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庆华:疑似“桃花”开五月

 温馨微语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1


1



 /刘庆华 



闲遐,在街头、路边走走转转,就会看到公交站、地铁口、超市外、学校旁,“共享单车”整齐地排放,供人使用。
这使我想起,有关自行车的往事。
自行车,曽是奢侈品,靠“票”才能买到,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一道,被称为”三转一响”。谁家有这”三转一响”,堪称”富豪“。“永久”“飞鸽”“凤凰”三巨头,可比现在的“宝马””奥迪““奔驰”。
在农村,自行车更是罕见之物。偶然看到有人骑自行车,男孩会跟着追,女孩会目不转睛地看。
那羡慕,真叫眼馋手痒。
慢慢长大了,就萌生想学骑自行车的想法。想归想,却无法实现,明知是没有希望的空想,但还是盼望着机会。
一天,在淮阴城里工作的大舅到家来了。对大舅的到来,我并没有像弟妹们盼几块小糖那样高兴,我的心思,在他停靠在家门外的自行车上。
“偷车”学骑,机会来了!
学骑自行车,为何要偷?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值钱之物,哪能让小孩碰。一旦把车弄坏了,那还了得!要是被大人看见了,挨打被骂是少不了的。
可机会不可错过。
趁着大舅和大人聊天的机会,我悄悄地遛了出来,偷偷地将自行车推到屋后的土路上,抓紧分分秒秒练习。
那时,我个子矮,踩脚踏板,是跨不上车座的。只好“掏裆”,就是双手扶车把,左脚踏脚踏板,右腿插入三角形的“杠杈”里。这样,虽只能踩半圈,但车也不会倒。
“偷车”学骑的时间是短暂的,就个把小时工夫。
大舅要回城了,自然要寻找他的“坐骑”。于是,我在大人们的斥责声中,看着他把自行车骑走了。
做什么亊,最怕上瘾。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打那以后,不管在哪里,只要看到自行车,“偷”过来就学。
熟能生巧,干岀智慧。“掏档”玩熟了,胆子也练大了,就踩在脚踏板上面的“拐头”,一登一跨,跨过大梁,上了车座,感受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骑车人了。
“偷车”学骑,不能总在麦场上、操场上转悠,最终是要“上路”的。
由于是一个”偷“字身份,免不了心慌意乱。一上路,越不想撞人撞树,车把就老不听使唤,非往人和树跟前冲,人和树就像一块吸铁石,“吸”着自行车。
说这自行车,那还真有点历史,还是外国人发明的呢!
18世纪末,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给人类出行提供了新的工具,使人的岀行更方便了。
我国可以说是自行车大国,不管走到哪里,自行车总是城市一道永不凋零的风景。
虽然,当今电动车、汽车等代步工具被广泛使用,但自行车仍然十分兴旺。
许多城市道路、车站、码头、小区,分布着大量“共享单车”,早九晚五的上班族,下了地铁、公交、轮渡,“共享单车”成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首选。
就是在奥运赛场上,自行车赛手的英姿,也让人羡慕不已。
当然,像我当年“偷车”学骑的亊,今天恐怕是绝对没有了。“值钱”的自行车,已经成了百姓家的平常物,成了儿童少年的“玩具”。
“偷车”学骑的故事,真的成了天方夜谭,成了一个退休老头闲着没事时的“说古”。

作者简介

刘庆华(大华),国铁退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曽供职于新疆哈密日报社,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宣传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协会员,南京市江北新区作协会员。参与采写编辑5部报告文学集,由中国旅游岀版社、中国铁道岀版社、新疆人民岀版社岀版发行。200多篇(首)散文(杂文、随笔、评论)、诗歌、报告文学、电视片等作品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台发表,获省部市厅局级奖励若干。座右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不变的信念。现住南京市江北新区,在乌鲁木齐市和南京市“候鸟”式游走。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刘庆华:疑似“桃花”开五月

刘庆华:路边古榆(外一章)

刘庆华:登阅江楼(外一首)

刘庆华:“布谷”声声唱槐花

刘庆华:榆树入春

刘庆华:站在村头看炊烟

刘庆华:时间会说话

刘庆华:雨洗杏花红欲滴

刘庆华:春天里的无限生动

刘庆华:蘸江水写字的老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