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的水 屐痕处处皆文章

 木易斋 2024-05-24 发布于浙江

杭州的水 屐痕处处皆文章

《西湖图》 宋 李嵩 上海博物馆 藏

杭州,与水密不可分。

从东苕溪到钱塘江、从大运河到西湖,从杭州湾到东海……若以“水脉”来叙述杭州史,虽然无法涵盖杭州全史,但不失为观察杭州城市史一个新鲜而独特的视角。

从宏观角度看,杭州地处“东南沿海”“江南”,都与水相关;再从中观视野看,杭州处于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交汇处;若从微观层面看,会发现杭州地名的“含水量”饱满——比如浙大各校区的名字:玉泉、西溪、华家池、紫金港、之江……杭州的水,屐痕处处皆文章。

杭州跨湖桥遗址,曾出土了最早的独木舟,是吴越地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交通方式的最早实证;晚清名宦阮元下令绘制的《浙江省城水利全图》上,一一刻绘的河流、渡桥仍清晰可见。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码。

良渚文化时期:东苕溪,傍溪而聚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这标志着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良渚古城正是杭州城的光辉起点。

我们惊讶地发现,良渚古城的九个城门中,八个是水门。良渚正是江南水乡的最早模样。而良渚古城的西北,分布着高度发达的水利系统,展示着良渚惊人的水利技术。这些复杂的水利系统,构建出了两大库区:高坝库区和低坝库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近乎比得上两个西湖。

良渚古城就在今东苕溪畔,所以,良渚的两大“西湖”,正是东苕溪的早期形态;而后来建成的西险大塘,也可以说是良渚时代老虎坝、彭公坝、山前长塘的子孙。

战国至五代时期:钱塘江,滨江而建

杭州是在与海(潮)争夺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城市。

早期的钱唐县治屡次迁移,恐怕都与钱塘江密切有关。随着海塘的不断修筑,不断地拓展了生存空间,也使得钱唐县治不断往南、往东迁徙——呈现出“江退城进”的历史现象。

半山战国墓出土的水晶杯,国家一级文物,这是古钱唐存在的一个重要物证。而古钱唐立足于半山西北,正为了避开汹涌澎湃的钱塘潮水。

到了秦汉时期,钱唐县治迁至灵隐山脚下,恐怕也是为了避开钱塘江潮。

进入东汉,钱唐县治总算搬到了宝石山东麓,这是因为华信等人所修筑的“防海大塘”,有效地抵御了潮水侵袭,使得陆地得以在西湖东北一带展开,逐渐有了人烟;钱唐县治也顺势迁到今龙游路一带,并长期稳定下来。华信筑海塘及钱唐县治东移至宝石山东麓,是滨江而建的第一步。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繁荣,到了吴越国时期,对杭州城进行了扩建。扩建的前提,则是钱镠“射潮”,建起坚固的“钱氏捍海塘”,保障杭州城市的安全。

杭州城内有很多河流,都是南北流向,如依然尚存的中河、东河、贴沙河,已经消失的清湖河(今浣纱路)、小河(今光复路)、茅山河等。这一条条南北流向的河流,正是一道道古防海大塘留下的痕迹,堪称是杭州的“城市年轮”。

今天的杭州,美丽富饶,走在繁华的街道,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地方都曾在汹涌的钱江大潮之中。如今,杭州城市地下遍布的沙子告诉我们,这是真的。

唐宋时期:大运河,由河而兴;西湖,因湖而名

早在秦始皇南巡会稽郡时,就曾下令修建一条“通陵道”,这是江南运河的最早形态。从这条通陵道开始,杭州(钱塘)开始有了通往外部世界的水网交通。

隋代开通的全国性的大运河,以水为媒,助力将杭州融入更广阔的天地,从此杭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大运河深刻影响杭州城的布局:吴越钱镠修建“罗城”,使得杭州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布局,号称腰鼓城。但若考虑到街道布局,杭州城更像是“鱼骨城”,中间是一条鱼脊骨——中山路(南宋御街);而东西向都是短而密集的小巷子,就像鱼刺。

作为杭州城市中轴线的中山路,是沿着中河形成的,而中河是大运河穿过杭州城的一段河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运河的存在,定义了杭州城市的基本格局——鱼骨城。

大运河的第二个作用,是大运河联通的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为杭州带来大量物流人流,从而极大推动了杭州工商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发达的城市经济,引领了中国古代的新经济模式。

唐代文学家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这样描述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户”。“骈樯”,是连绵不绝的桅杆;“二十里”,就是杭州段运河的长度。可见运河上的船只非常多,商业、交通十分繁荣。“开肆三万室”,是极言杭州商店之多,贸易之盛,虽是夸张之词,但其市井之繁荣,必是当时一般城市所不及的。

杭州因西湖而闻名。今天的西湖是杭州的灵魂和名片,很多人向往杭州,多半是因为西湖。只不过,在古代,西湖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堪称是杭州的生命源泉。

西湖古称钱塘湖。李泌、白居易、苏东坡等人充分改造和疏浚西湖,使其成为人工水库,并构建了六井引水系统,解决了杭州大片地区饮水问题。可以说,西湖首先是杭州人生活的重要水源保障。此外,西湖还有灌溉农田,供水运河等实用功能,承担着杭州发展的重任,是真正的城市湖泊。

元明清时期:杭州湾,面海而起

历史上的杭州曾经是个海港城市。在宋代,海船还能通过杭州湾来到杭州城;杭州还曾有两个外港——通过上塘河延伸抵达的澉浦港,通过浙东运河连接的明州港。南北两大“外港”,也是杭州与海洋直接沟通的两条腿。

进入元代,杭州成为大运河南北交通及海洋东西交通十字贸易线路的枢纽点。从杭州放洋,东可达日本、高丽,南可达南洋各国,西可到北印度洋沿岸各国,远至波斯湾、东非和北印度洋海岸,远洋物资从海外运至杭州,再经大运河转运到中国北方和中亚、东欧各地。

水是灵秀的,赋予了杭州美丽;水是温柔的,赋予了杭州温情;水是活跃的,通达的,赋予了杭州活力。孔子说“智者乐水”,水赋予杭州智慧;老子说“上善若水”,杭州也是有大善的城市。

杭城水脉,从古流到今,还将流向未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作者系杭州市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