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故事-10-桂枝加葛根汤

 阿弥陀佛cq1zp7 2024-05-24 发布于甘肃

桂枝加葛根汤

我记得可能是1984 年,我带着我们 82 级的同学在怀柔中医院实习。一天晚上 11 点多,到病房实习的同学回到宿舍里,我已经睡觉了,把我叫起来,「老师,今天下午病房新收了个病人,现在病情很重,院长希望你去看看。」我把衣服穿好就又到病房去了,我大体了解了他的病情,这个病人从上午开始又发冷又发烧,然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这一侧胸锁乳突肌一抽筋,病人的头就往这边歪,把她送到医院,我们同学在门诊就给她做按摩。这一按摩呢,这边不痉挛了,又往这边歪,然后就把院长找去了,院长是神经内科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家,做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怀疑她有脑血栓形成的可疑,就以「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打一个问号,就收住院了。

收住院以后,我们实习的同学对病人特别关心,一看她这么歪对脖子,又给她做按摩,一做按摩又往这边歪。反反覆覆歪来歪去的,后来医院在她入院以后,给她输上清开灵,没想到清开灵输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双侧胸锁乳突肌都痉挛,项背部的肌肉也痉挛,然后同学就按摩后脖子,按摩了半天还是不行,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到了11 点了,又发高烧,一试表到四十多度,这么痉挛着,眼睛也往上看。院长年轻,也开始有点紧张。他说去叫郝老师吧,我不知道下午收了这么一个人。

我到病房一看,病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这个年龄得脑血栓的不多,她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颈肩的肌肉痉挛,而且有发烧、有怕冷这些表证的现象。颅压不高,没有呕吐,有头痛,但没有剧烈的头疼,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太严重的病,我就给她开了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的是 40 克,桂枝用的是 15 克,白芍用的是 30 克,实际上是桂枝加葛根汤,把芍葯的量给加重了,我主要是为了缓解肌肉痉挛,还有一些什么其它的药,当然桂枝汤的所有药我都用到了,其它的可能也加了什么鸡血藤呀,可能也用到了这些药,我现在记不太清楚。

我说现在你就想办法把这药煮上,煮上就给她吃了,现在不是输的清开灵吗,我建议你把清开灵撤掉,因为她舌谈而不红,鼻流清涕,没有热像,清开灵就是安宫牛黄丸注射液而逐渐通过制剂的改造,改造而来的,它对于热证,痰热内阴的证候有效,它是安宫牛黄丸的一种注射液,所以用上这个药一个多小时以后,整个颈部出现了肌肉的痉挛,我觉得用药太凉了,我就建议把它撤掉。那院长一听,就把输液器给拔掉了。开完方子,我就回宿舍休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上班,我就到病房去了,这个病人盘着腿坐在床上,穿着高领衫就在那里呆着,脖子也不转,但是不抽了。我说你怎么样了?她看见我居然笑了,说大夫,吃了你的药,大概也就是 30 多分钟,40 分钟左右,我那后背就像火烧的那么热,随后出了一身大汗,衬衣全湿了,背心都湿透了,脖子不抽筋了。我说脖子不抽筋了,你怎么还这样待着呀。她说我的脖子还疼。我说为什么疼呀。她把那领子一打开,这一条皮下出血,这一条皮下出血,然后我从她那后领子一看,后面整个都是皮下出血。

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她说您的学生昨天给我按摩按的。我们那个时候是二年级的学生,按摩手法大概也不太到家,可是治病心切,你一痉挛我就使劲捏,弄得皮下出血。其实就这一付药,就吃了这么一次,汗出热退,痉挛缓解。后来又在医院住了三四天院,为什么再住这三四天?你得让她皮下出血消退、吸收几天,不能一退烧就让病人走。后来院长问我,郝老师,你看这病人出院诊断怎么诊断,不能诊断脑血栓,人家胳膊活动很好。我就说你就写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吧。

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证候,尤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干这个,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疼,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痛,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

我们怎么用呢?我一般是这样,葛根30 克,看情况,有时候用的少一点就20 克,不能低于20 克,桂枝10 克,白芍 30 克,白芍的量加大了,实际上就是桂枝加芍葯汤,再加葛根,主要是白芍和甘草配合起来,酸甘化阴,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痉挛,用上这么几个药以后,炙甘草6~10 克,生姜、大枣一般在治疗颈椎病、颈肩部肌肉紧张综合证时不太用。

