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处方签上的”黑话”

 阿弥陀佛cq1zp7 2024-05-24 发布于甘肃

郭润康 中医书友会 

I导读小编当初审稿时,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本文汇总了药物的一些“偏名”,虽然在相关规定的不断要求下,处方药名规范了很多,这篇文章仿佛没有价值了。所以,压在后台很久都没发,怕发出来对大家没有价值。但在很多古书中,或者老中医的习惯中,还能看到类似的用法,比如小编的师父就是如此。所以,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大家可以保存这篇文章,用搜索功能搜“偏名”,就能得到正规饮片名了。

图片
谈中药处方中的“ 偏名”
作者/郭润康
中药处方多属复方性质,一张处方中,用药数味至一、二十味不等,对于药名的写法,无形中就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照理,名称的采用,应当按药典或本草的正名为准,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言语繁杂,很多药名的用字、用音、用意,地方性很强,故中药除了正名(包括药典、本草、植物)外,还有较正名多数倍的别名(包括土名、俗名、地方名、商品名),拿车前草来说,全国地方性别名不下三十种之多,可见其复杂性。
在调配中药处方中,在搜集民间秘验方中,在向老药农学习经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各种写法的别名,如常见的有月石、圆眼、二花、川足、文且、川军、土元、守宫、寸冬、国老、米仁、马蹄、甲珠、故纸、果皮、伏龙肝等,有的易懂,有的难辨,为了区别于正名起见,姑且叫它为“偏名”。
在不了解其含意时,必然会对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与麻烦,由于弄不清楚,就无法调配,无法应用,甚至发生误解而造成差错事故,产生不良后果,更阻碍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为了便于了解这类名称的成因,特将历年在业务中见闻所及的种种写法,粗略分类,以资识别。
'拆字和谐音'
这类名称的表现方式,是利用药名全称中的一个字,分拆开来代表全药名,如(人言)信石、(古月)胡椒,或简化其中的一个字,如(寸干)射干、(石斗)石斛。
谐音乃采用一些字音相近者代用,如(辛乙)辛夷。(贝也)萆薢,其中补骨脂叫破故纸系从婆固脂讹传而来。土古是地骨皮,土为地的拆字,古为骨的谐音,又(大交)秦艽的“大”字可看成“秦”的拆字,“交与“艽”音近,此乃拆字与谐音并列者。

古月(胡椒)        月石(硼砂) 

人言(信石)        月黄(藤黄)
寸香(麝香)        寸干(射干)
禾木(蘇木)        米壳(粟壳)
石斗(石斛)        薄可(薄荷)
丁历(葶苈)        辛乙(辛夷)
辛一(辛夷)        贝子(贝齿) 
贝也(萆薢)        玉黄(月黄)
宅下(泽泻)          七厘(蒺藜)
豆士(豆豉)        三礼(山奈)
介白(薤白)        化石(滑石)
活石(滑石)        阿为(阿魏)
石尾(石苇)        黄七(黄芪)
内仁(蕤仁)        才胡(柴胡)
大王(大黄)        七艾(祁艾)
海早(海藻)        活虱(鹤虱)
钩丁(钩藤)        秦爪(秦艽)
苍儿(苍耳)        力芦(藜芦)
子苑(紫苑)        双皮(桑皮)
双术(霜术)        来丸(雷丸)
木必(木鳖)        必卜(荜拨)
元召(连召)        白布(百部)
皂吉(皂角)        合桃(核桃)
半下(半夏)        故纸(固脂)
卜可(薄荷)        奴会(芦荟)
只十(枳实)        斗令(兜铃)
充玉(茺蔚)        土古(地骨)
大交(秦艽)        全仁(前仁)
明花(蒙花)        盆砂(硼砂)
歇后 '
这种名称,引用典故、成语或药名全称而省略其本来的药名者,处方中遇见者有如下一些。从药名的范围广泛来说,当不止这几种,伏水(马钱)来源于“马前(钱)泼(伏)水”的典故,隐去“马钱”而留“伏水”来代表。在处方上马钱有时亦写成“马前”的。穿杨(百部)来源于“百步(部)穿杨”的故事。
有时百部亦写作“百步”金钗(石斛)石斛形如金钗之股,古人有“金钗石斛”的全称,乃隐石斛而用金钗表示。但目前有些地区习惯把石斛看成是粗石斛,把金钗看成细石斛。
隐喻 '
1、借用
一些相关的用字、用词来隐喻某一种药种者,如“三仙'隐喻山楂、神曲、麦芽;我国的十二生肖,以丑代牛,以申属猴,故药名中也出现以丑代牛,如黑丑,以申代猴,如申骨:五谷虫是蝇蛆,水仙子一词是借用蝌蚪之名,又衍生为罗仙子,牛银系与马钱子相对仗而育。
黑丑(牵牛) 丑宝(牛黄)
申红(猴竭) 申骨(猴骨)
申姜(猴姜) 申枣(猴枣)
牛银(马钱) 坤草(益母)
伏龙肝(灶心土)
白龙粉(玄明粉)
水仙子(五谷虫)
罗仙子(五谷虫)
牵牛子分黑白二种规格,习惯认为黑色作用大,乃以“黑丑”代表,故尚有“白丑”、“黑白丑”、“二丑”,及重叠写成“丑牛”意义相同,因商品均混装为多。隐喻的写法,尚可以包括方言、地名、性味、性质、作用等用词来表示的。

