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理解与认知迭代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按,本文是2022年5月我在合桃派做的一期视频直播分享的文字稿,原发我的另一个期权公号“右手期权”上,最近申请了一个新的公号“蒋瑞的非虚构阅读”,和视频号同名,会发一些自己的文字、札记、商榷文章,欢迎订阅。合桃派当时分享题目为“一年100本书——我的读书方法”,截止到10月底,今年读书85本,最近几个月偏重于一些原典,放慢了速度,全年能否完成100本就不知道了,估计90本以上没什么问题。】


Hello,大家好,我是蒋瑞,很高兴今天来到合桃派的直播间。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写过一本关于期权交易的书,平时阅读比较多,最近做了一个专门讲书的视频号,蒋瑞的非虚构阅读,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我阅读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我看过合桃派之前的一些视频,不少是针对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而言的,相对比较专业,我今天的视角呢,更多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今天的内容大致上还会围绕阅读、笔记、理解与认知迭代,这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读书方法?

大家知道,南宋大儒朱熹,有“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一共六条,这其实已经讲的很好了。

Image

朱熹,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什么要有新的读书方法呢?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时代不同了。古代书籍很少,印刷技术也不发达,书籍传播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书的时候,每一个字都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因此形成的典籍很多都成为经典,这些经典需要精读,反复体认作者的意思。因此朱熹这个读书法适合古代,也适合现代的精读
但是现代和古代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和书籍的生产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接收知识的速度,买书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读书的速度。如果一本一本的精读,会受到非常大的局限性。现代社会,需要广泛的通识和专精相结合,所以我个人目前的阅读,侧重于广泛阅读,迅速拓展知识边界,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是我形成现在这种读书方法的一个背景。
————————————————

第二个问题,我目前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
我视频号做过一期视频讲自己的读书方法,这里简单提一下。我目前的读书方法,主要三点要点,那就是核心概念、解释框架和必要的细节。核心概念是一个作者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一种对现象的抽象描述;解释框架是他如何在核心概念上进行逻辑推演,进而得出新的认知;必要的细节是对核心概念和解释框架的有机补充,这些细节使概念更清晰、逻辑更连贯、案例更丰富。

我之所以形成这个读书方法,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从知识的生产者来说,能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非常少,大多数人没有原创性贡献,少数人能做出一丁点原创性贡献,极少数人能持续产生高质量的原创性贡献。而且,大多数能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会减弱,艺术家、文学家、科研工作者,大多如此。大多数写作者原创性贡献是很少的,你所要做的是抓住最核心的内容。

第二是从知识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这方面来说,接受知识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限制。第一是自然遗忘。大多数看过的内容都会遗忘,只是程度不同。第二个阅读速度。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跟正常的语速差不多,这种语速是进化的产物,在这个速度阅读,大脑和眼睛感到最舒适。但是按照最舒适的速度阅读,你可能终身都无法接触到很多很重要的原创性知识。阅读的第三个限制,是认知框架的限制。一个人不太容易接受自己熟悉领域之外的事物,不太接受和已有观点相悖的内容,不太能跳出自己的认知模型。

在这几个认知基础上,我形成了目前核心概念、解释框架和掌握必要的细节,这一套读书方法。
————————————————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记笔记?

人类的认知其实大多数都是靠类比,用类比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才能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这种联系建立的越多,可以记忆的新知识也就越多。而读书笔记,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立这种联系

我记笔记的几种方式,

1)标注,就包括划线,或是高亮,或是截图,获取有用信息用的。这个大家都用,就不详细展开了。

2)评注,就是自己的点评,包括:联想到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总结的内容,提问的内容。这方面我分别给大家举几个自己的例子。

①联想的内容,宫崎正胜《简明世界经济史》,航海大发现以后,美洲大量的白银和黄金流入欧洲,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普遍的通货膨胀,也就是价格大幅上涨。这个事情我记下了,书也看完了,这是第一个内容。没多久又读到彭慕兰的《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写到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贸易赤字,1870年-1910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顺差约2000万英镑一年,作者认为存在一个谜题,因为当时的中国外贸基本上都是逆差,也就是赤字,白银在流出。那么如何解释中国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英国、印度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呢?作者推测,是海外华工华商汇回中国的资金填补了差额。这是第二个内容。