而且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些人坐在那里不动,肌肉紧张,气血活动不流畅,特别容易受风、受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那个电脑的房间都是开着冷气,凉风在吹着,所以都有一种风湿的问题,活动活动就舒服了,所以我就常常加一点袪风湿的药。加哪两味药呢?威灵仙加上 10 克,秦艽加上 10 克,气血失和以后,常常有津液不能滋润,血液运行有点不畅的感觉,所以我就又加上鸡血藤30 克,养血疏络。在一般情况下就用这个方子,你要是愿意的话,再加上一点大枣,或者加上一点生姜,这就是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再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这么一个方子,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痉挛,有比较好的疗效。有很多人吃了这个方子之后呢,就出现颈项部的肌肉痉挛缓解了。

图片

图片

【桂枝加葛根汤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组成】
葛根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5g   红枣12枚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使微汗出,病愈停后服,不愈续服之。
【主治】
太阳病中风,项背强几几。
【加减】
无汗、脉浮紧者加麻黄。
【禁忌】
1.口干、口苦、喜冷、思饮者,忌之。
2. 表实无汗者,忌之。
【类方】
1.葛根汤:同为治项背强几几之方。不同者,葛根汤治太阳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者。
2.瓜蒌桂枝汤:均可治表虚证之项背强几几。不同者,瓜蒌桂枝汤证兼阴虚,故有口干、口渴、脉沉等津液亏损症状。
【桂枝加葛根汤临床运用】
1.感冒、肩凝、项背部神经痛、痢疾初起、麻疹、猩红热。(《古方临床之运用》)
2.落枕。(全国伤寒师资进修班编《伤寒论讲义》)
3. 胃痛。劳累或进食生冷则痛剧,喜温按,舌淡,脉弦细。(《赤脚医生》1972;2)
4.中毒性痢疾。脓血便10〜20次/日,午前寒战,午后高热无汗,舌淡,苔薄白腻。(《蒲辅周医案》)
2. 僵人综合征。症见头项强直,面色苍白,肌肉紧张,全身汗出。(《浙江中医杂志》1988;2:89)
6.面肌瞤动。兼自汗、恶风,舌淡红,脉弦。(《中医杂志》1989;1:27)
7.项背拘急。伴自汗恶风,便溏后重,舌苔白润。(《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葛根汤浅议】
此调和营卫、解肌升津之方也,以汗出、恶风、项背拘急不舒为临床使用目标。
项背强几几,即颈项强急不舒、顾盼俯仰不自如之谓。为风寒侵袭,经脉不通,津液不能上达,筋肉失养所致。故用桂枝汤解外,加葛根升达津液。葛根一药,既有解肌驱邪、宣通经络之力,复有生津濡筋、升液止渴之功,《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是以外感内伤皆可用之。解肌用量宜大,通常为30〜60克。
颈椎骨质增生,落枕多有此症,若兼见恶风,汗出,舌质淡,余常以本方治之。体弱者,加当归、黄芪;瘀滞者,加王不留行、姜黄,多能消除或缓减症状。
大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二阳合病,即既有麻黄汤证,又见下利,为表邪及里,故用葛根汤解表和里。同理,桂枝汤证兼下利,本方同样可收双解之效。

