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诸子的文化脉络

 新用户79795753 2024-05-24 发布于贵州

二千年前的先秦学说,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是人类文明的思想起源。汉后独尊儒学的两千年,中华文化似乎没有创新,无论是哲学、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人文思想,非但没有进步,甚至出现严重的倒退。笔者一直有心重新梳理一下先秦之学的文化脉络,苦于纷乱繁杂,众说纷纭,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4324篇著作,《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记载的“诸子百家”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仅仅几十家,归纳起来只有12家发展成学派,包括: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分类,把先秦学派归纳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一切的学术门派,都是“名异”分化后的产物,学者的立场不同,所得出的思想各异,笔者基于《老子》“道同名异”的学术总纲,作了一些深度思考,重构了先秦学说的谱系图,特分享给读者,望有心者共为之。

先秦诸子的总纲:《老子》道名之学

《老子》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上古中华智者,认知世界之“道”和描述世界之“名”的总纲:人对世界“无形”存在的认知,在时间轴上是“名”万物的原点,为生之“始”,人对事物“有形”存在的认知,在空间上是“名”万物的原点,为养之“母”

《曾子·天圆》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上古智者在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中,以“阴阳”之气描述天气的变化规律。阳之气谓“神”,阴之气谓“靈”,“神、靈”都是无形的存在。阴天集气(汽)成雨,天阴,是雨水“有”之前的“靈”,俗语“天黑、天阴”,是指下雨的前兆。《黄帝内经》曰:“阳化气,阴成形”,水受阳气,蒸发为无形的气;气温低(阴气),水气凝聚成有形的水。

“零”通“靈”,汉字数字之“零”源于下雨的前兆(靈)。《老子》“道生一”,是由“零”到“弌”(0-1),即从“无”到“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1”,可以复制出“N”,即“1-N”,“1”为万物之“母”。汉字数字“零、弌、式、弍”,包含有深刻的“道名”哲学内涵:

v零:无、靈、不可名;

v弌:有、未分戈、整体一、无极、有名;

v式:白黑有分别又有联系、模式、辩证统一、太极、名异;

v弍:白黑分戈为二、要素观、对立、分散眢论、有极、异化的分别之心。

阴阳学说最早应用于天文地理,应用于人文,衍生出“生死”(兵家)、“轻重”(经济)、“纵横”(外交)、“是非”刑名(法家),“胜败”(谋略)等,司马谈将其统称为阴阳学派,《老子》原本的定义为“白黑”。

阴阳学派比较抽象,战国时期归于隐学,如以鬼谷子为代表的诸多隐士。西汉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亦曰:“老子,隐君子也”,亦把阴阳学派的“隐君子”称为“老子”。说明在西汉时期,后人对先秦学说已经产生了歧义。

图片

管子:法家、轻重家    文子:轻重家、谋略    孙武:兵家    鬼谷子:纵横家、兵家

由老子“白黑”观派生出:阴阳、轻重、法家、兵家、纵横家

先秦三大显学(儒、墨、杨朱)的代表人物孔子、墨子和杨朱皆自称其思想源于上古圣人或先王之道,是对上古先王之道的承袭和发展那么先王之道到底是什么?

杨朱站在“民”的立场、墨子站在“社稷”的立场、孔子站在“王”的立场,三者有了各自的立场和背景,然后分别定义了“民、社稷、王”各异的思想体系,这是“名”之母所产生的不同认识,即“名异”的思想产物。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归纳起来:道家为宗,名家为各派学说诞生之母,然后有先秦的三大显学:杨朱、墨子和儒家学派。

图片

儒学、墨学和杨朱学说,是“名异”后的思想产物,成为先秦的三大主流学说。后来继续分化,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形成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各家都自称尊从上古的先王之道,然各家彼此排斥攻击,韩非在问“到底那家才是真学”?