ImageImageImage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第三个内容,我找到了杜恂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对前两个事件都有解释,也把这几件事都串在了一起。杜恂诚认为,明清之际,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大家都知道,就是墨西哥银圆,几乎同一时期,美洲白银流入欧洲以后,引发了欧洲当时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但是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之后,并没有产生很高的通货膨胀,杜恂诚对此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市场不发达甚至分割,没有统一市场,因此明清时期的白银流入和物价没有必然关系。在我看来,白银作为货币,其实是两种功能,一种是支付手段,一种是财富贮藏手段。很多流入中国的白银,其实并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而是成为财富贮藏手段,因此白银大规模流入,并没有产生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而近代以来,鸦片贸易让中国产生持续的逆差,造成白银流出,其实是作为财富贮藏手段的白银流出,白银的大规模流出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通货紧缩。杜恂诚是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他的文章是有计量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因此证据上我觉得比较充分。这实际上和第一个内容联系了起来。并且,按照他转引郑友揆的观点,中国外贸的大规模逆差,其实依靠马关条约后外资的进入进行了填补。大家知道《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开始通商,外国的产品可以进入中国;而《马关条约》之后,外国资本持续流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将第二个内容联系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就找回当时的笔记,把后来获得的信息重新整理进去,对原有的笔记进行了二次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释。也就是通过阅读,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想,建立连接,这是第一类。

Image

图片来源:marginnote截图《贸易打造的世界》

导出到印象笔记后是这个样子

Image

图片来源:印象笔记截图《贸易打造的世界》

这个效果,就差强人意。因为我是用印象笔记来归档、查找、知识分类的。在印象笔记中的自己的评注内容和原文内容,没有颜色区分,可识别力就下降很多。找起来就比较麻烦。

②第二类是评价的内容,可以好评,可以差评,关键是要有所依据。国内一位教授写了本关于科技创新的书,书名我就不说了,很多名人作序,书中把汉代的桑弘羊当成了《盐铁论》的作者,并且说这是桑弘羊为自己辩护的书,这就错的离谱了。第一《盐铁论》作者是桓宽,第二这本书主要是当时的贤良文学,也就是儒生反对桑弘羊为代表的盐铁官营的辩论记录。简单说,就是民营经济反对国有经济这么一个辩论,立场是反对桑弘羊的,不是桑弘羊为自己辩护。作者显然搞错了。再一个例子,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的Ray Dalio最近出了新书,叫做《原则: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这本书现在还在畅销榜,但我觉得非常一般。他认为世界历史可以用一些基本原则来解释,我觉得历史是否能用统一原则来解释,对这件事我非常怀疑。

Image

图片来源:豆瓣


其次,Dalio说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但是书中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代开始,并且夏代给亚洲带来了青铜器文明。这就很离谱了,大家都知道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端,也是商代的青铜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我觉得Dalio是热爱中国政府,不是热爱中国文化,否则你怎么解释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搞错。并且,他是美国人,这一点就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西方著作,都是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代开始,基本不会提到夏代,提到也说是传说中的夏代。还有一些其他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关于南京大TS,Dalio英文原版的描述是大约20万,中文版编辑很善良,给他改为30万。这才在国内能够出版。

Image

Image

《原则》英文版、中文版截图

上面这两个例子,都是评价类的读书笔记,我把自己的看法,批评意见,会写进去。我这里想多说一句。余英时先生讲过洪煨莲先生转述给他的一个故事,说当年蒋介石问蒋廷黻对最近新出的一本书的看法,蒋廷黻评价很差,基本上一无是处,蒋廷黻走了之后,蒋介石就对身边的陈布雷讲,说蒋廷黻这个人不会读书,只看到缺点,看不到好处,这样读书自己没有获得益处。所以我们读书,不要有和作者比高低的心态,如果只看到书中的错误,潜意识就是自己比作者厉害。我们读书,第一要务是尽量获得客观的知识,而不是和作者比高低。尤其是积累一定量的知识之后,会发现很多书中都有错误,这个时候放平心态尤为重要。

③笔记的第三个方式是总结。那是用Dalio《债务危机》这本书来说,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把债务危机的原理基本解释清楚了。相信很多人看过,但是有些人看过后就忘记了。有些看过后,可以记住有通货紧缩型的危机和通货膨胀型的危机,但合上书还是不能解释某个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Image

