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军随笔:“梅”味“虾”谭

 曹锦军围炉 2024-05-24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子,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荞麦花......”

     以虾为媒、以会结友,5月18日,2024湖北“潜江龙虾”产业博览会黄梅分会场活动在小池裕丰美食街开幕,文化小剧精彩上演、黄梅美食挑逗味蕾、文创产品花样缤纷……文旅东坡庙会的“三宝”精彩亮相活动现场,让活动有戏、有礼、有味。

    小池裕丰美食街,位于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内,2010年12月份,我采访来这里的时候,当时这里还在土地平整,什么建筑物都没有。如今这里是聚专业市场、现代物流、商务办公及酒店、会展博览、商业娱乐及生活居住于一体的“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区”。

    “潜江龙虾·黄梅出品”,黄梅是全省水产大县,小龙虾主产县,2023年,全县小龙虾养殖面积37万亩,年产量超5.2万吨,位居全市第一。在加工环节,康宏小龙虾,跻身全国“小龙虾加工十强”,其速冻虾尾产品占据东北市场份额24%左右。

    小龙虾是存活于淡水中一种像龙虾的甲壳类动物,学名克氏原螯虾,也叫红螯虾或者淡水小龙虾。小龙虾中含有丰富蛋白质,钙、镁、钾等矿物质,这些均属于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因体型比其他淡水虾类大,肉也相对较多,及肉质鲜美之原因,而被制成多种食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部队回来后,小龙虾就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虽然小龙虾价格便宜,一两元一斤,河沟里到处都可以捕捞,但人们并不怎么喜欢吃,总感觉不如小鱼小虾有味道,主要是那时候人们没有掌握小龙虾的烹饪技巧。那时候很多人在池塘边、河沟边自己钓,弄个蛤蟆往绳子上一绑,不需要什么技巧,一下午能钓个好几斤。

   一座黄梅城,处处皆有戏。湖北黄梅是黄梅戏发源地,黄梅戏之于黄梅人,是剪不断的文化根脉。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红白喜事,到处都能听见悠扬悦耳的黄梅戏。特别是在大型节庆活动,文旅互动,黄梅戏的文化元素更能让活动“有戏”。

   黄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一个县就有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岳家拳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用新文创的方式激活黄梅文化,近年来,黄梅县在深挖文化、传承文化、活用文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加大旅游产品研发,延伸旅游“产业链”,通过“黄梅有礼”系列文创产品研发、推介、供给,不断丰富游客的“后备箱”,让黄梅文化与新时代潮流碰撞出不一样的奇妙火花。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风采,让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

   黄梅有“味”,想了解黄梅,那就要从舌尖开始,小龙虾,黄梅鱼面,捶肉、烫豆粑、土菜八大碗、豆渣焅青菜等美食,是锅碗瓢盆的狂欢,也是舌尖上的惊喜。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口味融合。很多人饮食口味偏辣,但也不是每盘菜都“无辣不欢”,比如捶肉、豆渣焅青菜等,都是清淡口味的。心中无事,囊中有物,桌上有美食。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吧。

    有戏、有礼、有味,“梅”味“虾”谭。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微信平台总编、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首届荆楚诗词旅游推介官、第六届长江读书节“十佳领读者”、第三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服务大使、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文旅湖北》《荆楚群文》《黄冈日报》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