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村之战有多惨烈?司令员中弹牺牲,政委自杀殉国,冀中八分区几乎全军覆没……

 读书的二郎 2024-05-24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张被烈士紧握82年的照片已经修复了,照片中的女子端庄秀丽。据了解,这位烈士除了紧握的照片,在他的身边还发现六枚铜板、四发子弹,四个白色的衬衣扣子等遗物……

由此,80多年以前八路军冀中八分区那场惨烈的“雪村战斗”被重新提起,并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

雪村之战

图片

“雪村之战”的背景

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日益陷进了难以自拔的泥潭,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抗战,使穷兵黩武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越来越感到兵员匮乏,财力枯竭,战场形势正在朝着对其不利的的方向发展。

日军为了扭转局势,挽救失败的命运,便企图把中国富庶的冀中平原变成其物资补给的后方供给基地。于是,由华北派遣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直接指挥,调集5万多兵力,对我冀中腹地进行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

图片

日军残暴的“五一大扫荡”使冀中形势骤转直下,冀中军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最黑暗最艰苦的时期。

在这种极其恶劣的形势下,我八路军冀中八分区首当其冲成为敌人“扫荡”突击的重点。“雪村战斗”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了。

关于晋中八分区

“雪村之战”中的冀中八分区隶属于冀中军区。

图片
晋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

冀中军区成立于1938年4月,下辖第六到第十共五个军分区和三个支队,司令员是吕正操,王平任政治委员(后由程子华继任)。

隶属冀中军区的第八军分区,司令员是常德善,政委王远音。

图片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

常德善是山东峰县人(今枣庄市驿城区),1929年参加红军,开始给关向应当警卫员,后来在部队当排长、连长、团长、是一员从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骁将。

常德善曾经在战场上救过贺龙的命,贺龙一提起常德善总是说:没有常德善就没有我贺龙。长征时常德善任红六师参谋长。抗战爆发后随贺龙的120师来到冀中,冀中军区成立时吕正操嫌人手不够硬,就特意从贺龙那里把常德善要过来当顶梁柱用。

图片
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政委王远音

八分区政委王远音是山西五台县人,学生出身,“一二九”运动的骨干。抗战爆发后跑到平西参加了游击队,很快就升到路西一分区总政部副主任,后来到冀中八分区当政委,牺牲时年仅27岁。

“雪村之战”的经过

穿过的历史硝烟,让我们再回到雪村,那个令人不忍回顾的生死之地……

遵照上级指示,冀中军区各主力部队大多跳到外线作战,敌之“扫荡”基本扑空。

冀中军区第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率分区机关和所属二十三团二营本已转移到任(丘)、河(间)、大(城)地区,为寻找在饶阳遭受严重损失又失去联系的所属三十团,于1942年6月初返回中心区,驻献县泥马头一带,并于6月7日进驻雪村。

图片

部队立足未稳,就频频接到敌情急报,敌人从梁家村、肃宁县城、献县臧桥、饶阳方向以数倍于冀中军区第八分区之兵力向雪村压来。

敌人依仗其数量(冀中军区第八分区约六七百人,敌有4000人)和装备(冀中军区第八分区无重火器,轻、重机枪也很少,且弹药奇缺)上的绝对优势,精心摆下了一个四面包围的“铁桶阵”,妄图将第八分区“围剿”于雪村。

1942年6月8日凌晨4点多钟,村庄还在沉睡之中。常德善和王远音带领部队开进雪村,悄悄叫醒老乡,号房子,布岗哨。

两位军政首长刚进屋,就有侦察员跑来报告,河肃公路上梁家村方向,发现敌汽车纵队的长串灯光,大约有五六十辆车,呼啸而来。

几乎与此同时,敌情一个接一个报来,肃宁县城、献县臧桥,饶阳方向的敌人全都出动,正向雪村一带倾压过来。

公路上的敌人下车后,即向雪村、顶旺一带推进,包围圈已经形成。

拂晓,敌人以步、骑、炮、坦诸兵种配合,向雪村展开猛烈进攻,雪村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见情况紧急,立即率领分区机关和部队且战且走,向河(间)肃(宁)路北突围。