图片来源:豆瓣

这里要现身说法一下,这本书很多年前我就看过了,就是知道有两种危机类型,但我去年想自己解释一下欧债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解释不了。所以去年重新看一遍,看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必须要彻底搞明白。看完之后,我提炼出三个逻辑链条,按照这三个逻辑链条,就基本上可以解释所有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第一个逻辑链条是汇率和对外贸易,体现在贸易赤字和贸易盈余,汇率本质上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样和经济增长联系了起来;第二个逻辑链条是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体现在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如果财政赤字,那就需要借钱融资,向国内公众借,就是国债,向外国投资者借,那就是外债,这样就和汇率联系了起来。第三个逻辑链条是货币政策,利率,也就是加息和降息。加息、降息可以影响经济增长,也可以影响汇率。从而和前面两个逻辑链有了交集。理解这三个链条各自的演变逻辑,和相互影响,就可以解释大部分危机是如何发生的,比如欧债危机是怎么回事。这三个逻辑链条很多朋友都了解,但是很多书中都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三点来解释,所以总结出这三点,只是一个小小的提升。在我提炼出这三个逻辑链条之后,我突然就有了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通透的感觉,喜悦的感觉,我觉得我对债务危机基本上是理解了,合上书我也可以进行解释了。这就是一种总结和提炼,其实这也说明我们等下要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什么算是真正理解和懂得,我觉得要能用,能用的时候就是真正理解了。

④笔记的第四个方式是提问。就是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问题是非常有讲究的,好的问题是取得进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在研究领域,如果你的问题提的就不对,很可能不会有结果。相反,好的问题经常会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考。那么,如何问出好问题呢?张五常认为,好问题要问的浅,要一针见血。我个人的感觉,好的问题往往跟概念和对惯性思维的突破有关系。举个例子,我曾经看过一个朋友的投资笔记,他提出一个问题非常有趣,我觉得问的也很好,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讲差异化,商业中如何聚焦客户,如何找对人群,如何制定差异化战略,等等等等,但是似乎投资中很少有人考虑差异化。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价值投资影响很大,所有人都在同一赛道竞争,采用同一种投资策略,结果就是同质化,没有差异化。他就是把差异化这个我们都知道的概念,放到投资中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投资中没有思考差异化呢?因为巴菲特带来的价值投资影响非常巨大,占据了我们的心智,定型了我们的认知思路。这是个惯性思维,突破这个惯性思维,对差异化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问出了这个问题,并带来了反思和新的认知。好的问题有时候也跟洞察力有关系,就比如我熟悉的历史学科而言,一样的文献资料,为什么别人能发现问题,你却看不出问题呢?洞察力是一种很难解释清楚的东西,跟知识储备、逻辑能力都相关,但又完全不同。无论怎么说,能问出一个好问题,非常重要。找到真问题,问出好问题,非常有助于思考能力的提升。

上面就是我记笔记常用的四种方式:联想,评价,总结和提问,以及我个人经历的一些具体例子。

还有两个小的经验,①一个是笔记一定要电子化,纸质化的卡片不方便携带,比如要出差,也不容易保存,可能会搬家遗失,也难于检索,尤其是老一辈的学问家,经常有上千张、上万张卡片,查找具体内容会比较费力。②笔记可以云同步、跨平台,这样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要找的东西。

这其实是有一些惨痛教训的,因为头开始记笔记,阅读纸质书的时候,都是随手写在书上,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Image

图片来源:个人拼图

但是这种笔记很不容易查找,而且也不能随身携带,因此阅读电子书之后,就开始在电脑端记笔记,但当时也没有什么好的记笔记软件,就直接写在微软的One Note里面,当时之所以选他是因为他可以云同步。这样至少能避免笔记的遗失。

Image

图片来源:One Note笔记截图

后来这两年发现,one Note记笔记实在不方便,one note 其实是按照文件夹的形式,把一篇篇笔记保存了起来,就像是一个书架。其实我大概10年前就注册了Evernote,也就是印象笔记的国际版,但当时用的不多。后来Evernote本地化出了印象笔记,因为随手记一些东西会比较方便,这两年还是决定迁移到印象笔记,但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搜索功能较差,如果搜一个词,只能搜到出现这个词的第一个位置,一篇文章中的其他位置就定位不了,这就很尴尬了。但是总体来说,比one note似乎好用了一点点。🤏🏻   现在基本上是marginnote上阅读、批注,最后整体导入印象笔记存档。
————————————————


第四个问题是,什么才算理解,什么才算懂得呢?
大家都比较了解的,费曼学习法,用简洁的语言,不用新的名词,给外行解释一个新的概念,如果外行听懂了,证明你掌握了这个概念。但是费曼学习法还有第二条,很多人还不知道,那就是,只有你能真正创造,才是真正懂得。创造是什么?就是俯瞰,有高度,充分了解现有知识,才能创造出新知识。举一个武侠小说中的例子,那就是张三丰,其他人可以是武学宗师,但是张三丰这个层次是可以创造,你对道家有理解,但是张三丰对道家的理解可以创造出一套拳法和剑法,这个就是完全懂得。懂得了精髓,才能完成创造;也只有可以创造,才能真正懂得。当然了,历史上太极拳是不是张三丰创立的,这个可以讨论哈,我只是举这个例子。我觉得,费曼第一条是基础要求,经过练习后是可以掌握的,费曼的第二条是很高的标准,大部分人都不能达到创造的境界。我觉得中间有一个阶段,可能会对大家有用,就是应用。就前面讲的《债务危机》这本书的例子,你能解释一场新的债务危机吗?如果能,说明你掌握了。如果你能在新场合应用掌握的知识,我觉得就算是真正的懂得和理解。

