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懂了这个原理,不靠诊脉也能将患者症状全盘托出

 中医药方便 2024-05-2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辅行诀学习笔记(续)
作者/灵兰学员郭帅良

3月15日,灵兰书院发布了我的一篇文章——《定五脏虚实、选五味组合,我走上了方药辨治的康庄大路》。文章讲述了我对辅行诀一些基础内容的理解。


今天,我们接着上篇文章继续探讨辅行诀相关内容,主要以“咳嗽”病为例探讨辅行诀思路的运用。




图片

图片

这部分我会讲述四方面内容:

1.涉及单一脏腑的咳嗽病,如何应用辅行诀思路。
2.咳嗽病的“金水”同治模型。
3.学习辅行诀后,关于“问其所欲五味”的思考。
4.关于《咳论篇》的思考。

图片

图片





模型一


咳嗽病单脏模型
图片

假如一个主诉为咳嗽的病人,那五脏的病变应该在哪个脏腑?很明显在肺。

那我们下一步就要去鉴别它是肺实还是肺虚,还是虚实夹杂。

🍀如果是肺实,患者会有咳嗽痰多、大便干、胸闷这类症状,也就是收过度的象。


🍀如果是肺虚,患者则会有口渴、干咳痰少、汗出这类症状。也就是收过少的象。


🍀那如果说这人大便秘,又有口渴。或者是他咳痰多,又有汗出。那这类情况就是虚实夹杂。

确定了脏腑虚实,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走到治疗上面去了。如果确定是实证,那么我们处方的主导药味就是泻肺的咸药。如果是虚证,补肺的酸味就是主导药味。


这个简单的逻辑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如果是虚实夹杂,那咸味、酸味就都要用。


有的同道会问,化味什么情况下用?化味是不管脏腑是虚是实,均要用到。具体的药物选取会在谢老师的辅行诀课程里详细讲解。


单脏模型其实到这里就讲述结束了,那如果问到患者还有其他兼症,比如他有乏力,或者总想下班后就躺着。那我们就在辨证里加上脾虚。治疗时就土金(脾肺)同治。我们用点甘味药补脾,用点酸味药补肺。


总结一下:辅行诀单脏辨治模型,其实就三步。


💡第一步:根据患者的症状主诉,定位具体脏腑。如咳嗽定位在肺,头晕定位在肝,乏力定位在脾,水肿定位在肾等等。


💡第二步:根据患者的兼症,判断脏腑虚实。比如咳嗽病,是干咳还是有痰,是否口渴,汗出还是无汗,大便秘还是便溏,推断肺的虚实情况。


💡第三步:确立药味,依据脏腑虚实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味及相应的药物。



模型二


咳嗽病“金水”同治模型
图片

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咳嗽,基本上都属于肺肾同治分为两种类型:

a/肺肾虚证证为主(一定从肺肾实而来)

肺虚证诊断:干咳,痰少,口干,汗出

肾虚证诊断:咽干,发热,咽痒,咽痛(心实则肾虚)

治疗:酸苦为主,甘辛咸为辅

常用酸味药物:天花粉,麦冬,五味子,沙参,山茱萸,乌梅,诃子,生石膏,知母,天冬,百合

常用苦味药物:熟地,黄芩,牛劳子,金银花,玄参,连翘,桔梗 

图片

上面这个是谢老师在微信群内的分享。谢老师认为外感内伤咳嗽其实都是肺肾同治就可以了,因为肺肾一家,为金生水的关系,肺虚大概率会伴有肾虚。


刚刚已经讲到了肺虚表现,这里提一下肾虚证表现。咽干咽痒、发热、咽痛,这些其实是心实的一些表现,心实其实就表明肾虚。二者是相克的关系。火多了就代表水不足。


对于肺肾虚证咳嗽,我们常用的酸味药物有天花粉、麦冬、五味子、沙参等等,苦味药物有熟地、黄芩、牛蒡子、金银花、玄参等等。



大家看这就是什么方子?麦味地黄丸,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用这个方治疗咳嗽,我是用过的,包括六味地黄丸、玄麦甘桔之类的方子我都用过,治疗这种干咳很好用的。这就是很典型的金水同治的模型。


b/肺肾实证为主,多兼有肺肾虚证
肺实证诊断:形寒,咳嗽、咯痰,量多,色白或黄,多无汗
肾实证诊断:咯痰量多、多有便秘 

治疗:咸(辛)甘为主,佐以酸苦
常用咸味(辛味)药物:紫菀,苏子,款冬花,浙贝母,桃仁,杏仁,半夏,肉桂,细辛,干姜,陈皮,荆介,旋覆花
常用甘味药物:茯苓,党参,白术,甘草,车前子,生苡米,山药,瓜蒌 

图片

如果是肺肾实为主,那其实它多是兼有肺肾虚的,这就是辅行诀思维,它有一阴,就有一阳,有一盛就有一虚。关于肺肾实的诊断,形寒咳嗽、咳痰,这个在上一篇文章里都解释过了,此处不细讲了。收太过了,治疗要以咸(辛)甘为主,佐以酸苦,逆时针去泻。

图片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病,虽都会用辛咸的药,但用的药就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看陈士铎治疗头痛,他常用的辛味药就有川芎、蔓荆子,但是你看这两个药是不是就很少放在咳嗽上面去用?包括陈士铎治痢疾,辛咸类的药,他可能就会用槟榔,当归这些。当然,槟榔我在咳嗽时也用,但是头痛就很少用到,它就是有区别的。


因此,定好脏腑虚实的大方向之后,我们用药还有一些很细致的考虑,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了,后面也会再讲。


至于甘味药在咳嗽的应用,我曾经有过一次疑问,我问谢老师,临床上咳嗽我用了酸苦法,喝了几天之后,患者好了很多,但是他好不利索,他老留点尾巴。


因为我看儿科多一些,大部分情况是忌口没做好,但确实也有一些孩子他忌口做得很好了,衣服也穿够了,就是在家里也不会光着脚走路了,他还咳嗽。


这个时候守方的效果就不好,甚至他喝完还加重。


这个时候我就问老师,是不是应该去加强辛咸的比例,从左路升上去?还是说酸苦法喝了加重之后马上就转成辛咸法?


