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评论】魏亚楠:阿拉善风情的舞蹈史诗与文化传承的现代对话

 阿拉善文学 2024-05-24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作者:魏亚楠|内蒙古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阿拉善盟乌兰牧骑以自身优势为突破,以创作文艺作品为前驱动力,既做到受众群体寓教于乐,又做到所创作品“接地气 传得开 留得下”,群舞《大漠印记》应运而生。它既符合阿拉善地区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历史的“知识点”还能够使观众一目了然,使得简洁与繁缛精妙组合并得以共存升华。该作品在首次参赛亮相于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服装设计奖。
舞蹈与历史的对话。《大漠印记》的开场,便巧妙地借助电脑切割灯,模拟了朝阳初升的壮丽景象,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也象征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独舞演员的静默坐姿,如同历史的守望者,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那片充满神秘与坚韧的大漠世界,又仿佛是家乡中开始劳作前的一支“冲锋号角”,随着他将舞姿划入劳作之间,一声声驼毛织布机的弹奏,逐渐开启了阿拉善的清晨。音乐从驼毛织布机的单一音调转变成韵律极强的鼓声,图案灯缓慢转亮,11位汉子们背对观众盘坐并抖动肩、臂,展示肌肉力量之美感。
劳动美学的赞歌。随着灯光渐明、情节推进,《大漠印记》音乐中加入了骆驼声效、弦乐器、古筝与马头琴,通过拟声模仿场景的形式,将劳作场景进一步丰富。舞蹈中将男人织布,女人缝制袋子的劳作场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和演绎,在默契的配合中共同制作完成“苏木乐”(苏木乐是用驼毛加工编织缝制的袋子装满了牧民生活所需的盐、米、面、驼毛、羊毛等必需品)。这一场景以欢快的身体律动和强健的踏点节奏感体现,男女演员将一排队形变换成圆圈队形,以圆圈代表劳作的一个起始与终点,又以点、线、面为基准变换队形,使舞蹈更具多样性与观赏性。泛光灯与聚光灯交相呼应与变化,“晨光”渐渐转明,以灯光继续推动时间节点与故事发展线,将舞台中演员们的身形与场景具象描述,演员们将孕育于内心的无形之情,凭借训练有素的形体表现外化为生动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从无形到有形,是阿拉善牧民劳作的场景在灯光与音乐的愈加丰富与层次递进中的逐渐舒展与完善。
文化的细腻刻画。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所能包容的功能是非常多样性的,它不仅仅是舞台张力表现的传播介质,还是演员们释放及传递多元化情感的寄托,更是细节在不经意间悄然绽放的“袭人”魅力。舞蹈《大漠印记》演出服装选用了灰白色蒙古族袍子,虽是非常简单质朴的款式,但经舞台灯光照射后,仿佛遇光变色似的,随着舞台灯光的不断切换而变换多样色彩。女演员们的蒙古袍自脖颈、胸口的灰白色到裙摆的粉色、紫色渐变,这一细节的加彩使得女演员们在舞动中仿若一朵朵明艳的花蕾,与男演员们“硬汉”的舞姿与气场相辅相成,共同吸收着阿拉善劳动人民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绽放着共生共存的历史长河中奔流腾飞的浪花。
传承与创新的思考。阿拉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以其质朴的形式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智慧,体现着驼乡人民特有的文化形式和乐观的精神面貌,这是舞蹈《大漠印记》给我们带来的惊艳,也是舞蹈《大漠印记》带给我们的难忘观感。舞蹈《大漠印记》虽立意抒发阿拉善农牧民劳作活动中的非语言情态,却缺少劳动场景,使得作品略显失衡,且整部作品没有与道具更好地融合,驼乡人民特有的文化形式和精神面貌略显欠缺。
结语:
《大漠印记》不仅是阿拉善文化的生动展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它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期待未来,《大漠印记》能够不断完善,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永恒印记。 

魏亚楠,阿拉善盟乌兰牧骑舞台编辑。

主编:袁华年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