图片

2、方言
是指用字、读音、含意带有地方方言和地方色彩者。如吴萸在广西叫左力,泽泻叫文且来自福建,贝齿古时当货币,在云南称海巴。
文且(泽泻)        海巴(贝齿)     
左力(吴萸)        大川(胡椒)
川占(白蜡)        毛巾(茅根)     
谷花(菊花)        只径(桔梗)
勾陈(钩藤)        钩田(钩藤)     
文陈(茵陈)        马蹄(荸荠)
沙姜(三奈)        木夕(木贼)       
杷入(杷叶)        巴入(枇叶)
山姜子(红豆蔻)
留求子(使君子)
3、地名
药名中含有地名的代号者,如巴豆叫江子,巴指巴蜀,今四川也,巴蜀过去亦称江州故名。有的地方名,如西、南、东、北、土、洋、胡、羌、蛮乃系一种泛称。

江子(巴豆)        东胆(熊胆)

南杏(甜杏)        南豆(扁豆)
西芎(藁本)        西土(硫黄)
西丁(硫黄)        西党(党参)
北杏(苦仁)        川甲(山甲)
川军(大黄)        花川(花椒)
土太(萆薢)        土芎(藁本)
土盐(扑硝)        洋果(大海)
洋冰(樟脑)        广皮(陈皮)
淮山(山药)        口芪(黄芪)
口党(党参)        蛮姜(良姜)
藏硇(硇砂)       海南香(沉香)
叭哒杏(甜杏)
海南子(槟榔)  
安南子(大海)
巴旦杏(甜杏)
二泉胶(阿胶)
广香(广木香)
淮夕(淮牛膝)
胡连(胡黄连)
洋赤豆(相思豆)
姜核仁(胡桃肉)
4、性味
药物有香、甜、苦、酸、辣等性味,用以命名者。
在治痛的:小建中汤、甘草粉蜜汤。
芳香(白芷)    甜草(甘草)   
香本(藁本)    苦薏(莲心)
甘杞(枸杞)    甘菊(菊花)   
苦菊(野菊)    
苦参子(鸦胆子)
百辣云(生姜)
5、性质
指药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如铅粉叫水粉和胡粉,说明可以用水调或调后成糊状。吸铁石即磁石,具有磁性而能吸铁。
6、作用
说明药品的功能和作用。如大黄叫将军,表示力猛,滑石叫“画石”可以画画,甘草旧称国老,会意功能调和百草,为佐伍所必需。
国老(甘草)     将军(大黄)
画石(滑石)     奇粮(土苓)
宫粉(铅粉)     扶筋(骨碎补)
接骨丹(自然铜) 
仙灵脾(淫羊藿)
小活血(茜草)
大活血(大血藤) 
牙痛子(天仙子) 
头痛花(芫花)
会意 '
根据名称的含意来体会的,并包括用药部位、加工结果、商品规格、科属等。
1、名称含意
如活宝言水银的流动性活泼,因比重大,落地后见孔即入;皂角在树上象一把倒挂的刀;芦荟叫象胆,表示苦味象胆,或颜色和味均似象的胆,二宝花、双花、二花指忍冬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如金银之色,用二宝来形容之。