老师他就告诉我,对于这种“留尾巴”的情况,其实陈士铎已经给了一个思路,就是一定要重视甘法


不从泻肺肾的角度,从母生子的角度,因为土是金的母,所以有脾虚就有肺虚,那就会出现肺虚的症状。然后老师就建议我琢磨一下麦门冬汤。


其实我后面就想起来了,类似酸苦法留着尾巴的,我后来起效的收尾方子是六君子,包括七味白术散,是这类方子收尾的,用上去很多孩子他就好了。


 我们顺便看看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一酸一咸四甘的组合)。麦冬用的量很大,顺着圆运动来看,它其实是一个土金同治的补肺方子。


但是临床上面我们有痰的时候,能不能用麦门冬汤?其实也用,为什么?


🌱第一,它有半夏,属辛咸之品,可以化痰。


🌱第二,我们刚刚讲了痰多是肾实,属于收藏过度。不要忽略甘味药是可以泻肾的。所以当你用了甘味药之后,其实痰是会变少。


比如有些孩子就是有一口痰好不了的时候,用一些甘味药上去,反而就能好。


我很尊敬的一位师兄,蔡超产师兄,他通过整理文献,他总结出一个小结论,在宋以后才认为六君子汤是一个补脾胃的方子,在宋以前认为它是个除痰饮的方子。宋以前补脾胃的正方其实是益黄散。


所以我在思考,是不是说宋以后是错的,宋以前才是对,它其实是个除痰饮的方子,所以它能够治疗咳嗽咳痰。


但是从辅行诀的角度来看的话,我就发现这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因为对甘味药来说,补脾就是泻肾。所以宋以前,宋以后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都是对的。


 那好,我们试试,从辅行诀的角度看看益黄散。


陈皮(辛酸)丁香(辛) 诃子(酸) 青皮(辛酸) 炙甘草(甘)


我们回到汤液经法图,可以看到辛酸化甘。你会发现整个方子,它又是一个甘味为主的,从辅行诀的角度来看,说是补脾胃的正方也没有问题。

图片



再议《难经》


问其所欲五味
图片

难经提到,“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病所起所在也。”


以前我不知道问这个所欲五味是什么意思?问患者是不是中午想吃辣的?这种问法当然是没用的。


所谓“问其所欲五味”,我的理解是从症状中问出五脏的虚实来,相对的该用的五味就出来了,五味就确定了。所以有效的问诊应该是能够从症状里面推出五味来。这才是难经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辅行诀厉害在可以通过一脏的虚实,就可以推出很多它脏的症状。那好,我们还是以肺脏为例。


比如说我以肺虚为例。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肺虚的时候,肺金所克的肝木是不是就要反过来克它?所以这时候就肝就偏实了。克肺金的是心火,是不是肺虚了,心火偏大了,所以心也相对偏实了。

肺金生肾水,肺金虚则肾水虚。


落实到具体的问诊上,如何通过肺虚来问诊出其他症状,推出五味来呢?


还是要依照上述的生克关系来问,肺虚时,肾也虚,肝木和心火偏实。


🌷对于肝实,你可以问问他容不容易生气?有没有头晕、头痛?有没有目赤红肿?那心实呢,可以问诊是否容易起口腔溃疡等等。


🌷肾虚为收藏不足,比如可以问小便怎么样?是否有尿频,是否有耳鸣等等。如果这些症状都问出来,其实又佐证了肺虚的诊断。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症状,就可以推出其他症状;其他症状准的时候,也就反过来告诉了你肺虚的诊断明确了。


那如果肝实症状患者没有,反而有一些肝虚的症状,那其实提示用到酸味药(肺虚、肝实)的时候,也要考虑辛味药也要运用了。


如此问诊下来,我们会发现症状不容易漏,处方思路也很完善。


当初谢老师问出了我脾虚(用甘味)之后,他就断定我以后迟早会出现肾实(同样是甘味)的表现,腰疼。然后果然回去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腰痛了。


由此,我们可以运用汤液经法图所讲的五脏生克关系推测症状,甚至可以做到预测症状,而且非常之精准。这点大家要格外注意。



思考


再读内经《咳论篇》
图片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状,甚则咽喉肿。
肝咳之状,咳则两肤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两肤下以满。
脾咳之状,咳则在右胁下痛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图片

在研究辅行诀之前,我对这个《咳论篇》都很有疑惑。它讲得很有道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越想越有道理,但是我真的不会用。


为什么不会用呢?就是当出现了这种咳则心痛的时候,哪怕我想到了是心咳之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治。


但如果放在辅行诀思路下,我们就能根据几个症状推出五味来,这样就能入手治疗了。可以说,辅行诀思路提供给了我们更具体的运用路径。让我们临床有抓手。


虽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其实又离不了肺,非独肺也是因为它五味里面它不仅仅是用酸,或者说不仅仅用辛、用咸,它是五味都可以用,是这个意思。


而且,我们一定能够从症状里面推出相应的五脏虚实来,有五脏虚实就有对应的五味,进而治疗。


这里我也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大家回去可以自己推一下,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