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一女子为父上书,引起文帝对刑罚的深思,最终废除了肉刑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现代我们的刑罚已经算是很文明了,而在古代封建社会刑罚则是非常残酷,东西方都是如此。在汉朝初时,就有黥刑、劓刑和刖刑三种,直到汉文帝继位后才被废除。

黥刑就是在面部刺字,英布之所以也称为黥布就是因为曾经受过此刑;劓刑则是割掉鼻子,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其叔父公子虔代他受到的就是此刑。

刖刑则是砍掉左脚或右脚,也是非常残酷的刑罚。而汉文帝之所以会废除此刑还是因为一个女子的上书。

1.其父犯罪

西汉时期,在齐国境内有位叫淳于意的读书人,因为喜爱医学经常为他人治病,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他被推举做了太仓令,只是因为不会讨好上司,做得不痛快就辞职做起郎中了。

当地有一位贵妇人得了重病,由于淳于意的名气,于是他被请到家中为贵妇人诊治。淳于意诊断得知,贵妇人的病情已经很严重,无药可救。

不过贵妇人的家人明显不愿放弃,于是就再三恳求淳于意施救,淳于意拒绝不过就为贵妇人服了些草药。

不久之后,贵妇人病情没有好转,病重逝世。贵妇人的家人一口咬定是她是因为淳于意错开药方才最终死亡的,并因此将淳于意告到官府。

不知是官府的官员确实昏庸还是与贵妇人家人有勾结,最终判定淳于意有罪,按律判处受肉刑。不过由于淳于意曾经是官吏,所以最终被押送到京城长安受刑。

2.上书救父

淳于意生养有五个女儿,所以他离家去往长安的时候,感叹自己没有儿子,现在自己落难也没有人能帮上忙。

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听到此话感到气愤,不过因为父亲即将受刑,又感到伤心。最后她决定陪同父亲一起前往长安替他申冤,家人一再劝阻都没有改变她的决心。

临淄距离长安,也就是现在的淄博到西安差不多两千多里,缇萦忍着艰难困苦随着父亲走完了这段路程。到了长安之后,淳于意就被押入狱中,等待施刑。

缇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她托人写了一封奏章,然后靠敲打皇宫外设置报警用的装置,最终得以向汉文帝上书申诉。

文帝接到奏章并得知上书之人是一个小姑娘时,不由对此感到兴趣,于是就拿起缇萦上书的奏章细细看了起来。

在奏章中缇萦先是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然后她又提起自己父亲做官时受到称赞,是个好官。

然后缇萦引出自己父亲犯了罪被判肉刑,自己是非常伤心难过的。接着提出自己不仅是为父亲难过,而且为所有受肉刑的人难过。

因为受过肉刑之后,身体就受到了摧残,即使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最后缇萦提出自己愿意代父受过作为奴婢为父亲赎罪,以让父亲可以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3.文帝改刑

文帝看完奏章之后,既觉得这个上书的小姑娘说得很对,又为这个小姑娘对父亲的孝心所感动。

于是文帝自我责备地认为,舜帝在位的时候只是对犯罪的人衣服上做记号或穿不同的服饰作为处罚,如此轻的处罚,却少有百姓犯法。

现在法律中却有三种肉刑,即黥刑、劓刑和刖刑,如此戕害人的生理,但人们却不感到害怕,作奸犯科的行为依然屡有发生,这是什么缘故呢?很可能是我自己德行不够,对百姓治理不善。

文帝因此感到很惭愧,他还认为应该对百姓施加正确的引导,以防止他们走向犯罪。现在有人犯罪没有进行教育就施以肉刑,是抹杀了犯罪人的改恶从善的机会。

文帝对这些受刑的人非常同情,他表示肉刑毁人肌肤,这种伤害一辈子也无法去除,使人痛苦不堪,是不道德的。

于是文帝最终下令废除肉刑,并命令已经定罪尚未施刑的不再施刑。另外文帝还命令,犯罪的人无论量刑轻重,只要认真服刑不逃亡,到期后就可恢复为平民。

4.结束

尽管肉刑的废除只是官方的废除,作为私刑仍然存在,但是这也是在刑罚上的一个进步。不过作为肉刑的替代笞刑,仍然还是残酷的刑罚。

文帝在肉刑上的进步不能代表其本人的进步,毕竟他重新恢复了吕后已经废除的夷三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