《老子》哲学内涵与诸子百家思想

《老子》是华夏诸老之学,是自黄帝始历代诸老抽象再抽象出来的见解和学识,是黄老之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子》实为上古“道名”之学,属于现代的哲学范畴。《元贞之道》曾以大量的篇幅解读《老子》,其核心哲学内涵归纳如下:

一、帛书《老子》先讲“德论”,是人的认识论,再言“道论”,是人的实践论。人的认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哲学思想比较抽象,常人不易理解,在《庄子》诸篇中,庄子以寓言和先贤对话的方式,不断诠释《老子》抽象的“道名”哲学思想,其中的核心是道家与名家的对话,着重阐述“道同名异”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生一”,是统一的整体观;“一生二”,是要素观,名异开始分化为:动物生态的“雌雄”、植物生态“日辱”、人文的“白黑”。由人文的“白黑”观念,衍生出“阴阳、轻重、纵横、生死(兵家)”等人文辩证思想,是二元分散眢论的肇始。这些原始二元辩证统一的思想学派,成为先秦的隐学。

二、“名”,是人以各自立场,对事物局部或暂时的有限认识,用言语为载体所表达的概念和定义。人对不同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和定义,为“格物”,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产生各异的看法,为“致知”,皆为“名异”分化的结果。诸子百家皆是名异后的思想产物,是在“格物致知”过程中衍生出的形形色色学派。最有广泛影响力的先秦三大显学是儒学、墨学和杨朱学派。

名家作为其他各学派之“母”,惠施说各家学派在与名家的辩论中均以失败告终,作为其“子”的各家显学,当然争辩不过其母。中华名学实为逻辑学的起源,名学实为“关于学问的学问”,后人无知以为是诡辩学。纵横家的“捭阖之道”,其实是名学的应用。

三、“雌雄”、“日辱”、“白黑”、“长短”、“声音”、“高下”等相对的辩证概念和思想,皆是“离、散、割”后所形成的有分别(名异)的二元辩证思想。为还原主义的要素思维。

老子原始的“白黑”观,衍生出阴阳(天文地理)、轻重(政治经济学)、纵横(外交学)、生死胜败(兵家谋略)等诸多学说。

四、《老子》“得一”的整体观,分割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无形的关系和连接,而构成为对事物的整体系统思维,为“天下天下谿天下式”的系统思维模式,为整体主义思想之源,老子称之为“无极”。

“五行”概念,是人类智者最早以“金木水火土”定义诸要素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学问,由于常人普遍是要素思维,缺乏整体的系统思考,致使阴阳五行学说遭到后人的唾弃,沦落为民间八字算命的工具。人们缺乏整体的系统思维,必然陷入二元分散眢论无休止的争辩陷阱。

五、“中论”,先秦时期的实证主义思想。是自然科技思想的本原,墨子传承了这个“规矩之法”,以为自然之法的“天学”,而背书的儒者子由无知,扭曲了这个科技验证之“中”。

三大显学中,墨子是最贴合老子的“道名”之学,遗憾的是汉后官学独尊儒术,墨学沦落于民间。汉后尊儒历经三国归晋之后,是五胡乱华;南宋朱熹将儒学推至登封造极,然后是亡于元;明代的中国,具有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文化,明代代表墨学的“天学会”本有回归之势,最后还是在宫廷上败于儒学的“东林派”,致使大明亡于清鞑子。

明亡后,“天学会”的科学家们远迁西域,将中华科技的墨学思想传播于西方,此消彼长的200年(17-18世纪),直到清末沦落为半殖民地,这败落的200年,是中华文化最黑暗的时期,致使西方人超越中华,引领了近代三百年世界文明进程。

六、《老子》“无之用”强调“无形”的意义;“有之利”阐述“有形”的价值,这是“形而上”的本体论思想,“无”是“有”的本体。老子以当时的高科技“车子、陶器、房子”为例,阐述人无形的创造力,“人王”,是人伟大的发明和创新能力。

