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怎么学历史?别把兴趣变成“夹生饭”!

 文话童心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在成为**妈、**爸之前,我们是鲜活的、出色的自己。

虽然我们是因为育儿这件事才聚在一起,但在日常的交流、话题的讨论碰撞中,每个网名背后的谈吐、思想、故事,都会慢慢勾勒出一个更加鲜明的形象,并且时不时让大家有“遇见了大神”的惊喜。

“学委”就是这样的存在。已经记不清“学委”这绰号最初怎么来的了,对于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谈吐间不经意显露的极为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阅读视野,让学委迅速成为读书群和读书营里最让大家佩服和信赖的顾问。

爱琴棋书画游泳打球的人不少,独爱历史的却极是难得。这样的兴趣是怎么培养的?在一个酷爱历史的人眼里,历史的有趣到底在哪里?对于孩子来说,要不要注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想为初中的历史打好底,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做些铺垫?这些问题,听听“学委”怎么说——

Q

你在读书群和前几期的读书营中都展示出非常深厚的史学功底。请问你对历史的兴趣爱好是怎么培养的?

A

首先我觉得历史是一个非常popular、非常广泛的科目,也是非常容易的一个方向。它不像物理,还有一些计算的门槛;也不像天文,还得弄个天文望远镜。历史其实是没什么门槛的。特别我们中国人,秦唐汉武,谁都能拿起来说一点。所以了解历史或者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是很多的。本身这是一个先天条件。

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这样,最开始其实就是看一些故事,比如东汉故事、西汉故事。那时候其实都不知道东汉在前还是西汉在前,但是看起来依然津津有味,很容易入手。

第二个原因,有家庭的影响。我小姨是80年代的大学生,主修历史,兼修考古。那时候看电视,比如里面人物的妆化错了,衣服穿得不对了,她就会很随意地聊一聊。那时候她考古偶尔还会带回来一些小的五铢钱、竹简这类东西,包括带我去博物馆,这些让我觉得对历史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故事层面,还会扩展到实物文博性的层面,制度、语言等等,潜移默化就扩展了。那时候就意识到,历史不只是书籍上的故事,而是很鲜活的,很丰富很立体的。

还有一方面,我觉得跟家族也有一点关系。我姥爷这边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有时就会听到他们的一些故事,特别是在时代变迁中很多人的变化,看到大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选择和影响,其实蛮震撼的。于是就会对时代的这种变化更感兴趣,就会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其实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人,小时候一天就几十个为什么。所以导致我最开始真正下定决心想在历史上多花一些功夫的,其实就是几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是这个样子?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家、族群是怎么回事?怎么形成的?包括男孩对军事肯定是很容易感兴趣的,那么有一些仗是怎么打的?还有边疆民族的融合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问题就会更多。就这么不断地探寻下去,像滚雪球一样。我之所以形成对历史的爱好,我觉得基本上也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Q

从一开始受外界影响,到自觉喜欢看,或者有意识地看某些历史专题,这中间你经过怎样的积累?走了怎样的一个阅读路径?

A

像我刚才说的,本身就有好奇心,想去看,慢慢就会从阅读二手、三手资料,或者说故事、少儿读物,扩展到“原点”,这其实还蛮重要的。我觉得这个阶段差不多是在初中高中时期。

比如,东汉西汉都熟了,秦汉战国也都看了,那么你很自然地就会去看《史记》,读《史记》的原文。这时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故事都是节选。再比如在汉朝的很多故事里,都会扩展讲一些名将、重臣,你就会从原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慢慢扩展到看更丰富的内容,探寻隐约的历史脉络。然后你再去看一手资料,自然就会觉得比原来读到的那些故事更丰富。

当然,原文阅读一开始可能会难一点,但这个阶段其实很快就能过去。而且这也带来一个额外的功效,就是考试时文言文基本上就不丢分了。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解放前的《隋唐演义》,竖排的繁体字,两大本,看得很过瘾。其实一开始也看不明白,但不影响我看下去,觉很好玩。还有像《东周列国志》这种,半文半白,加上内容有趣,所以很容易就看下去了。包括刚才提到的,因为之前在白话文的普通读物里你已经接触了很多人物,相当于已经铺了一些台阶。在这种自发阅读的过程中,你其实无意之间就自己走过了桥梁书的阶段。

