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68句描写竹林美景诗句:闲适间撩人心扉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6-13 发布于广东
原创2024-03-27 16:04·荔枝姑娘诗词歌赋

1、

闲寻竹寺听啼鸟,吟倚红楼恋落晖。

——唐·李中《献中书汤舍人》

悠闲时漫步竹林中的寺庙,聆听鸟儿啼鸣,倚着红楼,沉醉于落日余晖的柔美画卷。

2、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在深邃的竹林深处,无人知晓我的存在,唯有皎洁的明月洒下清辉。

3、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宋·朱淑真《初夏》

微风吹过,竹影在幽窗上轻轻摇曳,一对对鸟儿在夕阳下呢喃,构成了初夏傍晚宁静而生动的庭院画面。

4、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窗外疾风吹动竹叶,推门而望,只见皑皑白雪铺满了整座山峦,一片银装素裹的宁静世界。

5、

露浓小径蛩声咽,月冷空庭竹影闲。

——唐·李中《和朐阳载笔鲁裕见寄》

露珠滋润的小径上,秋蛩低鸣带着哀婉的气息,月光下的空庭中,疏疏落落的竹影悠然自得。

6、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唐·王建《雨过山村》

雨幕中,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竹溪边的小路曲折蜿蜒,木板桥斜斜地横跨其间,绘出一幅田园诗意画卷。

7、

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

——明·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关上柴门,感谢梅竹相伴度过这清冷的书房时光,它们静静地守护着一方天地,赋予书斋以生动的诗意。

8、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孤灯在寒冷中微微闪烁,雨水淋湿的竹丛中浮起淡淡的烟雾,弥漫着湿润而清冷的氛围。

9、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当夏夜微凉之际,竹林深处虫鸣四起,那种清爽并非来自风,而是源于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

10、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西窗之下,清风轻轻摇曳翠竹,恍若故人穿越时空悄然造访,带来一丝惊喜与温馨。

11、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当雪花飘入屋内之时,静坐观赏窗外翠竹逐渐披上晶莹洁白的盛装,如同玉枝琼枝般美丽。

12、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元·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竹影纤细如诗人的思绪,梅香入梦,淡雅宜人,二者交织成一幅清雅秀逸的水墨画。

13、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竹叶在溪水之下泛出鲜亮的绿色,荷塘倒映着荷花的芬芳,犹如镜面中散发着阵阵清香。

14、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宋·曹组《卜算子兰》

松竹苍翠依偎在冬日的寒气中,夕阳斜照,江山浸染在一片暖金色的余晖里,显现出独特的韵味。

15、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独自置身于幽静的竹林之中,弹奏琴弦,放声长啸,释放心灵的自在与逍遥。

16、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唐·王维《山居即事》

翠竹沐浴春风新添嫩绿,红莲花瓣轻落,犹似褪去了旧裳换上了新衣,散发出季节更替的生机与芬芳。

17、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唐··白居易《村居苦寒》

寒冬时节,连耐寒的竹柏也难以抵挡严寒,更何况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百姓,此情此景让人倍感忧虑与同情。

18、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宋·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并不是诚斋没有月亮,只是那轮明月被一片茂密的修竹遮挡住了视线,营造出别样的朦胧之美。

19、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新生的竹笋刚刚脱去外壳,稚嫩的新梢已然破土而出,探出墙头,象征着勃勃生机与盎然春意。

20、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唐·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竹树静默或随风微动,飘飘洒洒的雪花时而凝聚时而散开,形成了一幅动态又寂静的雪中竹景。

21、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暮色苍茫中,那座隐没在青翠竹林中的古寺,遥遥传来的晚钟声悠远而深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禅音与离别的故事。