夏代尊“后”,是对人生生繁衍的崇拜。夏后尊“王”,原本是对人发明工具能力的崇拜,本是对人王伟大创造力的尊宠,后来的人文教化,演变成了尊“王权”,变成了迂腐、愚蠢的对“权力”的崇拜。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不仅仅是没大用的“秕糠”之学,而且是阻碍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文化恶势力,是惧怕变革和压制创新势力的代表。

儒学,只是权贵们惯用的愚弄国内民众的虚伪把戏而已,对内统一民众思想,利于维护王权的集中统治,但对外却是一无是处。一旦有外部强势力侵入,大儒们则摇身一变,一个个成了新主子的奴才。

教员70年代曾有过精辟的评价:这些人对国内民众是手段高明的很,但对外部势力的掠夺却是无法招架。回顾过去2000年的历史变迁,这些人比比皆是。

先秦诸子百家谱系图

先秦诸子百家,皆源于上古的黄老之学。《老子》是黄老之学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实为“道名”之学。李耳只是《老子》著作的传承者之一,《庄子》篇中有大量的“名家”记载,实为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的思想集汇,是在阐述和解释“道名之学”的核心思想——道同名异。

西汉司马谈把先秦学派归纳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战国时期的孟子和韩非将“儒家、墨家、杨朱”列为先秦三大显学,将阴阳家派以为隐学。无论显学还是隐学,皆宗于上古黄老之学。《元贞之道》参考上述记载,重构了先秦学说的谱系图,希望给后人研究先秦学说提供一些参考,以重构中华先秦的文化思想体系。

图片

先秦学说谱系图

先秦文化,本于上古黄老之学(~公元前700年),这个时间基点是以管子(公元前770~前645)作为参考,管子早于周守藏史李耳和孔子150年,《管子》诸篇中含有许多《老子》的哲学思想。所以《老子》不是李耳的原作,是上古诸老之学最重要的思想遗存。《老子》中的“白黑观”,今天彝族保存的《合图》(河图)、《龙书》(洛书)还保有这个“白黑”概念,这个“白黑”观念至少是夏之前的文化记忆,殷商甲骨文是蝌蚪文的进化版本,古老的彝文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老子”是后人对华夏诸老的尊称,《老子》是诸老智慧的结晶,是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本为“道名”之学。先秦诸子百家,皆是“名异”后派生的思想产物,都尊从中华先王之道,为统一的“道同”。先秦学说是以黄老之学为原点,逐步形成各异的思想体系,《元贞之道》梳理出三个大路径:

一、先秦隐学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简称“白黑式”的辩证统一思想,“天下式”,更强调“白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整体模式之下的白黑二元要素分立的思维,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系统观。基于“白黑式”的整体系统思维,而派生出阴阳有别而不分割的太极思想,统称为先秦隐学,包括:

1、阴阳之自然科技,代表学派如:

天文学,太阳历法(阳历)与月亮历法(阴历),合二为一的阴阳合历;

农学,既要遵从天文历法,又要了解季风规律;地理方面既要有阳光日照(日),也要有雨露滋润(溽);物候方面,要观察植物生死规律。

墨学,继承了自然的“天志”,应用“规矩之法”来验证的实证主义思想;将“规矩之法”应用于百工科技,堪称自然科技的鼻祖。

2、生死之兵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家为“生死、存亡”辩证统一思想。兵家四势兵权谋其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兵阴阳代表作有《孙膑兵法》兵形势代表作有《尉缭子》兵技巧其代表为墨家城守篇先秦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庞涓、孙膑、尉缭子秦墨学派等。

3、轻重之经济学,管子的《轻重篇》是人类最早的经济学著作,堪称经济学的原典。有轻重之权,有轻重之利,有轻重之分,有轻重之畜,有轻重之刀币(货币理论)等。代表人物有:管子、文子(计然)、范蠡、吕不韦、墨子等。

4、刑名(是非)之法家,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法治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亦称刑名之学,代表人物: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

战国时期的变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冲破贵族世袭特权,平民通过开垦荒地、军功等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士人平民有了仕途发展平等机会,彻底瓦解了周朝封建的等级制度。墨家分支之一的秦墨,是秦变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5、纵横之外交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派鬼谷子捭阖之法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鬼谷子是战国隐士的代表,其代表作《鬼谷子》其实是《老子》道名思想的完整解读。鬼谷子把《老子》的“白黑式”应用于外交:“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鬼谷子的“抵巇”为老子的“微明”;鬼谷子的“飞箝”为管子的“轻重”......

