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陈屯的“喜轿铺”——武邑一村一故事9

 梅君小苑 2024-05-24 发布于河北

旧时陈屯的“喜轿铺”

在解放前,根据武邑当地的婚俗,举办婚礼的重要工具就是喜轿,而提供喜轿的铺子就称“喜轿铺”。据说,过去的时候轿子铺很多,几乎全县各个集镇都有,毕竟轿子的用途很广泛,但在县城周边只要一提起“喜轿铺”,都会不由的想起城东南的陈屯。因为十里八乡的村庄但凡举办婚礼,一般都用陈家的轿子,都说陈家的轿围鲜艳,执事齐全……。

相传,陈屯的“喜轿铺”可追溯至清末民国,掌柜的姓陈,名凤台。陈凤台年轻的时候擅长踩高跷,经常跟着县城的高跷班子赶庙会或者搞庆典演出。他头脑灵活,善记爱学,久而久之,便对地方的“乡土风俗”十分了解,尤其是对婚嫁喜事诸礼仪非常精通。后来,陈凤台购置了一套喜事用品,包括大轿、小轿、锣鼓、唢呐、红坎肩、嫁衣裳等等,就在自己家中成立了“喜轿铺”,专门从事娶媳妇用的喜轿行业,他自任掌柜的,手下除了他的儿子外,还雇了一位管账的先生,其他如轿夫、锣鼓手、执事人等,都是临时工,随时叫,有事来,完事走。

由于陈风台早年在过高跷班,虽不说天南海北见识有实去过不少,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所以喜轿铺刚一开业,便引来了一单又一单的生意。随着名声越传越远,一时间,不仅城内的一些有钱人家,就连城边的一些大户,也租赁他家的轿子。

当时,一些有钱有势人家,专讲排场,不怕花钱。他们讲究用新轿围,不管轿子铺原有轿围的新旧程度,哪怕是新绣的,只用过一次,也不行,他们总要定做新的。碰上这样的顾主,轿子铺就得做一个崭新的好轿围,又叫“全套新”。而陈凤台的喜轿铺之所以能够生意兴隆,当然他的一本生意经,自有独到之处。

首先,陈家的喜轿经常更新轿围,轿厢数量多、锣鼓执事齐全、漂亮,轿夫、锣鼓手、打执事的人等年轻精神,穿戴整齐美观;其次,在没有买卖时,陈凤台也不闲着,忙着油饰轿杆,刷洗轿厢,油饰执事,整理锣鼓;再者,出租的轿子和执事,以及轿夫、锣鼓手、打执事等人穿戴的帽子、嫁衣都很新鲜整齐。所以陈凤台的买卖越做越好,逐渐成了武邑城边有名的轿子铺。

喜轿铺同其他的店铺不同,一般的店铺都是天天有营业,可是喜轿铺的营业都是在“黄道吉日”,俗话说的“好日子”经营。所以,喜轿铺老要看历书,在那大吉大利的日子,买卖准多。喜轿铺的轿子头都要懂得结婚的一些习俗(其中当然包括一些封建迷信的陋习)。清末民国时期,婚事一般都是头天过礼,次即迎娶。男家准备红缎绣花喜轿一乘,八抬,轿窗玻璃上绘有戏出,裹帏为红缎平金绣花,轿帽上扎有狮子滚绣球,惟妙惟肖。出发前须在院中吹奏一通,喜轿才能起程。出村前或进村后鸣放三眼炮。待花轿一到,由女家作陪一人,先接引客,由引客指引认识新郎,再由女家作陪等人接到正席,以酒茶款待等候。新郎由作陪带领先拜家庙,继行求亲礼,然后回席。此时女家晚辈由作陪领着给新郎道喜,新郎将预先备好喜钱与之。礼毕,由挟毡人催新人上轿。新人上轿之前,须将头发挽一丫髻(俗称抓髻),上头绒花(取“富贵荣华”之意),新人所穿催装衣,由男家带去,一身大红。由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为新人更衣上头,更衣时面向喜神;所谓上头,即由娶亲太太将大红绸盖头盖于新人头面之上,然后向喜神方向端坐,静候迎娶。新人上轿后,女家用酒绕轿浇一周、男家则用香火燎轿一周(意为除邪)。一路之上,吹吹打打。女方晚辈(多是新人侄儿)一男孩身背暖水壶,手扶轿杆,随喜轿前往,以备新人途中饮用。新轿到门,先用香火绕轿燎一周,再落轿,临时关门,由送亲人递进喜封方能开门。这时鼓乐停,男家由两名抬小轿(小轿在大轿之内,为素面蓝缎轿围,小巧灵活)的将新人抬到院内。接亲人(两名)向轿夫索钥匙启轿门,轿夫则索要红包。轿门启,由两名全福太太搀扶新人下轿,一人持罗将罗内麸皮撒地前导,新人踩麸而行,不令鞋沾地。然后登石头(寓意实惠)、迈胜子、跨马鞍(步步平安)、迈门糕(步步高)……。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由于新知识对人民群众的影响,青年男女中不用轿子的日益增多,一些马车行开始经营起新式结婚用的“彩车”,逐渐地代替了用轿子迎娶的旧形式,从此,喜轿业走向了下坡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搜刮,各阶层人民,尤其是中下阶层人民,无力大办婚丧之事。这样,轿子行业更陷入困境,喜轿铺基本无生意作,继续衰落。解放后,人民政府主张婚姻自主,完全废除了封建式的买卖婚姻,结婚用喜轿的更是变得少之又少。

据陈屯的老人们回忆,该村喜轿最后一次使用,是在1965年。从那以后,陈屯的喜轿就被拆毁了,唯独能给后人留下的,仅有星星点点的记忆罢了。

(本故事由村民口述后整理)


一对“上马石”的故事——武邑一村一故事8
傅年卸车——武邑一村一故事7
“一箭之地”定祖茔——武邑一村一故事6
解庄“三义庙”旧事——武邑一村一故事5
执教五十载,桃李遍武邑——武邑一村一故事4
明故“寿官”墓表,见证武邑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武邑一村一故事3
滑稽幽默的“万人迷”——武邑一村一故事2
苏皋庙的传说——武邑一村一故事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