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23 发布于山东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一、童年生活

笛卡尔一岁时母亲离世,从小失去母亲的他体弱多病。

一次生病,幼小的笛卡尔几乎夭折,父亲的悉心照料使他转危为安。其名字中的“勒内”一词,在法语里就是“重生”的意思。

笛卡尔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的特点,他对于许多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决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笛卡尔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了他的才华,并经常以“我的小哲学家”来称呼他。

笛卡尔年满8岁,父亲便送他去学校念书。每当身体不舒服时,笛卡尔没有只想着休息,而是躺在床上回忆学过的一些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寂静的冥想方法,孕育了他后来伟大的数学思想。

二、科研生涯

1616年,笛卡尔在波埃顿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后来到荷兰当上了一名军官。

一天,当时颇有名望的数学家贝克曼在城墙上贴了一道数学难题,悬赏征求答案。笛卡尔请人帮忙把题目的荷兰文翻译成法文,当时贝克曼满不在乎地瞧了一眼这位青年军官,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两天之后笛卡尔交来了正确答案。

这件事使笛卡尔看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并更加激起了他的研究热情。笛卡尔对贝克曼说道:“事实上,你是唯一把我从懒散的状态唤醒的人,唤醒了在我心中几乎已经被我完全遗忘了的科学兴趣。你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后来,两位数学天才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

22岁时,书中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笛卡尔的求知欲。经过一番思索,他开始到欧洲各地旅行,沿途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仔细地做笔记,并反复思考。

三、晚年生活

在《数学的浪漫——美丽的心形线》一文里,我们讲了一个笛卡尔的爱情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下面这个版本倒是更令人信服。

1649年2月,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笛卡尔到瑞典皇宫教她哲学。笛卡尔犹豫了一阵子,因为他不愿“去岩石和冰雪中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但为了宣传哲学,他还是决定北上。

笛卡尔到达斯德哥尔摩的时候,正值严寒季节,天气异常凛冽。23岁的女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但女王的性情却有些怪诞,她每周要听3次课,而且必须在清晨5点。如此过了两个月,1650年2月1日,笛卡尔因为着凉患了感冒,很快又转成肺炎。10天后,笛卡尔便与世长辞了,享年54岁。

四、创立解析几何

笛卡尔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他说:“我尤其对数学推理的确实性和明了性感到高兴。”

据说在1619年的夏天,笛卡尔因病住院。当他正躺在病床上思索一个数学问题时,无意中看见在木条嵌成正方形的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一说是蜘蛛)。

他发现要说出这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的具体位置,只需要说出苍蝇所在正方形是在天花板上的第几行和第几列。比如,当苍蝇落在第4行第5列的正方形上时,他可以用(4,5)来表示这个位置。

由此他联想到可用类似的方法来描述一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他高兴地跳下床,却不小心将被子上的国际象棋撒了一地。望着地上散落的棋盘,他又兴奋地一拍大腿:“对,对,就是这个图。”

在这种基本思想的引导下,笛卡尔创立了坐标几何学,将代数与几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17世纪之后数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除了是一个数学家以外,还是一个哲学家。著名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便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

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从这些简单、初步的“疑点”出发,笛卡尔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

尽管“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怀疑精神则是积极的、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历史上哲学体系之间更替、科学史上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都以这种怀疑精神为基础。

总之,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不但是哲学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哲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怀疑,不可能有近代哲学的产生。

♦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名言,被公认为现代哲学的基石之一,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哲学的发展。但是,“我思故我在”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笛卡尔的哲学背景

笛卡尔是17世纪欧洲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笛卡尔哲学”,这一哲学思想是17世纪欧洲文化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笛卡尔早期的哲学思想是神学和自然哲学的融合,他相信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并认为通过理性思考人们可以探求上帝所创造的真实本质。

然而,在17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们面临着神学和自然哲学之间的冲突。自然哲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真理,而神学则强调通过信仰和神的指引追求真理。这一时期的欧洲是一个不断发生变革和对立的时代,经历了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笛卡尔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思考方式。

二、“我思故我在”的含义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的,它的含义是:只要我在思考,我就存在。笛卡尔把思想和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思想是一个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唯一不可否认的存在。他认为,放弃所有其他知识,只有“我思故我在”这一真理是不会受到任何怀疑和挑战的。这个真理是最基本的、最底层的、不可自我质疑的。