但如果是别人给你下指标,要你读这个读那个,他其实不会那么了解你的感受,包括对简单或者难的判断。所以我觉得还是自己选择好一些。这一点其实蛮重要。所以现在面对孩子,我们也不用担心孩子会看不懂,或者说一定要给他拿个青少版的过渡。因为青少版很多都是缩写的,有时为了所谓的教化作用,会简单树立一个好人或坏人的形象。但是你去看很多原文,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些人物要更丰富、立体一些,让你学会去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物。

如果说再有一个阶段,或者一个触发事件,那就是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上“中国革命史”课,大作业要求每个人研究一个小专题。我当时因为正好对抗日感兴趣,就跟另外一个同学组队一起研究抗日战争中的战役。我们把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战役中击毙的人数、战果数据进行搜集比较。之前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说,共产党是抗战的主力,国民党抗战逃跑。但是我们列完数据之后发现,远远不是这么回事儿。实际上正面战场的贡献要大得多。不管是从战役结果、歼敌人数,还是抵抗的时间、投入的兵力等等各方面来讲,完全是碾压式的。当时我们自己也傻了,因为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后来作业汇报,我们就讲了这个东西。当然底下同学们是非常反对的,老师也不置可否,但是他觉得我们这种探索的精神还是挺好的,表扬了我们。这件事就让我开始想一个问题:对于很多评价来说,我们还是要去看数据、看证据。要证据的过程中,你就需要看更多的资料,或者说要去做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其实就已经开始向专业的方向去转变了。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然后刚工作包括后来读研的时候,因为忙,历史就先放了放。那个时候也并没有意识到,会把历史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一个业余兴趣爱好。直到我工作了差不多七八年,开始看一些台湾人写的历史书,接触到一些所谓的历史方法,也包括国外一些历史类的书籍,然后开始看通识类的书,这时候就逐渐往更专业的方向走了,也开始构建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或者说知识体系。也许它不是那么完善,但是这个构建过程是很好的。我在历史方面的发展,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Q

考虑大多数孩子的情况,你比较推荐的培养历史方面的兴趣爱好的路径是什么?能否请你推荐一些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书,并大致排一下顺序?

A

市面上常见的书,我其实之前列过书单,但是可以把《东周列国志》或者《东周列国故事》去掉。因为它原文有半古的白话文,很多孩子都看不懂。如果有翻译成简体版的,又有点太庞大了。所以我觉得对现在孩子未必适合。

选书的主题,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种是:它的叙述是有根据的,不为了有趣而牺牲准确性。现在有很多带点戏说性质的书,或者有些通俗读物,内容上我觉得是有一些问题的。包括有时过于喧宾夺主,为了开玩笑或者造梗,结果让读者只记住段子了,主题全忘了。会有这个问题。

再好一点的话,就是所谓的“述而不做”,可以把各种观点列出来,但不作断言。这一点,是稍微偏专业一点的历史书里要注意的。但是对孩子们的阅读来说,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还谈不到这个层面。

另外还有一点,最好这本书是有逻辑的。历史其实是比较讲逻辑的,它有它推演的过程,有对比、因果,会引发思考。但并不是像教材或者某些带有很强倾向性的书,而是让孩子看了后,会找到一些有趣的点,由此出发去思考一些问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像之前在咱们读书群里,有孩子读《细说宋朝》。我个人觉得“细说”那一套书里面就宋朝最好,其他的都一般。宋朝这一本史实讲得很清楚,而且兼顾到各方势力。书里也有一些点评,又比较中肯。但是这本书可能更适合小高跟初中生。我记得群里有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在看,其实我觉得他看的有点痛苦,但是他还能不断提出问题,我觉得也蛮好的。

Q

是否能请你开一份具体到每一个朝代的循序渐进的书单?

