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静态与动态中存在着本质区别

 肌贴狂人 2024-05-23 发布于山西


导读



运动中的轨迹并不能静态的演示能表达出来的,也就意味着静态的解剖结构去研究动态的人体运动也只是表面的科学。个人认知,仅供参考。


来源:肌贴圈

作者:肌贴狂人

本文为作者授权肌贴圈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体静态与动态中存在着本质区别      

在人体运动科学中,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关于人体动作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据人体解剖结构来解释的,我们经常看会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员都会将人体解剖骨架作为解释很多问题的模具,听上去可能解释得非常专业与科学,其实在很多动态的动作方面,这样的解释会失真,因为人体解剖结构是静态研究,而在动态的动作中,它们会发生很大变化。

可能很多人觉得人体解剖学就是人体运动时的结构,人体在静态或动态时人体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教条的,也是缺乏实践的,比如人们在研究双腿行走时,总觉得每当单腿支撑时,这时就是在做单腿支撑,也就意味着整个上体重心由支撑腿来平衡,然后到另一腿支撑时,这个平衡过程就会移到另一条腿,因为静态实验时确实需要这样。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人体行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实我们行走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重心根本就没怎么大移动,甚至于静态研究中单腿支撑的过程并没有出现,我们并不需要将整个上半身移到一侧来保持平衡,因为这是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很多动态的过程很难用静态的观点去理解与解释,在静态观点看起来不“科学”的情况在动态来说有可能存在。

尸体解剖结构与活体结构在功能与运行方面并不一致,那么用静态的解剖去研究活生生的人体很难成立,有人可能会说关节结构与功能总会差不多吧,其实未必,用行走来举例,很多人总会将这个过程分割成多个步骤,也就是行走过程由很多个小步骤组成,这些小步骤总有一个是要经过支撑的那个点,在这个点上应该发生上体重心转移到支撑腿的过程,也就必然要发生转移的过程,但现实当中是没有的,因为在实际这个过程中任意一点都不可能在静态中维持平衡,甚至于在静态结构中演示的关节角度、力线角度等等都不正确,因为静态解剖演示的前提是假设别的不变,从而形成的局部变化,其实人体行走这是一个整体,结构之间没有界限,我们从静态模型中看到的变化只是整体中的部分,这部分放到整体动作中只是一种局部的、小的内在关系,这样的演示过程只是为了好理解,事实并不存在。比如在研究行走动作时很喜欢某个面的力学分析,其实这些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一种运动是单独发生在一个平面上的,我们的大脑缺乏概述大型复杂程序的能力,你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按静态解剖学的内容完成行走,那你就像机器人一样笨重与僵硬。

也就是说,动作研究需要整体来进行,就像你拉动一袋大米,研究具体一个位置的大米或一个位置的袋子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所有大米的与袋子的整体作用合力形成了这袋大米的移动,但某些局部地方的作用力却可能向着不同方向,这种情况下研究局部关系很难得出整体的关系,这就会陷入到盲人摸象的“真相”。这就像腿部力量发达就一定能跳得很高,小臂肌肉发达就一定扳手腕厉害的片面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