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姜干姜同用,叶天士“二姜”药对临证应用经验分享

 风声之家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华佗健康小秘籍 2024-05-23 22:30  听全文
叶天士用药精妙,囫囵吞枣则难得其全,唯有从小处着手,精读细研,方能渐窥其学,研其药对为捷径之一。

“二姜”药对即生姜、干姜同用之配伍经验,取二药之用,而功显效彰。

诠药

中药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中医学根据临床需要及炮制特点,将姜类中药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炭等。生姜为新鲜的药用姜,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生姜捣汁为生姜汁;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为干姜淡干姜是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之品;炮姜为干姜砂烫或炒制而成,煨姜则由干姜或生姜煨制而成;姜炭则为姜的炒炭制品。姜类中药取药虽同,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异,《得配本草·干姜》载:“生则逐寒邪而发散,熟则除胃冷而守中”、“凡入药并宜炮用。入止泻药,煨用。入温中药,炮用。入止血药,炒炭用”,此论诠之甚详。

生姜、干姜同用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生姜泻心汤,叶天士师法仲景仿生姜泻心汤,常以干姜配生姜同用,然又不拘于张仲景之用。“二姜”药对亦见于孟河医家贺季衡治疗痰饮久积肺络哮喘,选方小青龙汤化裁发时用药,以干姜、姜汁同用。“遂于叶氏之学”的清代岭南医家潘名熊亦有二姜同用之配伍,《评琴书屋医略·疟症》载:“寒加生姜、煨姜”。


“二姜”五用

叶天士“二姜”药对其用有五:

第一,温脾和胃。生姜辛香开胃,干姜温热暖脾,一脾一胃,脏腑同调;

第二,通阳泄浊。生姜偏发散,干姜擅温中,此二姜与附子同用,通利三焦阳气,《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载:“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

第三,泻心汤法。叶天士法生姜泻心汤而用“二姜”,《伤寒论》载:“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和胃降逆,干姜蠲饮散痞,消痞逐饮,《伤寒大白·痞满》载:“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第四,进退黄连汤法。此叶天士师法喻嘉言之法,《医门法律·进退黄连汤方论》载:“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生姜、干姜同用散表里、开上下;

第五,赋丸成形。叶天士善用丸剂,常以姜汁和丸或泛丸,故亦见二姜同用。

医案举例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记载一则病案:“周,四二,脉缓弱,脘中痛胀,呕涌清涎。是脾胃阳微,得之积劳。午后病甚,阳不用事也。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人参,半夏,茯苓,生益智,生姜汁,淡干姜。大便不爽。间用半硫丸。”

脘痛之疾,症见脘中痛胀,呕吐清涎,脉缓弱,病因积劳,脾胃阳虚机括也,又有午后病甚,阳衰而病加,则病机更明。遵脏腑生理特性,“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脾阳宜动,胃阳宜通,医理得明。补脾疏胃法是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常用治法,此案以补脾阳为主,通胃阳为佐,温脾和胃。方中人参补脾胃之气,生益智仁、淡干姜温脾阳,茯苓、生姜通胃阳,半夏健脾和胃,叶天士有言“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此方亦可视生姜泻心汤变方也,叶天士取辛开、甘补,而去苦清。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载一病案:“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气冲涌涎,乃关格之症。议用进退黄连汤。”叶天士方用川连、淡干姜、半夏、姜汁、人参、茯苓、附子、生白芍。

关格是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病证,年老形衰,证见不食不便,气冲涌涎,显然关格矣。《中医内科学》于关格一病分三证,此案当属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叶天士审病明机,选方进退黄连汤。

喻嘉言谓:“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此案病在里而无表,故取和其上下之用意,进退黄连汤去桂枝、大枣,加茯苓、附子、生白芍,方中加附子取“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用意,配合茯苓、半夏,通脾胃之阳,泄壅阻湿浊,黄连降逆燥湿,生白芍削减姜附燥烈之性,又有利小便之用,与张仲景真武汤白芍之用甚为相仿。进退黄连汤乃喻嘉言变化张仲景黄连汤之法,叶天士得之,又施以变化,用于临证。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