22、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

竹的品性孤高清傲,犹如柏树不畏严寒,又如金屋藏娇般独特且珍贵,卓尔不群。

23、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唐·郑谷《竹》

这竹既能融入烟雨朦胧之美,也能衬托风姿绰约,在水畔、村庄之间巧妙穿插,与松树相伴,构建出一幅宜人的自然画卷。

24、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

——明·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竹枝在霜寒中挺立如玉,每当风起时,枝叶碰撞发出如抚琴般的悦耳声音,那是大自然谱写的乐章。

25、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

——宋·吴文英《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在这烟雾缭绕、翠竹葱郁的景色中,似乎缺失了佳人轻盈的罗袖,伴我共度这寒日暮色,徒增了几分寂寥与怀旧之情。

26、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唐·杜甫《狂夫》

风儿带着翠绿的竹叶轻轻摇曳,洁净娟秀,雨点温柔地滴落在红色的荷花上,散发出阵阵芬芳。

27、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宋·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湿润的空气使琴弦润泽,寒气透进帷幔,蜘蛛网上的露珠沾湿了窗帘上的竹影,一切都在雨后的宁静中生动起来。

28、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只要不对它加以修剪砍伐,竹必定会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直插云霄,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29、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

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

——明·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稀疏的梅花在雨中绽放,修长的竹叶随着风轻轻摇曳,风雨仿佛有意为之,精心布置了一场自然界的音乐会。

30、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

——明·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怀念那翠绿的竹与碧绿的梧桐曾经的丰姿,它们曾伴随我在何处畅游呢?

31、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宋·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西行的船只渐行渐远,那一声激昂的笛声穿透霜竹,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悲欢与壮志未酬。

32、

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

——宋·张淑芳《满路花·冬》

窗前的竹叶在猛烈的狂风中纷纷折断,显现出顽强抵抗而又无力挽回的凄凉景象。

33、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泥土中生长的竹子曾染上湘妃的黛色泪水,这哀愁难以消除,沉淀在时间的尘埃里。

34、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宋·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野外的竹丛与淇水交融,秋日的瓜藤蔓延至帝邱之地,描绘出一幅秋日田园的恬静画面。

35、

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清·文廷式《好事近·湘舟有作》

傍晚时分,九疑山究竟在哪里?只辨识得从舜祠丛竹间传来的悠悠古韵。

36、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唐·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 暮春归故山草堂诗》

最让人怜爱的是那幽竹,始终在山窗之下保持着清幽的绿荫,无论春秋冬夏,始终等待我的归来。

37、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

茂密的竹林与清澈的流水相互映衬,形成一片森然寒冽、洁净翠绿的美景。

38、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

竹子虽没有在重要的交通要道发挥作用,却能在休憩之处提供一方清凉庇荫,供人歇息。

39、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

——清·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即便是高贵如玉树,在重重压力之下也难以舒展身姿,反而被无数竿坚韧的竹所压倒,彰显出竹之刚韧不屈的精神。

40、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宋·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归乡之后重新清扫久置的小径,松竹本就是我家的一份子,它们陪伴我度过每个春秋,成为心灵家园的一部分。

41、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宋·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沿着野店边婆娑的垂杨小径前行,只见荒废的祠庙掩映在一片苦竹丛中,独添一份沧桑与寂静之美。

42、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

尚未蔚然成林,尚不足以期待凤凰翩然而至的栖息,但这丛竹已然能暂且疗愈世俗之疲倦,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

43、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一座陡峭的桥连着幽深的小径,曲折地穿越稀疏的林木,最终抵达那片宁静的苦竹桥,展现了一幅空灵深远的画面。

44、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宋·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亲手在淇园种植翠竹,寄托着远方对你的思念,一生秉持孤高坚贞的品质,默默承受着辛勤的付出。

45、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桃花飘落后,家家户户开始忙碌于养蚕;竹笋破土而出之际,燕子也就翩翩归来,恰似生命的交替轮回,揭示了季节流转的和谐诗意。

46、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明·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柏树环绕的楼阁倒映在水面,茅草屋顶下的松竹则在寒冷夜晚泻下泠泠之声,共同编织出一幅静谧安详的冬夜图景。