Image

常枫饰演的张三丰,来源:新浪

我不知道大家觉得读书这件事什么最难?你读书速度快,别人可以比你更快,你阅读量大,别人可以比你更大。你有独特的读书方法,别人的方法也不差。所以我觉得上面这些都不是。读书这件事,我觉得最难的一点在于创造力。每年有那么多科研工作者在写论文,写书,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做出重大贡献,极少数人能获得诺奖?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在于这些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非比寻常。哪个学科最需要洞察力和创造力?是数学。在数学这个学科,需要超凡入圣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你才能发展出好的数学。再举一个例子,什么是费曼说的,只有你能创造,才是真正懂得。大家知道,几年前张益唐先生在孪生素数猜想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将一个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一下子证明了至少间隔7000万的孪生素数有无穷多对,然后陶哲轩发起了一个接力项目,全球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通过在线的方式,利用张益唐的方法,将7000万已经缩小到了246。

Image

张益唐,图片来源:品玩

那么,张益唐先生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根据一些科普文章的报道,张益唐的最大贡献在于改进了前人的一个方法,改良后的工具可以得出更好的结论。我觉得这就是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对某个知识的掌握,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并根据新的环境和需求,进行某种创造性的活动,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前人这个工具,已经发表很久了,为什么只有张益唐做了适当的改进,而别人没有?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展现在面前,别人能想到而自己想不到?我觉得这就是洞察力和创造力所在。在此也透露一个小秘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现在只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


第五个问题,认知的迭代与更新
很多人的认知,会随着自己的认知模型的建立而停滞。也就是说,很多人的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世界在不停的发生变化,有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新的事实,因此衡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主要还是看他的认知能否不断进化、不断迭代。就我看到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来说,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教授、博导,他们的认知能力在40多岁就停滞了,后面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持续进行知识创造。而怎样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呢?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有好奇心,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其实,认知停滞在普通人当中也相当普遍,大家知道最新流行的一个说法,有三个问题不能发朋友圈,第一是俄乌战争问题,第二是共存还是清零,第三是xx清瘟胶囊有没有用。这三个问题要是发了朋友圈,估计过不了多久就没什么朋友了。因为大家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分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我觉得就是认知上出了很大的问题。讨论问题有三个层面,事实层面,逻辑层面,价值层面。我以前觉得很多人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形式逻辑训练,逻辑能力差一点,所以会出现认知差异,但是现在发现,很多人在事实层面都达不成一致看法。中国民众如此,美国民众亦然。特朗普现象,就可以看到美国有多分裂。我倒觉得,认知的撕裂和社会制度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在这方面美国或是西方国家的民众,并没有比国内民众好多少。说一个小例子,我自己的一个小的认知进步。前几天在思考婚姻和亲子关系的时候,突然想到的,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以前没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宣传报道中,日常用语中,都这么说,时间长就习以为常了,但是有一天突然觉得不对。我觉得父母对子女没有养育之恩。为什么呢?因为首先,父母没有征求过子女的意见是否来到这个世界,就直接把ta带来了,其次,父母抚养幼年的子女,和子女赡养晚年的父母,是一种相互的义务关系,所谓义务关系就是必须做的事情,不做就应当受到惩罚。我们从来都是听到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我们什么时候听到过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之恩呢?从来没有。如果赡养不是一种恩惠,那抚养同样不是一种恩惠。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但是,为什么我很长时间对这个命题没有过反思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对这个观点太熟悉了,限制了自己的思考。所以,认知的更新和迭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对所有的概念和命题有深入的思考,看看这些概念和命题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或是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演能得到什么结论。有的时候需要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越熟悉的东西,越可能禁锢自己。
我觉得一个有进化能力的人,是从来不害怕别人质疑自己的观点的,不仅仅因为可能会出现新的事实,新的知识,新的观念,导致我们改变以往的观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进化本身不是个体独立发生的,进化是个体和环境互动,从环境的刺激中不断发生改变的。人需要互动,也需要周边环境的反馈,这是一种进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连接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获取大家的反馈,可以让自己更快速的迭代,变的更好。这也是我参加本次直播的一个初衷。

我今天的分享部分,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