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突徙薪”这个古老寓言,何以常读常新?

 laoguor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中国古代有个很著名的寓言故事“曲突徙薪”:

有个人盖了一栋很漂亮的新房子,邀请邻居和亲朋好友前往参观。

一般人遇到这种事,奉上的不是点赞,就是掌声。这并不是多么精明的做法,但一定是安全的社交常识。

但是,偏偏就有个人当面给房主提意见,说:“你最好把烟囱改成弯的,再把柴草换地方摆(即所谓曲突徙薪),否则容易引起火灾。”

房主听了很生气,觉得这个人是故意出他的洋相。其他邻居也觉得这人不上道,纷纷指责他。诸如“房子好好的,瞎造什么谣”“你就是见不得别人好”“要真着火了,肯定是你咒的”云云。

被人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高兴。只有极少数人,会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建议到底对不对,而大多数人往往固执己见,听不进去逆耳忠言。这房主恰好属于后者。

然而,世上很多事都逃不过“墨菲定律”——要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即人们担心的事情总会发生。

果然,平静了没几天,房子着火了。

邻居们都赶来救火,有的人冲锋在前,被烧得“焦头烂额”。好在经过一番抢救,房子大体算是保住了。

按常理,这时候房主总该想起那位提醒他的客人了吧?

但事实是:没有。相反,为了庆祝救火取得的成就,主人大宴宾客,所有救火者都应邀在列,几个救火最英勇的人,更是被奉为上宾。却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最开始提醒他的客人。
这个寓言故事,就像是一枚人类灾难发生学的活标本:

明明有人已看到危险,并大声疾呼,却没有引起关注,甚至被当做别有用心;

明明有机会防患于未然,却总是等到问题一发不可收拾,才着力补救;

明明事后最需要的是反思与自省,但却不敢面对错误,再次忽略问题的根源......

从小隐患,发展到大灾难,再演变成灾难循环,几乎所有灾难,都重复着“曲突徙薪”的剧情。

侥幸是不幸的开始

有位哲学家曾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而我们下一个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它又光临了。”

人类无法避免侥幸,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好的结果,而排斥坏的可能,这既是人性固有的弱点,也因为人类常常会陷入“幸存者偏差”。

所谓“幸存者偏差”,简单说就是人们只看到那些显而易见的证据,而忽略了“沉默证据”,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在“曲突徙薪”这个故事中,客人指出的房子火灾隐患:烟囱和柴草,就是“沉默证据”。人们参观房子时,注意力容易放在华丽的外表上,很难注意到这两处细节,房主更是陶醉在房子落成的成就中,而忽略了埋藏于细节中的风险。

即便客人说得不对,即便那两个隐患带来灾难的可能性极小,也不代表它不存在。然而,房主偏偏不信邪,去挑战那“万一”的可能。大脑自动过滤了风险的结果就是,风险主动找上了门。

悲剧发生后,房主仍然没有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他仍然只看到了卖力救火的邻居们的辛劳,再次忽略了房子本身的问题。他只认识到多亏“焦头烂额”的邻居们,房子才得以幸存,却忘记了如果“曲突徙薪”,火灾根本就不会发生。

人的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房主之所以会产生“幸存者偏差”,是跳过了逻辑思维,采用直觉思维。著名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这两种思维,归纳为“快”和“慢”两种决策系统。

“快”系统使用的是无意识的直觉系统,依赖于人的情感、记忆和经验,房主对房子的过度自信就来自于“快”的思维系统。

但是,“快”系统存在很多成见,而且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和统计等问题,几乎一无所知。相比之下,“慢”系统则是一种有意识的逻辑系统,可以纠正“快”系统的思维错误。
房主的“快”思考,既是认知导致的,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无知”所造成。卡尼曼说:“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人的认知能力终究有限,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现实中,真理不会一路随行,无知却始终相伴。因此,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不会心存侥幸,遇到危机时,才可能启动“慢”思考的系统;反之,自以为全知全能,不仅无法避免灾难,还会加速灾难的发生。

从无知到致命的自负

张维迎老师在《理念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人类所经历的很多灾难,是由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相结合导致的,而无耻,本质上也是无知的表现。

这里的无知,并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相反,正是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其实很无知,但自以为无所不知。一旦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这种自负一定会发展到“致命”的程度。

“曲突徙薪”中的房主,自以为掌握了关于房子的所有知识,笃信自己的大脑不会出错。如此傲慢,降低了他对风险的预判能力和不同信息的接收能力。

更重要的是,房主花钱请客定的调子,就是新房落成的品鉴会,而不是征求意见会。所以,一片赞美声中,房主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至于客人的意见,既刺耳,又无知。

傲慢是原罪,没人能够避免。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说出“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就是因为他始终保持谦逊,并且通过与各式各样的人对话,向他们发问,从不同的观点和思考中感知世界的面貌。

可见,人们可以通过知识和观点的碰撞,进行自我纠错,降低傲慢的影响,这正是哈耶克“分散的知识观”的应有之义。

在哈耶克看来,人类的知识分散于个人之间,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可以自由交流、扩展,但不可能被集中于个人或个别组织中,更不可能有所谓终极真理被个别人完全掌握。