二花(银花)     双花(银花)    

土元(土鳖)     土龙(地龙)
土狗(蝼蛄)     守宫(壁虎)    
天龙(壁虎)     盐蛇(壁虎)
天虫(僵蚕)     活宝(水银)    
竹矢(雷丸)     竹苓(雷丸)
象胆(芦荟)     悬刀(皂角)     
白虎(石膏)     柑丝(桔络)
虫衣(蝉蜕)     金退(蝉衣)     
小辛(细辛)     少辛(细辛)
三全(桂元)     生花(红花)     
枝香(藿香)     恶实(牛蒡)
砒黄(红砒)     大料(大茴)    
虫仓(倍子)     虎掌(南星)
玄武版(龟板)    
川四腿(豹骨)   
长虫皮(蛇蜕)    
二宝花(银花)
还魂草(卷柏)     
仙人衣(蝉蜕)  
紫河车(胎盘)    
百花精(蜂蜜)
牛屎虫(蜣螂)     
蠡实(马蔺子)  
冬均(使君子)     
童参(太子参)
千年冰(人中白)      
万年霜(人中白) 
天师栗(苏罗子)      
百虫仓(五倍子)
天鼠屎(夜明砂)      
仙人头(枯罗卜) 
打屁虫(九香虫)      
美人豆(相思豆)
鸳鸯豆(相思豆)
2、用药部位
用药物所生部位来命名的。如上甲指鳖甲,下甲即指龟板,因鳖用的是背甲,龟用的是腹甲,故名以上、下。

上甲(鳖甲)     下甲(龟板)     

左壳(牡蛎)     脐香(麝香)
炁脐(脐带)     龙牙(龙齿)     
果皮(枯皮)     柴首(柴胡)
米仁(薏米)     甲片(山甲)    
棕衣(棕皮)     血余(人发)
芋肉(山茱萸)   
兰叶(大青叶)  
紫梗(紫草茸)   
水鱼甲(鳖甲)
竹二青(竹茹)   
白利壳(蚧壳)    
分心木(胡桃夹)   
大夫叶(牛蒡叶)
白瓜子(东瓜子)   
白瓜皮(东瓜皮) 
中白丹(人中白)   
芦桔叶(枇杷叶)
3、加工结果
名称选用加工方法的结果来取名的。如青矾煅烧后颜色变红,故名绛矾。

烧雄(雄黄)     伏地(熟地)  

扫盆(轻粉)     盆硝(芒硝)
瓜竭(血竭)     脊片(狗脊)   
开冬(麦冬)     六汗(续断)
炉底(密陀僧)     
丹底(密陀僧)    
金底(密陀僧)     
丹头(炉甘石)
绛矾(煅青矾)     
草稍(甘草稍)    
生军(生大黄)     
熟军(熟大黄)
酒军(酒大黄)     
青缸花(青代)    
甘中黄(人中黄)     
槟榔钱(槟椰)
4、商品规格

这些用名,根本不是药名,而是药材的规格和等级,因相沿成习,在一定的场合下也作为药名来应用了,因它从字义上看大部分与药物本身无关,最易迷糊人。

正提(续断)      付提( 续断)     

