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SCI期刊中双向匿名评审的期刊多吗?为什么一些好期刊(如ES&T等)会让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你支持单向匿名还是双向匿名评审?

 中州期刊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环境领域较好的期刊,如ES&T、Water research等,审稿人都知道作者是谁。这很不利于审稿人客观地审稿吧?”

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疑问?

同行评审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单盲审稿和双盲审稿则是两种较为常见的评审模式。目前SCI的审稿制度:分为三种情况,单盲审,双盲审,公开审稿。单盲审审稿人不知道论文作者信息,即匿名审稿,双盲审,顾名思义就是审稿人不知道论文作者信息,论文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的信息。公开审稿,公开审稿即审稿人知道论文作者信息,论文作者也知道审稿人的信息。

如何确保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学术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科学》杂志曾曝光学术审稿潜规则:作者名气越大,稿件评分越高

整个过程邀请了3300名研究人员参加。当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不为人知时,只有10%的审稿人建议接收这篇论文,但当同一篇论文的署名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时,59%的审稿人表示赞同。

单盲审很容易因作者身份而造成的审稿偏见,带来的影响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地位高的研究人员往往能不成比例地获得更多研究成果。虽然部分期刊已经采用双盲的评审方式,但大部分期刊还是以单盲为主。

单盲的弊端是:如果作者中有大牛,就增加了一层Buff,有助于论文通过审稿。而双盲也不是完全就能规避这个问题,它同样也存在弊端,那就是尽管双向匿名,在垂直领域里,审稿人还是能够根据研究内容和文风来推测出作者的身份。因此有学者提出:应采取公开评议报告,有以下几种好处:

1.有利于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
2.有效减少期刊市场乱象

3.推动期刊多样化发展。

目前,已经有外文期刊采用了公开审稿,但还不多。不过大家真遇到了单向盲审,也不用太过担心,一般来说,SCI有2-4个审稿人比较常见。SCI邀请的审稿人最少2个,但也可能3-4个,甚至5个。因此即使是采取单盲审稿,但是审稿人不止一个。编辑最终还是会参考多个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

再加上还有推荐审稿人和规避审稿人制度,作者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也可以提高自己文章的接受率。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寻找:

1、从杂志官网的编委名单中寻找

期刊的编委成员无疑对本刊宗旨和符合本刊出版要求的文章了如指掌,遇到不适合在本刊发表的肯定会拒掉,但只要给返修,录用的几率非常大,不会在返修之后给拒稿的。

为什么有些期刊即使审稿人给了录用,也会被主编拒稿,这可能是审稿人的锅,对期刊喜爱发表哪些文章不甚了解。毕竟人的看法是主观的,审稿人认为可以发表的,但主编认为不可以,如果你推荐的编委建议改后接受发表的话,录用的曙光就近在眼前了!

以Elsevier旗下的某个期刊为例,找到期刊官网,在首页找到“About the Journal”,进去后点击“About”,接着找到“Editorial board”(编辑委员会),这个页面里有50+位编辑:Chief Editors(主编)、Senior Editors(高级编辑)、Associate Editors(助理编辑)。期刊一般会让作者推荐2-5位审稿人,这里的编辑足够你挑了。

2、论文参考文献的作者

你引用参考文献的这些作者,大部分跟你是同一个研究领域的,那就是说,他们是最懂你文章的人,是好文还是水文,他们能很快甄别出来,并且能给到货真价实的反馈。如果你想让文章更上一个台阶,那就找他们当审稿人吧。但是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的意见或许一针见血,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如果你接受能力强和抗打击能力强,可以推荐他们做你的审稿人。

3、学术会议中交流过的学者

你以为的学术会议就是吃吃喝喝吗?那你肯定会丧失很多机会!学术会议里的拔尖人才不在少数,会议上吃饱喝足之余,你要多跟他们交流,不管是分享研究成果还是生活的小事,给他们留下不错的印象,互相留下交流方式,这样推荐他们作为审稿人的话,他们也会乐于接受。虽然这个方法没有前两个奏效,但是能跟大牛交流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呢。

4、在数据库中寻找相关研究领域的作者

这个跟方法二比较像,不过更加细化了,基本上是找自己的小同行了。小同行跟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对口,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不言而喻,他们能真切地了解稿件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不会提那些普适的意见,如果你想让文章有质的进步,不妨邀请他们审稿,经得住小同行考验的文章,那必属精品。

▲图为推荐审稿人界面,需要输入审稿人的姓名,邮箱,单位等信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