【桂枝加葛根汤医案】

1. 发热
李某,女,33岁,市邮电局职工。绝育术后十余日,发热汗出,腰背恶风,项颈不舒,脉象浮缓。
观其脉症,此气血虚弱,营卫不和之中风证也。本当桂枝剂解肌以治,然王叔和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训,且时在盛夏伏天,白昼气温36℃,故不可不慎。询知口不苦、不渴,再视其舌,红润少苔。热象不显,津液不亏,用之无误也。拟: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葛根15g 生姜3片 红枣5枚
仅服一剂,诸症全消。
2. 痢疾
贾某,男,36岁,素体健身强,为摔跤健将。因食不洁之物,患痢疾。住院三天,痢不止,热不退(常在38℃以上)求服中药。
患者禀赋素盛,虽下痢数日,面色不衰,舌淡红、苔腻微黄。询知发热,恶寒,汗出,痢下白多赤少,里急后重,昼夜十余行,肛门不热。口不苦、不渴,饮食不思。脉浮滑数,诊腹不胀满,亦无拒压。
观其脉症,病属协热下痢。因表邪未解,宜逆流挽舟法治之。然既非无汗、恶寒之葛根汤证,亦非喘而汗出、表里俱热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乃表虚而里热未成之桂枝加葛根汤证。拟:
葛根3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当归10g 木香6g —剂
二诊:下痢日行二三,发热减(37.5℃),微恶寒。章虚谷谓:“有一分恶寒,亦当从温散。”遵此说,复拟原方,二剂
而愈。
3.痢疾
刘某,男,20岁,农机校学生。1994年1月28日初诊。去年8月病痢疾,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脓血相杂,血多脓少,经输液点滴治疗好转。之后虽无脓血,然仍日便数行,常骨楚恶寒。近又犯病七日,便次甚勤,微有淡血,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口不苦,不思饮,胃纳不香。舌淡红少苔。切得脉象弦缓,诊腹脐左拒压。
观其脉症,下痢乃表邪内陷也。以恶寒、骨节痛楚为靶眼,遵俞昌先生之意,拟辛温解表法,投桂枝加葛根汤加味以治: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6g 葛根15g 荆芥10g 防风10g 生姜5片 三剂
二诊:骨楚止,微恶寒,腹痛大减,大便日一二行,溏稀无血。腹诊:脐左压痛消失,舌脉如前。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恶寒不再,腹痛止,大便日行一次,已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拟参苓白术散善后。

李映淮老师评语:本案用桂枝加葛根汤,方证相吻。加荆防者,显属蛇足。

4.休息痢
张某,男,30岁,工人,1993年1月3日初诊。下痢九年,初由食肉过多,继而洗澡、饮冷,次日出现脓血便。经住院治疗,下痢止。翌年秋,复便脓血住院。经结肠镜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用抗生素、激素等治疗好转出院。之后,每届夏秋即病,易医众多,皆斤斤于里证惟务,用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及灌肠诸法,效皆不佳。今又下痢月余,日三至十余行,至厕虽勤,所下甚少,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稍冷泻次增多,腹中气上冲逆,少腹胀满。且反复感冒,不发热、或微发热,咳嗽鼻塞,痰多白稠,口不干苦。舌淡红,苔薄白。诊其脉,弦细长。触其腹,腹肌挛急,脐周无压痛。
患者下痢九年,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属休息痢无疑。从脉证分析,似属表邪内陷,无积滞也。治宜鼓邪外出,从表而散,拟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投石问路,以观其变。
桂枝10 白芍10g 甘草6g 葛根15g 茯苓10g 枳壳10g 桔梗10g 前胡10g 杏仁15g 鱼腥草30g 二剂
二诊:连续两日未便,腹隐痛,冲逆减。咳嗽轻,鼻微塞,痰仍多,舌脉同前。药已中的,原方二剂进之。
三诊:大便日一行,无脓血,腹痛肠鸣消失,咳嗽止,鼻通畅。精神大好,如方再服三剂。
四诊:大便日一次,偶有二次者,呈溏便。服药已一周,未感冒,冲逆减轻,吐痰仍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表邪已净,中虚湿盛,改健脾燥湿以治。盖土者,万物之根,以阳为生,土膏一动,百草茂盛。脾者,气血之源,脾土健运,气充血沛,正气存内,邪何以干?拟桂枝加葛根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10g 葛根30g 党参15g 白术15g 干姜6g 甘草6g 茯苳10g 陈皮15g 半夏15g 三剂
五诊:大便已成形,冲逆亦止。嘱守方续服三剂,并注意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防再染。
按:俞昌曰:“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其必从外而出之,以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剂愈矣。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遵此说,九年之疾廿日治愈,可见给邪出路之重要。而一味消炎,无异于关门打狗,况且困兽犹斗,正气焉能不伤?痢之出路,不能囿于肠道一途,解表发汗亦系一径。曾有某患者献疑云:“痢疾细菌在肠道,用泻药排出体外,其理易明,然发汗之治,驱走乎?抑或杀死乎?”余曰:“君不闻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生存环境遭变,虽不杀而又岂能不毙!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精彩文章回顾

岐黄故事-1-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

岐黄故事-2-胃堵-五苓散

岐黄故事-3-神经性呕吐-猪苓汤

岐黄故事-4-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岐黄故事-5-小儿肾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岐黄故事-6-急性黄疸性肝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岐黄故事-7-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

岐黄故事-8-柴胡桂枝干姜汤

岐黄故事-9-桂枝汤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