七开(巴豆)      八开(巴豆)
五爪(化红)      六爪(化红)      
七爪(化红)      大活(独活)
大花(丁香)      大白(槟榔)       
太白(槟榔)      干白(当归)
结面(党参)      卜奎(黄芪)       
玉魁(白芍)      玉斗(白芍)
天片(茯苓)      地片(伏苓)      
平片(茯苓)      大仁(桃仁)
寸冬(麦冬)      寸芸(大芸)      
寸已(防己)      粉草(甘草)
光条(山药)      毛条(山药)      
枣王(枸杞)      贡果(枸杞)
台寸(麝香)      元寸(麝香)      
当门子(麝香)   石黄(雄黄)
腰黄(雄黄)      均姜(干姜)      
川均(干姜)      庄黄(大黄)
西庄(大黄)      西吉(大黄)      
中吉(大黄)      片吉(大黄)
蛋吉(大黄)      苏结(大黄)      
京结(大黄)      香结(大黄)
刁安(上桂)      
花太白(槟榔)   
伽南香(沉香)    
董陆香(乳香)
东坡蔻(白蔻)    
缩砂蔤(砂仁)
5、科属

用科属之名做药名者。
紫葳花(凌霄花)   卫矛(鬼箭羽)     
银杏(白果)          胡椒花(荜茇)        
薯蓣(淮山药)       水母(海蜇)等等。

' 形象 '
根据药材的外形和花纹来命名,如山茱萸叫枣皮,因色、形如红枣之皮;木笔形容辛夷花状如毛笔。也有少数是指原植物形态的,如萎蕤(葳蕤)乃形容玉竹的叶、果下垂貌;望江南叫羊角豆,是指豆荚如羊角状。

八角(大茴)      谷茴(小茴)    

圆眼(桂圆)      圆圆(桂圆)
百足(蜈蚣)      川足(蜈蚣)   
文甲(玳瑁)      手桔(佛手)
手柑(佛手)      左扭(秦艽)    
木笔(辛夷)      刚子(巴豆)
双丁(钩藤)      双勾(钩藤)    
勾勾(钩藤)      单勾(钩藤)
弔篪(钩藤)      大角(玄参)    
丈角(玄参)      冰石(石膏)
芒芋(泽泻)      蚕羌(羌活)    
丈青(麦冬)      耳香(乳香)
天丁(皂刺)      皂丁(皂刺)   
法珠(法夏)      法元(法夏)
曲蟺(地龙)      赤虫(地龙)    
绵纹(大黄)      黄牙(硫磺)
地栗(荸荠)      片脑(冰片)    
文术(莪术)      香棒(白芷)
灰包(马勃)      榔玉(槟榔)     
葳蕤(玉竹)      山花(明党参)
银耳(白木耳)    
雪耳(白木耳)   
条参(北沙参)    
猴姜(骨碎补)
毛姜(骨碎补)    
泡参(南沙参)   
布瓜(丝瓜络)    
甲珠(穿山甲)
枣皮(山茱萸)    
木莲(鬼馒头)   
肉果(肉豆蔻)    
玉果(肉豆蔻)
文蛤(五倍子)    
狼目(路路通)  
狼眼(路路通)    
土子(无名异)
秃子(无名异)    
白石(阳起石)  
大腹子(槟榔)   
大红袍(花椒)
文武实(桑椹)    
血丽花(血竭)    
大将军(蜣螂)    
鸡头肉(芡实)
大洞果(大海)    
将军干(蟋蟀)    
鸡骨香(降香)    
羊肠枣(猴枣)
龙牙合(百合)    
宝鼎香(姜黄)   
草珠子(薏苡仁)    
万子果(枳椇子)
羊角豆(望江南)    
红石膏(寒水石) 
桂丁香(肉桂子)    
九孔子(路路通) 
风球子(路路通)    
黄鱼耳(鱼脑石)  
鱼枕骨(鱼脑石)      
鸡舌香(母丁香)
黑石子(无名异)    
红花艾(益母草)

