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不得不知的课堂心理1:峰终定律

 一线教师丁爸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接下来写一个小系列:教师不得不知的课堂心理。
今天第一讲。
好,我们开始!
》》》》》》》》》》》》》
今天的上课内容是《线段、直线、射线、角》,这节课有一个重点,就是学生要清楚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特别是三种线之间的区别。什么叫做不能无限延伸,什么又叫做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当然还有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不过在昨天培训回来动车上备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当时我看到的时候,就一个感觉,这个素材孩子们肯定喜欢,并且肯定能够把三者区别弄清楚。

大家可以看下,就是奥特曼打败眼前的小怪兽,需要哪种激光,想清楚,并且思考原因。这一个环节,两个班级上下来,都异常精彩,看起来是在打败怪兽,但是背后是思考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本质特点。

上完新课,开始批改作业,好多孩子就说,丁爸,那个打怪兽的环节太有意思了。
我想孩子们在这样一节看似简单的课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已故认知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认为,人对一段经历的记忆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的感觉和结束时的感觉。
这就是著名的峰终定律。
  1. 高峰体验:在任何一个体验过程中,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极端情感时刻,往往会被人们更加深刻地记住。这些时刻通常代表着体验的高潮,对整体评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结束时刻:除了高峰体验之外,体验结束时刻的感受也是记忆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结束可以让整个体验留下更好的印象,即使过程中有过不愉快的部分。
看了峰终定律的两大要素:高峰、结束。作为老师,显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峰终定律。
其实一个孩子对于一堂课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方面来自于高峰,比如上面我讲的,今天在上课中,加入了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情节,孩子们影响深刻。特别在小学,有时课堂上,形式是大于内容的,内容就那么点(估计老师不讲孩子们能够自己学会),但是形式却不一样,直接影响一节中孩子们的上课状态。如果每一节课,有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感到兴奋、感到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这节课就是有意思的。
不过另外一种高峰是需要我们警惕的,那就是停下来讲道理、或者大声训斥,课堂某一个瞬间被极端负面情绪所控制。一节课结束之后,可能孩子对你上课内容没影响,反倒记住了你在批评某某同学。这也就不奇怪了,老师明明只是偶尔全班批评,怎么到了孩子那里,变成了老师很会骂人,还要跟家长说。这里就是极端情感时刻发生了作用。大人好像也一样,开会领导布置任务,突然停下来当面来指责你哪里哪里没有做好,结果会议结束之后,关于布置了什么任务好像无感,反倒对于来自领导的批评耿耿于怀。
另外则是要关注一节课的结束。一节课是在全体学生做作业中悄然无声地结束,还是最终老师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束方式,也会对学生对于这节课的体验产生影响。我现在的对策是,最后五分钟是绝对要站起来,讲一下刚刚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这样总比一直批改作业批到结束好。至少在学生印象中,对于最后的错题是有印象的。
关于在结束时刻创造最佳体验,学期结束的时候,举行休学式、颁发奖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明证。整个学期可能忙忙碌碌,但是最后一刻大家开开心心领个奖,都会觉得整个学期都会很开心的。
拿我自己例子来讲,三年前我离开原单位,走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甚至是非常体面的,原单位是给我开了一路绿灯。不像有的老师要离职了,有些单位各种阻扰,甚至不放档案。正由于当年的我走得很体面,我这辈子内心都感恩原单位,觉得那里是做老师的精神原乡。


预告:
下次,咱们讲讲课堂中的超限效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