三、“我思故我在”与二元论哲学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被称为“二元论哲学”,他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实体,一种是物质世界,另一种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而精神世界则是由思想和思考构成的,无法通过感官来感知。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故我在”是精神存在的证明,它是对身体、感觉和感知存在的否定,从而证明了精神的唯一存在。

笛卡尔之所以提出这种二元论哲学,是因为他对早期自然哲学和科学并不十分满意。在笛卡尔看来,早期自然哲学和科学无法解释世界本质的真实。因此,笛卡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从思考自身的存在开始,通过理性思考和怀疑,探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形式,而“我思故我在”也成为了所有知识的基础。

四、“我思故我在”与现代哲学

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它被视为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的代表思想,启示了后世关于人类认识论、存在论、心灵哲学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笛卡尔的思想启示了人们对身心关系、意识存在和哲学方法的思考。在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观点。

一方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理性主义哲学提供了基础。理性主义哲学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提出了通过思维分析和演绎推理来探究世界本质的方法。哲学家斯宾诺莎将笛卡尔的思想发展为一种具有系统性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人的思维是与宇宙的理性秩序相一致的。这种理性主义哲学对于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理性和经验之间关系的辩论。

另一方面,笛卡尔的思想为主体主义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主体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康德是主体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通过思维活动和主体性的认识,人们可以把握到世界的本质。主体主义哲学更加关注思维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对于认识论和伦理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笛卡尔的思想也引发了一些批评和反思。首先,一些人认为“我思故我在”过于以思维为中心,忽视了其他存在方式的重要性。人的存在不仅仅局限于思维,还包括身体、感知和情感等方面。其次,一些人认为笛卡尔的思想对于人对他者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关注。

总结:

在现代哲学史上,“我思故我在”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它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现代哲学的起点。笛卡尔通过怀疑和思考,以“我思故我在”作为存在和认识的基础,引导了后世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于自身存在、意识和真理的探究。尽管笛卡尔的思想面临一些批评和限制,但它依然是发展哲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起点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中,关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笛卡尔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论。本文将探讨“我思故我在”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希望给大家有所启示。

1. 唯心主义观点支持:“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

“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意味着人类思维的存在,并将思维置于第一位,这符合唯心主义的核心观念,即心灵或精神的先验性和至高性。

笛卡尔主张思维是存在的直接证据,认为通过思考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彰显了他的唯心主义思想。

笛卡尔相信,思维是由无形的思维实体所驱动,这个实体独立于物质存在,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唯心主义观点。

2. 唯物主义观点支持:“我思故我在”是唯物主义

“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指的是人的身体,思维是身体的产物。唯物主义者认为身体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物质存在的一部分,因此“我思故我在”可以被解释为身体存在即思维存在。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过程所产生的。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思维与神经系统的活动紧密相关。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来形成我们的思维和意识,这一观点进一步支持了“我思故我在”是唯物主义的解释。

另外,唯物主义者还可以引用脑损伤或神经疾病的案例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当一个人的大脑受到损伤或疾病影响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这表明思维是依赖于物质的大脑以及其正常的功能。

3. “我思故我在”既非纯粹的唯心主义也非纯粹的唯物主义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项复杂且深入的哲学问题,既有心灵或精神的成分,也有物质的因素。因此,“我思故我在”观点既不完全符合纯粹的唯心主义,也不完全符合纯粹的唯物主义。

笛卡尔的观点强调了思维的存在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思维是独立于物质身体的存在。然而,他同时也承认了物质的存在对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可以被看作是二者的结合体。

当代哲学家对于“我思故我在”观点的解释也趋向于综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思维不仅仅是意识和感知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思维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主体性也有客观性。

总结: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既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也有唯物主义的解释。这一观点既强调了思维的存在和重要性,同时也承认了物质的存在对思维的影响。因此,可以将这一观点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结合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奥的,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在现代哲学中,人们对于这一观点的讨论和研究仍然存在,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都在试图解释并深化对于“我思故我在”这个观点的理解。最终,我们可以认为,关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思考和争论。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我思故我在”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