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夏朝起源:现代考古重大发现,“前半夏”在河南郑州?

 百家杂评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被普遍认为是夏都斟鄩,但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年代上限公元前1750年,属于“后半夏”。那么,“前半夏”何在?

往西往北来看,位于陕西榆林神木的石峁遗址,年代为距今4300—3800年,下限正好可以承接二里头;位于山西临汾襄汾的陶寺遗址,年代为距今4300—3900年,下限也大致可承接二里头。

史记曾云“禹出西羌”,孟子称“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再以考古来看,难道是石峁或陶寺或西北其他未知遗址是为夏朝,衰败之后来到河洛之间,在此建立了二里头夏?乃至,有网友认为大禹源于四川,在成都平原建立夏朝,然后走向中原。

问题在于:如果大禹和夏朝在二里头之西北,那么中国上古史就要大面积改写,因为史书上与禹夏交集较为详细的人在东部,比如涂山氏、东夷伯益、有穷后羿等,禹夏在西北的话,如何解释这一段历史?

既然如此,“前半夏”到底何在?河南考古发现一座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东部,可以启下二里头遗址,如此,就让禹夏源于东部的史载有了考古支持。同时,该遗址中的“异常”现象,还佐证了夏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变。

前半夏在河南郑州?

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最主要的助手是东夷伯益(秦人祖先),妻子涂山氏是东夷九部之一的淮夷等等。东夷位于齐鲁、豫东南、苏北、皖北等地,既然大禹与其存在交集,那么禹夏理应与其相距不远,即源于二里头之东南。

问题在于,既然禹夏在二里头之东南,那么夏都何在,考古依据何在?河南郑州新密新砦遗址第二期,本世纪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新砦遗址存在“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层——新砦期文化层。考古发现,新砦期的器物与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都有所不同,但又能承上启下,故而将之单独立出来称为“新砦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新砦遗址考古队领队赵春青指出:新砦期前后历时150年左右,下限在1770年左右,正好承接二里头遗址,上限接近夏朝初期,时间上与前半夏大致重叠。

该遗址面朝具茨山,南依双洎河,总面积约70~100万平方米,存在外壕、城墙和内壕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宫殿基址的城址等。总之,新砦遗址具备都城的基本要素。

因此,如今新砦遗址第二期,被普遍认为是夏朝前期都邑。

按照正常逻辑判断,既然新砦遗址是夏朝前期都邑,那么夏朝理应起源于附近一带,或更东部的位置。禹夏位于这些地区,恰好与东夷集团接壤,由此产生大量交集完全正常。也就是说,史书对此大禹起源记载是可信的。

至于史书中的“禹出西羌”之说,大概是夏朝灭亡之后,部分遗民散落西部,流传了相关传说,由此导致后人误解。三星堆中就有二里头文化器物,考证表明是中原传过去的,而史书又流传禹出四川之说,大概就是夏朝遗民迁徙到四川后留下的。

后羿代夏并非虚构

新砦遗址是夏朝前期都邑的结论,还来自一个考古“异常”现象,而这个“异常”,恰恰佐证了史书上的“后羿代夏”。

大禹禅位伯益,却被夏启破坏,这给夏夷冲突埋下隐患。太康继位之后,因为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东夷有穷国的后羿发动政变,最终篡夺了王位,史书称之为“后羿代夏”。而在新砦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东夷文化痕迹。

著名学者李伯谦《新砦期遗存——“后羿代夏”确有其事的证据》一文中指出:出土了丰富的成组合的新砦期陶器群,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山东龙山文化和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较多的陶器。

禹夏不会无缘无故的大量使用东夷风格的陶器,因此新砦期的这种现象,说明夏夷有过文化融合。在李伯谦看来,这种“融合”表明夏朝建立不久,的确有一支东夷文化进入中原,打乱了夏朝正常发展,后来少康中兴将东夷文化融入夏文化,体现在新砦遗址中。

同时,李伯谦考证认为:新砦遗址分布以及影响区域,与后羿、寒浞,以及浞之子浇、豷活动范围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单就河南一带而言,上古东夷向西扩张,而中原又向东扩张,两者由此冲突不断,但最终中原势力更强,逐渐将东夷驱逐出了河南。

因此,从新砦遗址的“异常”文化风格,以及东夷的文献考证来看,史书上的后羿代夏并非虚构。

余论

通过上文可见,夏朝都城先在新砦遗址,然后再迁徙到二里头遗址。但问题是,新砦遗址的新砦期年代上限距离大禹或夏初还有一段距离,那么最初的夏朝何在?对此,如今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登封王城岗遗址。文献考证认为鲧为崇伯,而“崇”就是“嵩山”。巧合的是,在郑州登封告成镇发现王城岗遗址,时间与大禹时代吻合,且附近就有春秋战国阳城。更巧合的是,该遗址是小城外面还有大城,先有小城、再有大城,符合鲧到禹势力壮大之后扩大城池的逻辑。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王城岗就是“禹都阳城”。

二是古河济地区。学者沈长云持该观点,他有详细考证,在此就不多说。但古河济地区洪水泛滥,很多遗址已被深埋,很难被发现。其中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后羿代夏时的夏后相,逃到了同族的斟鄩氏那里,左传记载他的都城在卫都“帝丘”,而河南濮阳发现卫都在高城遗址,因此夏朝初都或起源之地,大概与之相距不会太远。

总之,虽然“前半夏”还迷雾重重,但考古研究正在拨开迷雾,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整的“前半夏”将会露出真面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