A

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看历史其实有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先搭框架,另一种是广泛的大量阅读,这也是几乎所有文科学习的基础。大阅读量的前提是你得有兴趣,然后根据兴趣再在这一个细分领域里迅速壮大。比如说古人的服饰什么样?或者古人的头发梳成什么样?孩子们可以去看很多东西,他能看明白唐朝、宋朝的服饰,包括头发都怎么梳的,但不需要知道唐朝怎么样、宋朝怎么样,这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但有的孩子就可能想上来先知道朝代的更宏大的结构。不一样。

对于前者,搭框架类的书单,可能还比较好开。通识类的如讲谈社的、哈佛的都不错。剑桥的可能对孩子来说太厚了。甚至中学的教材,也都可以。搭的框架足够了,再往里边一点点填。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规格可能有点太大了。要把整个历史结构搭完,通识的阅读可能至少就需要两年时间。但是两年,能不能让孩子对于这个方向还保持足够的兴趣?对小孩来讲我觉得很难。当然也许有的可以,遇到这样的孩子你就赶紧抓住机会,这绝对是天才。

像我们成年人,因为我们经过中学教育,即使不喜欢历史,也已经搭起了基本框架,你很清楚地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大概有什么问题,所以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我就要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向来阅读,但是孩子不是的。孩子上来你就要他读这个东西,他受不了的。还不如让他先有点兴趣,再顺着兴趣的方向继续扩展。至于搭框架的事情,中学再做也完全来得及。

小学是多好的时间,没有那么重的学习压力。现在很多孩子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压力或者目的性过强了,家长直接把课余的阅读爱好变成了课程提前学。大家太讲效率了,总是想着我干啥就要拉出个架子来,就要扎扎实实地成体系地搞一下。但我不是很同意这种做法。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对于很多孩子来讲,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成了“夹生饭”。他可以把朝代歌背得很熟,每个朝代后面是什么他可能也知道,但是他真的理解了吗?我很怀疑。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就变成骷髅了,没有生机。所以还是要兴趣先导,不要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大人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挖掘他的兴趣点,所有的书也好,资料也好,都应该是围绕这一点来的。

就历史书来说,大部分书都还是在讲历史事件、帝王将相,其实对孩子来讲并不是那么有趣。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好像还可以,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典故、成语都能对上,感觉还挺好的。但继续看下去,你就会发现好像都是这些东西,就会觉得有点枯燥,看得心情不好。像我给孩子讲《古文观止》的时候,第一卷都是《左传》里的文章,《左传》确实写得很好,而且典故又多,知识点又密集。但是讲着讲着我就发现孩子开始觉得有点无趣了。于是我就换换内容,直接跳到《古文观止》卷10讲宋朝的部分,不去面对春秋时期的复杂政治事件,而是宋代文人的人际交往,情绪宣泄,这些容易理解,难度也低,尤其重要是人物、场景孩子熟悉,感兴趣。

Q

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尤其是大孩子,该怎么引导?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要想考好历史,有什么技巧?

A

让我说的话,就让孩子爱干嘛干嘛。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首先你要区分一下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孩子是哪一种情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对历史不感兴趣,一种是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如果他对历史不感兴趣,但对别的感兴趣,那就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好了。人的成长一定是要有点兴趣陪伴的。有些兴趣爱好可能过一段时间你就放下了,但有的却可以伴你一生,不断地给你养分,帮你疗伤。那么这样的一个爱好,为什么一定是历史呢?

而且历史中其实有很多灰暗的东西,看看热闹的时候也就罢了,但是稍微往底下一深入,你会感知到人性,还有些似乎是天命,无法左右的一些规律和意外,你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历史的无助感。真的要让阳光的孩子去接受这个东西吗?也不一定。所以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历史就不喜欢,不感兴趣就不感兴趣。

还有一种情况,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觉得这种可能需要更重视。如果他只对玩电子游戏,或者说只对躺着睡觉有兴趣,大人可能就需要帮他找出来一个他感兴趣的事情,哪怕你跟他一起去玩。我觉得这个可能更重要。

再回过头来说考试的问题,我觉得要看两方面。一方面可能需要对教材做点对冲。因为教材难免比较枯燥,你就可以有意识地加点有趣的东西,加点 “调味剂”。可以是通过阅读,也可以是通过游戏、纪录片,或者参观博物馆。总的目的,就是让课本上干巴巴的东西变得更丰富立体。比如课本上讲丝绸之路,一大堆意义、年号、城市……单凭硬记其实是很难记得住的。比如说像“昭武九姓”这种东西,你与其非让他背下来,还不如每个姓氏去找一个具体的、比较有特点的人物,然后无形中帮他去记知识点。

还有像秦灭六国的次序,不是有个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孩子会觉得挺好玩的,不用背就记住了。否则孩子不熟悉历史背景,对地图又不熟,地理原因也不了解,很难一下子理解和记住。等他后面有了足够的扩展,这些就变成内化的东西了,就不需要记了。我觉得如果说纯备考的话,这个方法就够了。

Q

对比你和你家孩子的历史兴趣培养,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尤其有没有一些可以让大家避开的坑?

