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色的本义

 m175 2024-05-24 发布于黑龙江
  

□谭汝为

“颜”“色”这两个单音节词,最初并不指色彩,而是指表现于人的眉目、面容的喜怒哀乐情绪,即人的脸色和表情。《说文解字》曰:“颜,眉目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颜”所指的位置是两眉之间,人凡羞愧喜忧必形于颜,这就是颜色。所谓“喜怒形于色”。《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从“深爱”到“和气”,到“愉色”,至于“婉容”,即从内心到外表。

人的脸色、表情与内心感受是一致的,这也与“色彩”有关。例如脸色绯红,表现人的喜悦、羞涩或激动;脸色铁青,表现人的愤怒、恐惧或凶残;脸色苍白,表现人的紧张、痛苦或衰弱;脸色灰黄,表现人忧郁、萎靡或愁苦等等。“颜色”还指女子的姿色,唐人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谓“无颜色”,即“黯然失色”,形容心情沮丧,失去了原有的神采。这类明显的表征使“颜”“色”的词义得到引申,指肉眼可见而非以意揣度的“颜色”。

后来,“颜”和“色”才逐渐有了表示自然颜色的意义。上古汉语只用单音节词“色”表示颜色,《尚书·益稷》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其中“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纯正颜色。“颜”“色”二字连用成词表示单纯的色彩意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唐代,“颜色”这个词才指自然界五颜六色的色彩。

颜色也叫色彩,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作用于人的视觉所引发的印象。科学证明,只有那些能为人眼所感知的光波,才能为人类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我们平时看见的蓝天白云、红桃绿柳,都需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窥见,乃至看清。

大自然赋予人类色彩斑斓的生存世界,华夏先民在观察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逐渐产生了对赤、青、黄、白、黑这五种基本色彩的认识,从而建构出“五色观”的色彩理论。

古代人类在认识火、利用火的历程中,实现了两次大飞跃:一是逐渐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二是逐渐摸索出利用火制造陶罐、陶碗等生活器具。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器和瓷器的生产都离不开火的高温烧烤,而器皿的色泽是由不同的温度决定的。在早期的彩陶和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使用黑色颜料的痕迹。

色彩源于大自然。传统的颜色,五彩缤纷,涵盖领域很广,各种颜色又传递出不同的思想和意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建筑、服饰、印染、化妆、绘画、玉器、瓷器、工艺、家具、陈设、饮食等各个方面,都与颜色密切关联。颜色词除了表示色彩系统之外,还体现民族文化心态,蕴涵着复杂的感情色彩,相当多的颜色词具有多元且深邃的文化象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