'同名异物'
以上五类中所举的例子,有一些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如:
文蛤(五倍子与蛤壳)
黄牙(硫黄与黄金)
大红袍(花椒与丹参)
破故纸(补骨脂与木蝴蝶)
守宫(壁虎与石龙子)
苦薏(莲心与野菊)
天龙(壁虎与蜈蚣)
紫河车(胎盘与蚤休)
象胆(芦荟与大象胆)
将军(大黄与硫黄)
大活血(大血藤与千年健)
白虎(石膏与石灰)
接骨丹(自然钢与水东瓜、岩笋、红马蹄草等草药)
鸡骨香(中药有降香和沉香,草药有驳骨消和九节茶)
本文选用的是中药品种中属于多数习惯为准,故在调配和应用时应注意区别。
中药处方的“偏名”何止万千,本文述及不过百之一二。此外还有草药类,其地区性较强,名称更为繁多,限于篇幅,故未选入。建议介绍使用时,应当注明科属,必要时可写出学名,以便求医者能正确选用。
图片
中药偏名的出现,有其历史根源,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
  • 有来自正确方面:

①如海南子、安南子、留求子为文献所固有,因不常用,偶一出现,“又面生来又面熟”,迷迷糊糊,一时回忆不起。

根据方便书写而创用,如大黄别名将军,故创用了“生军、熟军”,陈皮以广东产者质量最佳,乃有“广皮”之称。淮山、西党、口芪、川甲均属之,此类别名,较为明白易懂,故常用。
③许多商品规格名称,如五爪、七爪,天片、地片、正提、付提等作为药名用,对不熟习过去商业情况的人就无法理解。
④开方的人为了避免引起病人的恶性刺激,乃有意将砒霜写成“人言”,防止病人畏服或滥用。
  • 来自不正确方面的有:

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含意晦涩、穿凿附会,象大仁、三全、人交、找人(枣仁)、毛巾、只径、胡〇(茯苓)、穿扬、内人(蕤仁)等,非常令人费解;有写方的人,在开方时信笔一挥无意识而造成的,如将桑叶、苏叶、杷叶写成“桑也、苏业、杷入”。

更有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所影响而造成的,如开张(陈皮)、鸿福(红柴胡)、财发(北柴胡)、万金(蔓京)、福临(茯苓)、吉利(蒺藜)、全福(旋复)、黄金(黄荆)、财神(柴胡、升麻)等,不但充满着腐朽的封建意识,而且生搬硬套,不易看懂,应当严肃批判,加以彻底肃清,不要再让它的毒素散播。

“偏名”既存在两个方面——正确的与不正确的,所以对它的看法也应当作具体分析。譬如目前我们视为偏名的薯蓣、银杏、守宫,其实原来是药材的正名,而后因被通俗的山药、白果、壁虎所替代,退居了次要地位,这好象“鳢肠”是早莲草的植物名,很多文献作为正名,假如有人在处方上采用的话,一定会被人看成是假名了。
同时本文所列偏名在注解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正名,也有用偏名的,如玉黄的注解用“月黄”而弃“藤黄”,目的是与偏名的来源相吻合。
图片
因之,我们可以把这些偏名产生的后果如何,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俗易懂,笔划不多,如川军、淮山、广皮、寸冬、二花、半下、甲珠、黑丑、坤草、虫衣、米仁、元寸、双勾、天丁、雪耳、枣皮、泡参、北杏、芋肉、脊片、八角、文甲等,为大家所习知而常用,可以有选择性的加以保留;

第二类是含意不明

,如蛋吉、干白、玉斗、伏水、天片、结面、丈角、六汗等,为人们所不解,这是当前处方中的难题,发生麻烦的都是这类名称考人,应当不采用,让它退出处方的历史舞台;
第三类是带有封建迷信毒素,这类名称在解放后逐渐消除,只是偶而还有残余,如万金、全福、福临、黄金等,应该进一步肃清,对个别具有简化意义者可以改造,如万金改写万京。
总之,对“偏名”的应用问题,要分别对待,取其精华,弃除糟粕。但在中药处方上,原则上还是要提倡使用正名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