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公司总裁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看过小说《金陵春梦》的朋友一定知道“郑三发子”这个人,具体这个人是谁,不用说,懂的都懂。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剧照

小说《金陵春梦》是个大部头,读起来也需要时间,讲的就是民国年间的事情,其中第一部有这么一段内容:

光绪年间,郑三发子的母亲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长子郑绍发,儿郑二发与三儿郑三发子。

光绪十八年,河南许州一带,赤地干里,寸草不生。为了活命,玉采玉和丈夫各奔一方。采玉带着三发子,要饭到了开封府,流落在相国寺后檐下。经人介绍,给一位浙江籍的师爷当奶妈,乃至做了填房。后来一起随蒋师爷回到浙江奉化溪口镇。

写到这里,就说明了郑三发子的身世,原本爆粗口本应该是“你个鳖孙”的郑三发子,因为社会的变故,日后也就说起了“娘希匹”,有点造化弄人的意思。

这部小说,开头就是王炸,那时候大伙都靠着这部小说来吃瓜。

当然了,有人觉得《金陵春梦》记录的这段历史是纯纯的野史,毕竟郑三发子在那个年代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结果小说中搞出来这么一个说法,和之前的身份对比起来就怪怪的。

《金陵春梦》中的内容真假暂且不说,“郑三发子”到底是完全杜撰还是有迹可循,是今天本文的中心内容。

关于“郑三发子”的身世,其实有一些回忆录是可以佐证的,比如军统名人沈醉的回忆录里就有过爆料,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是这么说的:当时重庆满城风雨,郑三发子的哥哥郑绍发从河南到重庆来找他了,这事还是戴老板帮他处理的——关进了息烽集中营。

据沈醉的描述,当时的情况是一群人都非常的崩溃,状态是:NND,领袖的哥哥你都敢冒充?

结果一见到人,还别说,真的很像,戴老板原地都懵了。

为此沈醉说戴老板还挺郁闷的,因为他这也算是知道了郑三发子的一个秘密。

无独有偶,李济深的秘书李任夫在关于息烽集中营时期的回忆录也把这事提出来了,他被关押的时间为1941年到1946年,他是这么说的:郑绍发和他在白宫馆住过,然后俩人一起又被转到了息烽集中营一起被看押,而且这个事情也是戴老板给办的,而且他在息烽集中营里的状态为软禁,过的还不错。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当然了,这些事肯定是发生过的,不然这么多人不能不同时回忆,而且时间还对的上。

而且“郑三发子”本人对这件事没有过任何澄清,所以他俩之间的关系只能归类为坊间的传说。

从戴老板的手法上看,其实就是降低热度,自行消化,时间久了,人们也许就忘了这件事了呢。

关键就是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他的哥哥,身世之谜死无对证,对不上,也就不好下定论,能做的就是持续吃瓜。

那么这个郑绍发后来是不是失踪了呢?

不知道,但是有个叫郑发的人在1946年又来看望“郑三发子”了,而且是往后找了好几次。

这次没有人回忆,而是确确实实地有文件能够证明。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这是当年南京政府的收文单,时间是1946年12月13日,中心思想就是说郑发和“郑三发子”是同学。

然后时间到了1948年5月23日,郑发又来了,还是写了一封信: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这封信就有意思了,署名除了“郑发”,还有一个步兵少校的头衔,一个64岁的步兵少校,这么老的少校还没退休,信中说在三十五年(1946年)他来看总统,总统还派了秘书长(应为文官长)吴鼎昌接见,非常的开心,现在兵荒马乱,河南待不下去了,所以再次来到了南京,想见一下自己的老同学。

这个信件是从南京市糯米巷的15号发出的,那么这个15号是什么地方呢?

是河南会馆,曾经也是湖南会馆,也就是这栋建筑: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根据信件的内容从年龄推断郑发是1884年生人。

哪一年的同学?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这一年,他是15岁。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老蒋当时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

然后在1948年6月19日,他又写了一封信。

先不说,上图: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文中的彩虹屁就不说了,还是那套话术。

说明下,信件最后的黑色马赛克不是我打的,是宝岛国史馆打的,内容是啥咱也不知道。另外发五十万元接济费郑发也没有要,就是要见老蒋,这封信送到交际科进行登记。

老蒋和“郑三发子”的故事到底是咋回事?咱有原始文件,慢慢聊

信件首页

这封信要比前两封有内容的多,我给分析下是什么意思。

先说三封信都说郑发和信中的主角在1899年的开封是同学, 老师呢,叫做郑福安,这个就让人们想入非非了,这个郑福安到底是谁。

那么1899年的时候“郑三发子”在干吗呢?

这一年在他的年谱上是这么记载的:他第一次离开溪口,去了50里外地嵊县葛竹村上学。

这里也就是母亲王采玉的出生地。

所以郑发和“三发子”是同学在这里就出现了空间上的不交集,至少有关资料没有写他去过河南上学。

所以同学之谊不太可能。

这封信写的也是挺有文采,有一句“缅怀故人,涉险来京”。

读起来就怪怪的,一个对自己没有时空交集的人在“缅怀故人”,读着也是挺有意思的。

后面还有一句“倡导八德,尤重五伦亲亲之学,当不以草野而见弃也”。

五伦是啥?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

郑发算是哪一种呢?按照郑发自己的说法,是朋友,他再说兄弟的话可就再要去一遍集中营了。

我前面说过了,他俩在官方资料的时空上没有交集,所以说同学是不可能的。

那么,君臣?这个勉强说的过去吧,毕竟是“步兵少校”。

另外这个“步兵少校”的头衔是谁给的?据说是在写完第一封信从南京回来后,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给派的职务军衔,拿空饷的那种。

另外再说一下,郑发这人真的不简单,为啥,除了刘茂恩给他发了空饷之外,那就是文官长吴鼎昌见了他,不是没见,是见了,吴鼎昌是什么段位的人啊,“三发子”安排吴鼎昌见他,这里面具体怎么回事,咱也不知道。

所以这事儿吧,算野史吗?

好像从原始文件上看,也不是,颇有一种迷雾笼罩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