A

我家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她的观察力还是比较敏锐的。我们当时就给她创造了一个让她能比较多地看到字的环境,家里贴了很多字卡啊、贴图啊等等。她愿意问,我们就告诉她,但也绝不勉强。我们还会有意地把字打两份,把很多卡片混在一起,玩“找相同”的游戏。

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特别当成一件事去做,可能只是孩子十几种游戏中的一种,一周也就玩个三五次,每次几分钟、十几分钟。因为小孩子的注意力就这么长,你摁着他去看半个小时字卡,他绝对会厌烦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包括读书也是。读书是好,但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读书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但现在很多人把读书当成一个目标了。我觉得首先大家要意识到,历史是一个大科目,它其实会关联很多其他科目和领域,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博物学、地理、艺术,甚至战争,等等。所以不要用学科式的思维去看待它,因为知识很多时候是交汇在一起的,历史学习或者探索的路径也是很广泛的。

这是第一个前提,就是对学科本身的认识。至于具体的方法,有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是事件型的,也是我们最传统的,看典故、故事,大量阅读。我觉得孩子可能会比较容易入手。还有一种,则是从更大的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比如步印的《世界历史长卷》,里面有年代对照图,它天然给你提供了比较对比的条件。

另外现在还有些给孩子们看的书,里边会讲到古代建筑怎么造的,当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大家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喝什么酒,用什么容器……类似这样的东西,看起来很零散,但比较符合低龄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让他建立一些模糊的意识,觉得古代也挺有趣的,那些离我们年代、距离都很远的人们是那样生活的,我觉得这种也挺好的,甚至说更好一点。

我们给孩子的引导也是。其实最早就是给她讲点大概的东西,并没有特意去教某一个朝代。后来她看到电视剧《清平乐》的时候,开始对宋词感兴趣,然后就是宋代的文人,然后就会去看一大堆宋朝的书,是按照这个路线来的。然后我们就说,你宋朝也看了,就接着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吧?然后又看了清朝相关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她对明史的理解和了解就赶不上宋史。因为宋史是根据兴趣来的。所以我觉得在小孩子阶段,我们不要给他条条框框,一定不要把兴趣变成学科。学科是我们后来总结的需要,但实际上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不是这种方式。

这里还要提醒一些坑,我觉得是大家需要注意避开的。

一个是我们刚才说的教材和兴趣的区别,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要重视语言方面的基础。你如果喜欢历史,喜欢外国历史的话,最好会一门外语,至少查维基百科方便。然后喜欢中国史的话,你古文要过关。因为语言是个长期的事情,所以这块铺垫工作可以早做一点。就我自己而言,对孩子的古文铺垫我们比较早就开始做了,一开始可能就是讲点笑话,到现在已经可以比较严肃地去抠字词、讲讲文章了。所以其实也是一个递进的模式。

但是如果五六年级才初次接触古文,那么学习进程就逼着你不得不上来就面对很严肃的文章。要么是好的短篇,像《论语》这种,文字偏难、字词又有讲究,孩子上来就看这个东西,他觉得很无趣。要么就是《狼》这种,倒是有故事性,但是它篇幅比较长,语法点也比较多,让孩子上来一下子看这种,我觉得也是有一点问题的。所以我觉得古文的学习,可以适当地往前提一点。这是很多人现在忽略的一个问题。

像北京,大家对英语都抓得很超前了,孩子们的外语能力都很好,但是对古文的重视我觉得不太够。现在有很多做历史解读的,但是不重视语言的训练。孩子会觉得故事似曾相识,内容半懂不懂,觉得这个事儿我知道,就完了。但实际上古文功底是不够的。

