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饮食习俗见闻录(七)

 颐源书屋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今日之“蒲包”已不如往日精致

蒲包

  “送蒲包儿点心匣,亲戚就是咱俩家!”这是京郊农民常爱说的一句和送礼人开玩笑的话。蒲包儿,近年来已见不到了。那是用蒲草编成片儿的长方形单片子,把要送人的节物或点心放在其中,从四面一折,就在四角儿上出现四角犄角儿,中间放上点心铺的红底黑字儿门票——印着售物商店的字号、地址和所售货物名称的单子。用红色麻绳儿一捆,中间还捆个提溜,就是一份送礼的礼品,这是比送点心匣子轻些的普通礼品。旧时,蒲包儿多用来包月饼、粽子或时鲜果子等物,因那时还不讲究送什么花篮儿之类的。笔者曾与著名书商孙殿起(《贩书偶记》作者)的大公子孙金螯一起到果子市捆了六个装“南鲜”——南方鲜果的统称——的蒲包,去送给他新成亲的老丈人家。有一年,我在家中过中秋节,打开一些蒲包,其中竟是时令节物,自来红、自来白——红黄色的或白色的小月饼。其外面之色美,馅子之讲究,远不是今日一盒卖数百元或上千元者所能比的。

点心匣子

      现代的人送礼,不管什么日子都讲究送圆盒儿“蛋糕”,也不管它好吃不好吃,只是将纸袋中的奶油从小口中往蛋糕上挤所要的文字或花样儿就行了。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时尚?!过去送点心,都装在匣子中,内中有各式可口点心,买者也可自己装点什么。匣子有两样:一种是外面贴有门票——商店名称、地址,所擅长的食品等等。现在虽也有纸匣子,但与过去的不同。过去,一律是长方形,硬纸板儿外糊上各色花纸,再用红麻绳儿捆成字儿,又在中间捆个提头。旧时,京中多有外省在京做生意的人往家乡捎京式点心;其点心的重量,最重的有十几斤重,用木匣子装就不容易使点心弄碎了。笔者曾在著名的滋兰齐(大栅栏东口)看到过十六斤重的木匣点心。

喝蝌蚪

      乡间春日的池边小溪里,伴着细细的水流,或充满泥草香的池边,总有成群的小黑蝌蚪,乡下人管它叫“蛤蟆咕嘟”。用笊篱捞在清水碗里,百头攒动,小尾急摆,充满活力。将蝌蚪用净水洗干净,连同清水一同喝下,云:可以明目清心。这是旧日乡村的一种饮食习尚。然青蛙为益虫,一只蝌蚪即可成长为一只青蛙,每饮下百十头蝌蚪,无疑即等于吃掉百十只青蛙,故近代,很少有人喝蝌蚪了。其是否有何医疗作用或补养功能,尚待有关专家们去研究。不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是不应该喝此物的。

勺把儿

      这是厨师们的“行话”,是指炒菜剩下的吃食;家庭中则用来常指炒菜时故意留下的那部分,或指客人吃剩下的菜(一般叫“折箩”)。吃这种菜,叫吃勺把儿,有时外地来的名厨师,也学北京人开句玩笑,说谁去吃谁的勺把儿。例如:有一次笔者去看望四川菜名师伍钰盛老先生。老先生非请我吃饭不可,我则说才从他老的徒弟(冯端阳)那儿来,在他家吃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伍老即和我开玩笑地说:“!你在他家已吃了勺把儿了,那就等晚饭时再吃吧!年已九十高龄的山东菜老技师张守锡先生做“葱烧海参”是一绝,我为他写一篇介绍此菜的小文,他就亲手给我烧个海参吃,并且开玩笑地说:“你尝尝我的勺把儿!”

砸冰窟窿鱼

      捉鱼摸虾,本是乡村孩子们的拿手戏,连小点儿的孩子也能干。但是,每到冬日,乡中讲究吃“砸冰窟隆鱼”。因为其时的鱼均在河底的浅水中静度寒冬,其肉膘肥而鲜嫩。孩子们不到深塘、大河中去干此事,而是在从北京德胜门外一直到昌平县城的大道变成的浅河泽水里去凿冰取鱼。因这河泽是断断续续的,有浅水,有深水,有的地方甚至冬日无水。孩子们早就知道那些地方的水不深也不浅,正好在冬日里藏鱼。于是,在冬日,十几个小伙伴儿就拿着凿冰的大尖铁棍(冰锦)、铁镐、镐锹、用根长木杆儿上绑上旧了的笊篱,来到河中,凿开一个大窟隆,用锹镐清净了冰窟隆四周,用长木杆绑的笊篱下去捞那水底的鱼。好玩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