与之相对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识观”:认为总有少数永远正确的人,能够掌握所有知识,包括终极真理。这种知识观的最终结果是: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绝对权威,并且不接受任何批评,就像“曲突徙薪”里的房屋主人那样。

而且,即便是智者,在单一、封闭的环境中待久了,也会陷入“自愚”的困局,甚至患上“脑损伤”的神经疾病。更何况在任何时代,我们能看到的智者都寥寥无几。到处都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将自己困死在简单、狭隘的信息世界中,逐渐与真实、复杂的世界脱节,最后蜕化成“无畏”的无知者。

“知无知的智慧”和“全知全能的愚昧”,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认知状态、两种思潮——保守主义VS.乌托邦式的激进主义。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水平,人类永远面临两种知识观念、两种思潮的选择。

选择保守主义思想,未必成为真理的化身,但让人变得谦卑、聪明,让人少犯错误,尤其是少犯大错误;选择激进主义,结果一定是致命的自负,以及紧随其后的无妄之灾。

▍反思方向错了,问题越来越大

黑格尔曾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曲突徙薪”这场悲剧,以房主的侥幸和无知开启,以灾难后仍不吸取教训结局,但是故事并未到此结束。

房主急急忙忙庆功,对救火者表达感激之情,却遗忘了当初那位忠言逆耳者;灾难后,沉溺于解决问题的不易,却没有意识到,这原本就是一场可以不发生的悲剧。

如果说侥幸心理和无知,带来的最多就是一场未知的灾难,但是如果不反思灾难,不从中吸取教训,则有可能造成“后人复哀后人”的灾难循环,这正是黑格尔对人类绝望的原因所在。

道理人人都懂,但为何总是做不到?

其实,我们一直误解了“曲突徙薪”这个寓言,以为它想告诉我们的是“不反思的后果”。然而在保守主义者看来,不是没有反思,而是反思的前提和方向就错了。

比如,历史上,几乎后一个王朝都在反思前一个王朝灭亡的教训,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然而,这是建立在皇帝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一切的前提下,照样朝着一姓之天下“千秋万代”的错误方向努力。反思的结果是,短期内解决了一个老问题,长期内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新问题。

相反,保守主义认为知识是分散的,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可以掌控一切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在这个前提下,与其“除错务尽”,不如思考如何才能少犯错误,尤其是大错误。

保守主义认为,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就是因为做正确的事,可以少犯错误,尤其是大错误。

在“曲突徙薪”这个寓言故事中,容忍、听取反对的声音,防患未然,这是做正确的事;而“救火”,只是悲剧发生后正确地做事。前者是决定性的,后者是补救性的。


不过,悲哀的是,那些因做正确的事而避免了灾难发生的人,常常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只有灾难越惨烈,才能反衬出他的价值有多大;然而灾难一旦发生,人们的目光又转向了正确做事的人,而忘记了这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这实在是一个荒诞的悖论。

救火之后,正确的反思,是房主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好大喜功,倾听不同的声音,来纠正幸存者偏差。

但房主的做法却是:嫉恨那个让自己颜面扫地的谏言者。并且把自己和当初对房子赞不绝口,又勇敢救火的人绑定在一起,刻意屏蔽掉那个本可以避免火灾发生的清醒者。如此的“反思”,不过是下一场更大悲剧的开始。

我们常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而最大的无能,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结果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与之相反,保守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选择正确的事,然后日拱一卒;少即是多,少犯错误,就是正确地做事

——这就是保守主义,它能帮助我们走出“越反思—越循环”这一怪圈的思想之锚,这是因为:

保守主义基于人类理性和知识的有限,坚持审慎的美德,不贪图“大事业”,也不寄希望于侥幸,任何行动都顾及全局和长远的影响。

保守主义基于个人的分散知识,强调多元文化和社会权力的多层结构;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道德,反对理性的僭越。

保守主义承认人性的不完美,和所有的乌托邦思想大相径庭的是,它不承诺最美好的结果,而是小心地选择最不坏的路径。

图片

埃德蒙·柏克是西方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他不仅是北美独立革命的重要推手,更是英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在人类思想史的谱系中,无论知名度还是重要性,柏克都可谓一个连盲人都无法忽视的存在。


然而吊诡的是,在中国大热的西方学者榜单中,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亚当·斯密、黑格尔等必然上榜,还会有各种生僻的名字,但可以肯定,多数情况下我们看不到柏克。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并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比较以柏克为精神标杆的国家(如英美),和那些轻视柏克的国家,其迥然不同的国运,足以证明柏克的重要性。

所以爱尔兰历史学家威廉·莱基要这样评价保守主义先驱埃德蒙·柏克:“但凡读过他书的人,没有不聪明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读懂保守主义者,没有不聪明的,至少不会自作聪明;秉持保守主义理念的企业,没有不基业长青的;信奉保守主义的地方,没有不自由繁荣的。即便是普通人,只要获得了保守主义的真谛,就不会再犯“曲突徙薪”那样的错误。

所以,闻道不分朝夕今天要向各位郑重推荐先知书店“读懂柏克和保守主义”四书——

杰西·诺曼《埃德蒙·柏克:现代保守政治教父》

拉塞尔·柯克《保守主义思想》

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

埃德蒙·柏克《美洲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