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黑龙江波涛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1900年6月,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洞窟。

他提着油灯,小心翼翼钻进洞里,借着油灯微弱的光,呆住了。

只见窟内从上到下全是壁画,泥塑保存完好,地上堆满了各种经书、画作等。

这就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发现,只可惜,时机不好。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16个月后,装满24箱经卷和五大箱子的艺术品,跟着斯坦因,从藏经洞运出,进了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还有印度国家博物馆。

他买走的唐、五代、北宋时期的绢画、麻布画、纸本画,共计数千件。

而包括文字,各种经卷,超过万件。

它们在藏经洞内封存了上千年,不见阳光。绢画的色彩,保存完好,仿佛时光凝固。

据斯坦因的记录,这些画作最早为729年(唐开元十七年),最晚为985年(宋雍熙二年)。

算起来,它们最早的已有1294年了。

如今,百年文物都价值连城,这些上千年历史的文物,全是无价之宝。

如今,它们散落在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基本都是镇馆之宝。

一起来看看,这些画作中的珍品。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1.佛像

敦煌绘画作品多是布局对称,看上去很“程式化”是因严格遵循佛典记录的礼仪规范,不能像文人画那样,自由发挥。

不过高明的画师,会用细节的变化,来打破布局的严谨。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2.菩萨

唐代菩萨画像遵循礼仪规范,但也入乡随俗,接地气。

民间画工是师父带徒弟制,传承各自门派,作品看着相似,限制很多,但也是菩萨庄严法身的象征。

莫高窟中有不少十一面观音,武则天时最盛行。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3.金刚

敦煌绘画中的金刚,可以溯源到犍陀罗中的“持雷电者”。

金刚主要是武将形象,脚踩鬼怪,这是受西域影响,也可以看出先秦时代青铜器的狞厉之美。

服装上可以看出文化碰撞。

一些天王鞋子紧裹双脚,有中国本土风格,而一些则穿的类似凉鞋的宽松麻鞋,带有印度或中亚风格。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4.佛教故事

敦煌莫高窟里,表现佛教故事的绘画,占有相当的比例。

对比唐、五代时期传世绘画作品,还有唐三彩,都可以看出一致的特征。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5.经变

把佛传故事画成图画,一定比全是文字好流传,这就出现了经变画。

它多与当时流传的佛教思想有关,包括本生经变相、佛传故事等。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6.纸本

敦煌绘画里有很多纸本绘画。唐代时,造纸技术发展,麻纸在佛教中广泛应用。

藏经洞的纸本画,有皮纸与麻纸两类,纸质较厚。

画的主要是佛教题材,包括各类佛像、供养人像、佛传故事,经变等。

也有医书、相书的插,动物、山水、花卉等,主要是唐、五代及北宋时期的民间画工画的。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总结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能这才能成事。可藏经洞发现时,天时、人和都没占。

有人将王道士说成近代史上第一罪人,说他将文物卖给了老外。

可王道士似乎只是背锅侠,查阅文献,王道士当年是努力了的。

他先联系了当地县衙,可县衙一想,千里迢迢运出这些文物,得花钱。

当时晚清风雨飘摇,地方上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保护文物。关键,县衙还怕万一没处理好,上面怪罪,更添堵。

他们干脆躺平,视而不见。后来斯坦因等人才趁虚而入,骗取王道士的信任,花钱买走了大批文物。

没有王道士,或许也会出现李道士、张道士……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欧美日,敦煌流失海外的珍品竟有数万件

要怪只能怪,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了。

如今,看到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敦煌文物,让人心痛,每一件文物似乎都写着“我想回家”。

看到它们,让人想起晚清那段耻辱的历史。

国内学者也常感叹: “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

可另一方面,视野放大些,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好在它们还在地球上,没有消失。

如今,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在世界,世界无数学者都在研究。

敦煌莫高窟流落海外的“孩子”,时刻提醒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有能力保护我们的文物;

只有自己强大,才能更好保护我们的文化!

资料来源:

马炜、蒙中编著《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

#讲好中国文化##妙笔生花创作挑战##近代史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