还有一个,有些书的选择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自己,刚开始入门看了一点历史之后,因为家里有大量这样的书,我就跑去看一些名著、专著,比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其实是看不懂的,但那个时候正好是在中学阶段,虚荣心很强,觉得你们还在学古文,我连《汉书》都看完了,官员制度我都已经清楚了,《历史研究》我都看了。但其实你是看不懂的,这样就变成夹生饭了。

我前两年回家的时候,在我小姨书架上看到那本书还在那。就觉得,现在看应该可以了,但当年其实白看了。所以要制止孩子的这种虚荣心,或者说由于家长过度的期望而导致孩子去看不适合的书。貌似很好,但实际上没效果。还是要有个规律,一点点来。然后人也别太散漫,有兴趣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不能东翻翻西翻翻,今儿看这个时期,明天那个时期,看了一堆,笔记也不记,该查的东西也不查,地图也不翻,看过了没印象。这种也要避免。

Q

你怎么定位历史书在你人生中的作用?除了热爱,有没有一些能发挥实际功用的时刻?

A

小时候会觉得这个东西很有趣,而且带来很多谈资。典故也好,八卦也好,跟同学可以讲一讲。在我们那个时代这种人是很受欢迎的,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再后来,你会有人生的低谷,会有不那么如意的地方,那时阅读就是一个避风港。我那时候还有点喜欢天文,历史和天文会让你从更宏观的视野和角度去看问题,会觉得人都不算啥了,自己那点事更不算啥。而且你会知道人生一定是有起伏的,因为历史里这种周期性或者说因果的递进很多,比你惨的太多了,比你好的也太多了。你就会看得淡一些。我觉得这是很大的一个作用。

再一个,你看当下的很多事情,就不会停留在光吐槽骂人的阶段,而是会从更符合逻辑和更重要的角度去理解。然后你自己也会去想说:我怎么去做出人生的选择?

包括我们现在看待孩子也是这样,可能你会有各种不满意,但是想想你在他这个年龄做到他这样了吗?可能差远了。现在的小朋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比我们多。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很想有一个书单,有一个经验或者攻略之类?我觉得很多时候是父母希望孩子少走弯路。虽然有些弯路其实我们都知道是必须的,他不可能没有一点探索。

我有这方面的失败经验,其中有一个就是总想找捷径、找最佳方案,然后不行动。我觉得这是让我人生吃了大亏的问题。比如读书时做题,我能做出来,但是我想要更好的解法,要求最佳解,然后就不去做大量的基础练习,导致手速很慢。这方面我是吃过亏的。

这种可能有些人觉得是小习惯无甚大碍,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带来的问题就是:你经常会想我现在做的会不会是最好的?如果不是,我就先别做。就容易想的多但行动上迟缓,或者说行动力不够。

所以现在再看孩子,就不希望让她非要经过“爆锤”之后,才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但是也有个问题,孩子不被爆锤的时候,他听不进去。那就让锤早一点来,别在关键的时候才来。有很多时候你可以推他一把,让他先干了再说,先不管他做的好不好。因为所谓的最佳的方案,往往是做得多了之后,慢慢形成了习惯,然后做出来的就不会太差。

学委推荐书单




宋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之4
《如果这是宋史》(类似明朝那些事)
蔡东藩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宋史演义部分(清人看法,写法现代读者可能不太适应)
易中天著《中华史》:17《大宋革新》18《王安石变法》19《风流南宋》20《铁血蒙元》
《生活在宋朝》
《假装生活在宋朝》
吴钩著《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 : 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 :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宋史进阶版-严肃读物
张荫麟著《两宋史纲》
邓广铭《宋史十讲》
虞云国《细说宋朝》
陈振《宋史》
蒙文通《宋史十论》
讲谈社  小岛毅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赵冬梅《大宋之变》
伊沛霞《宋徽宗》
文学
《半小时漫画宋词》
《乐死人的文学史·宋代篇》
康震著《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苏东坡》《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讲三苏》《康震讲欧阳修 曾巩》等等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李一冰著《苏东坡新传》
朱刚著《苏轼十讲》
王水照著《苏轼评传》
穿越文

《新宋》

艺术
《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
《宋瓷笔记》
《宋画三讲》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