二、先秦显学

先秦的三大显学:儒家、墨子和杨朱学派。是各人所处阶级立场不同的思想产物,是最早的阶级斗争,是老子鄙视的“有极”之争。今天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上层权贵、中坚精英和平民大众”三个层级的思想斗争。

孔子,站在“王者”保守贵族阶层的立场,以维护王朝统治和社会稳定为目的,阐述其“尊王”的统一思想,创立儒学,汉后成为各个朝代权贵们所中意的官学。孔子:“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儒家由史巫演化而来,但与传统史巫不同,“吾求其德而已”。儒家之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等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将儒学和墨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站在“社稷”士人、百工和商人的中间阶层立场,是最具变革欲望的精英阶层,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发展为目的,阐述其“尊天道”的自然科技思想,创立墨学,践行于自然科技,创立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理论。人文方面,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人文观点,成为先秦时期影响很大的“显学”。

杨朱,站在“庶民”广大民众的底层立场,以维护民生、民权和民主为目的,阐述其“贵生、全生、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最早主张个人主义思想的学术宗师。在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杨朱的影响力非常大,孟子曾抱怨说:当时人们发表言论,不是拥护墨子,就是拥护杨朱。其思想可谓甚嚣尘上,与墨学并为显学。

代表广大民众的杨朱学说和代表中坚力量的墨子学说,能够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恰恰说明“世袭罔替”800年的周代封建制度,已经成为落后腐朽的社会制度,正受到先进势力的冲击,而孔子梦想的“复周礼”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思想障碍。

三、庄子&惠子的道名之学

后人将“道名之学”分割为“道家”和“名家”,是不懂《老子》,也没读懂庄子的《送葬》篇,庄子曰:“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以“匠石斫垩”的故事,哀叹惠子死后,他再也没有“本”之“质”了,再也没有可以交流对话的对象了。

庄子是“道”的代表,惠子是“名”的代表,庄子和惠子就像“形”与“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二人经常在一起辩论,而且每次都是庄子以“道”胜出。“道”为无形之本,“名”为有形之质,事物的本与质是不可分离的,正如《老子》所言:“无”和“有”二者同出,不可分割。这才是庄子言“吾无以为质”的核心思想!

庄子与惠子之对话,是对《老子》道名之学精髓的解读,自韩非解老始,到汉后文人,都严重缺乏这个核心的整体系统观,以文解老者,都陷入二元分散的眢井,致使汉后中华文化一步步误入歧途,汉后2000年中华人文思想是在衰落。

结束语

先秦学派,皆以黄老之学为启点,各家学派均是“名异”的思想产物。

阴阳家、兵家(生死)、轻重家(经济学)、纵横家(外交或谋略),都宗于黄老之学的《老子》。后儒文人把这些学派统一归于变法图强者之法家,是“是非”之法、是“刑名”之法、是“名实”之法,这种归纳是有严重局限性的,只片面强调国家内部的治理,却严重忽视了外部的干扰,把轻重、兵家和纵横这些对外的大道弃之路边。

先秦的三大显学,儒家、墨家和杨朱学派,是阶级立场名异的思想产物。后儒学派偏重尊王,维护的是权贵的利益,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有一定的价值,但封闭了中下层民众的上升通道,严重遏制了民众伟大的社会变革力和创造力。

墨子和杨朱的思想,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这个浩浩荡荡的大潮,任何人也不可抵挡。改革开放的40年,焕发出广大民众的创造力和热情,成就了当下中国经济的成就。但附庸于权贵者贪腐的文化暗流一直在延续,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