的捧在手里,然后用纸包起来,放在兜里。嘴里嚼着的泡泡糖,酸酸甜甜,吹个泡泡炸了再从嘴上撕下来,再吹,再撕,再吹;都嚼得没有味道了,没有弹性了,都不舍得丢,还要在手里玩半天,玩的泡泡糖都成黑色了,才算结束。记忆中,那没有辣条的童年,依然有值得钟情的东西。我,还真的喜欢吹泡泡糖,不是成卷盒装的大大泡泡糖,而是用长长的糖果纸卷着的长条形状的泡泡糖,那个糖纸是乳白色的,上面印着蓝色的小动物图案,味道特别甜,但是韧性不够,嚼着嚼着就断了,可我还是尽力用舌头,试图把那断成一截一截的泡泡糖吹出泡泡,只是,“啪!啪!啪!”总是还没吹成球一般让它开出灿烂的花,就闷雷似地炸在嘴唇边上了;把贴在嘴边的泡泡糖,再重新嚼成团,接着吹……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嚼着嚼着就咽了。

大概初中的时候,突然兴起来了泡泡糖,女孩都为自己拥有一支泡泡糖而洋洋自得,嘴巴里咬上半支,用那红白相间的一个小女孩吐泡泡糖的糖纸小心翼翼的包好,嘴巴里开始咯吱咯吱的咀嚼,还不时的发出“啪啪啪”的声响,那是吐泡泡不得要领总是破碎以后发出的声音,但显然,这根本影响不了她们的情绪,重新放进嘴巴里这么咯吱咯吱的咀嚼,然后继续乐此不疲的动作,难得吐出来一个鬼点大的泡泡,就激动得奔走相告,仿佛中了大奖的欣喜,把我们这些男同胞气得,因为最初的时候,男孩是没有资格吃泡泡糖的,因为那是女孩的食品,就连糖纸上不也是女孩吐泡泡的动作?既然是女孩的专利,男孩自然不好问津。

可耐不住泡泡糖的诱惑呀,于是三分还是五分一支的上海泡泡糖悄悄地买回家,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的试验吐泡泡的技巧,平时观看邻家女孩吐泡泡的动作已经是铭心刻骨了。副食店买了好几支,一支全部塞进嘴,咽掉开始那甜甜的糖味,快速的咀嚼让其变软,牙齿和舌头相继行动,让泡泡糖变成四四方方的顶在舌尖上,牙齿咬舔住两头开始吹气,泡泡即刻就出现,此时,不能性急,动作要快,气要匀,不一会一个超过半个脸的泡泡就出现了,随着空气冷却,泡泡自然爆炸,一脸的泡泡糖胶,忙不迭的重新塞进嘴里咀嚼让其变得发软,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吐泡泡,那时,每天的腮帮子都是酸得动弹不了才罢休。可是,最终没有学会吹泡泡糖。

童年是一座乐园,虽然年代不同,但各有各的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会淡忘,但纯真的童年,却是无法抹去的烙记。时光,还没来得及细细思量,一低眉,已半世沧桑。细数流年,一路跌跌撞撞。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还未懂得好好珍惜,就早己成为了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过往。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那些已经逝去的童年时光啊,永远都无法再回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