47、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明·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严寒中,竹叶如同千尺白玉飘舞,整个竹林沐浴在一片清冷的霜华之中,更显得高洁脱俗。

48、

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

——清·德隐《新秋晚眺》

修长的竹子依偎在森林边缘悄然开放,挺拔的乔松则并肩排列在岩石旁边,两者交相辉映,呈现新秋时节的清爽与生机。

49、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

池塘边,亭台旁,无需繁花点缀,只需几竿修竹即可成就清雅的意境,彰显主人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

50、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

——唐·张泌《女冠子·露花烟草》

竹叶稀疏,栏杆安静,松林密集处的醮坛更显阴凉,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

51、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唐·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松竹在初秋的新鲜气息中焕发生机,它们带来的清新气息充溢在轩窗内外,使人感到无比舒适。

52、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宋·钱惟演《对竹思鹤》

在伊水源头,瘦削的白鹤独立于疏疏竹丛,无论是清冷的夜晚还是秋露滋润的早晨,都显得如此超凡脱俗。

53、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黄冈之地盛产粗大的竹子,有的甚至大到可以充当房梁,勾勒出一片独特的竹海景观。

54、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唐·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竹笋挣破壳,逐渐分化出坚硬的竹节,嫩绿的竹皮紧紧包裹着空灵的竹心,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谦逊。

55、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五代十国·阎选《河传·秋雨》

微凉的秋风吹过窗户,竹叶沙沙作响,一时停下又继续,如同一双秀美的玉臂在半墙上轻轻挥动,给寂静的秋夜带来微妙的动感。

56、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

——宋·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无奈南墙边的景象冷落寂寥,只有竹叶婆娑,槐树细雨滴答,透出淡淡的忧郁与惆怅。

57、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清·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烛光摇曳,竹影斑驳,透过半面墙壁如画一般,给夏夜纳凉增添了几分诗意和雅趣。

58、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宋·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先生视名利如尘埃般微不足道,亲手栽植的绿竹与青松见证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坚守,这份执着和纯净令人肃然起敬。

59、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竹叶那抹沉静的绿色渐渐浸染过书卷,傍晚时分投射出淡淡的阴影,让手中的酒杯也感受了一丝清凉之意。

60、

蓼屿荻花洲,隐映竹篱茅舍。

——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蓼草丛生的小岛与荻花摇曳的沙洲,在竹篱茅舍的掩映之下若隐若现,描绘出一幅江南田园生活的恬静画卷。

61、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秋风吹过漫山遍野的竹林,发出悠扬的共鸣,而那五陵原上的苍松在寒意渐浓的季节里更显峻峭挺拔。

62、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唐·戎昱《桂州腊夜》

雪花偏爱落在竹叶上,深夜的梦境总离不开温暖的家,雪竹交织的冬夜场景,唤起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

63、

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

——清·刘道著《湘江秋晓》

挺拔的竹林伴随着流动的山雾,周围随风摇曳的荇藻同样明亮美丽,湘江之畔的秋晓景色如诗如画。

64、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唐·王勃《送卢主簿》

东岩之上松竹茂盛,岁末之时有幸一同回归自然怀抱,寄寓了诗人向往山水田园的美好愿景。

65、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唐·吕太一《咏院中丛竹》

轩窗外那些傲然挺立的丛竹,虽历经岁月寒冬,却依旧青翠葱茏,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格。

66、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步入青翠幽深的小径,翠竹依依,藤萝轻拂过行者的衣裳,营造出一幅清新自然、诗意盎然的画面。

67、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叶间的清风送来阵阵香气,竹叶上滑落的露珠清晰可闻,形成夏日南亭清新的声响与嗅觉享受,令人心旷神怡。

68、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宋·范成大《喜晴》

窗下的梅子熟透落地,墙角的春笋已茁壮成长,纷纷突破地面成为丛林,展现出生命力的蓬勃与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精品长文创作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