图片
从6月8日拂晓到黄昏,战斗的硝烟一刻都没有停止。激战的枪炮声、飞机的呼啸声、子牙河的咆哮声以及人喊马嘶声,构成了一个最为残酷的战争场面。

突围中,常德善抓过一挺机枪,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八分区的将士在司令员的带领下,以勇猛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雪村村北的开阔地上、沟渠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许多战士赤膊上阵,挥舞着大刀,扑向敌人;将士们冒着敌人的四面围堵,呼啸轰爆的炮火,奋勇冲杀。

图片

战斗中一批又一批战士倒下,但没有人畏惧退缩,仍然冒死突围,浴血奋战。

由于地形开阔,敌骑兵和车队从两侧迂回侧击堵击。此时,常德善司令员的右脚、左手已多处负伤,但他仍用肩膀顶住机枪继续射击,直到突围至河肃路以北张庄村一带时,身中20多弹,壮烈牺牲。

在激战中,和常德善一起指挥部队突围的王远音政委,不幸身负重伤,饮弹自尽。三十团政委汪威、副团长肖治国、总支书记沈笑天、二十三团二营长邱福和、分区侦查股长杨克夫等团营指挥员先后为国捐躯。三十团警卫连,都是20岁以下的年轻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黄昏,战斗基本结束时,当地村区干部和群众,冒着敌人连续“清剿”“扫荡”的危险,连夜打扫战场,收容失散人员,掩埋烈士遗体,掩护救治伤员,免遭敌人再次挨村挨户搜查时的损失。

当天晚上,村里有个老百姓找出一具棺材,为常司令员收尸并进行掩埋。不料竟被汉奸告密,第二天一早县城里的敌人就又来到雪村。他们把常德善的尸体挖出来,惨无人道地把头颅砍去,然后挂在河间的城门上示众,挂了很长时间,最后只剩下了头骨。

雪村之战见证了日军的暴行和罪恶,也见证了冀中八分区全体将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雪村战斗是冀中八分区组建以来所经历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在敌我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八分区与日军血拼一整天,直至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以及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

“雪村之战”的教训

关于雪村之战的失利,有史料提到,由于八分区两位军政首长在关键时刻对军情的分析产生严重分析,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惨痛结局

吕正操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叙述,“常德善经过分析敌情后提出:看来敌人将有大的行动,有重点合击河、肃、饶、献边界地区的迹象,因此要赶在敌人行动的前面,今夜迅速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子牙河东去。王远音则从政治角度考虑,认为子牙河东是游击区,群众基础不如老根据地。再说,敌人一来就转出去,会有不好的反映,不好向群众交待。”

八分区在接受到撤退的指示之后,本已制定了相应的撤退方案:除留下部分人员继续与敌人周旋之外,其余部队召集走散的士兵,准备进行突围。

常德善司令员认为,他们此时处于日军合围的中心地带,十分危险,应当按照撤退方案立即转移。但长期战斗在八分区的王远音政委却认为根据地村落没有'变质',主张留在原地与敌人周旋,等群众与机关全部撤离再离开。

二人各执一词,经过一晚上的争吵也没有达到一个共识。根据规定,作为政委的王远音在战斗中掌握最终的决定权,于是他便行使了这项特权,否定了常善的意见。

然而,战争是冷酷无情的,雪村战斗并没有因为王远音所顾及的情感问题而把天平倒向八分区一边。

正是王远音政委的这个决定,让八分区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时机。

7日晚上,部队没有按照常德善司令员提出的撤退方案,立即跳到子牙河以东去,反而往北走到靠近河肃公路的雪村,向悲剧迈出了关键而错误的一步。

如此一来,本该撤离的大部队就只能在敌人的包围圈内寻求“生机”。而随着日军包围圈越来越小,敌人在兵力、武器和占据地形上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在雪村这样的平原地区,日军只要将所有的突围之路全部封锁,面对数倍与己的敌人,八分区的将士即使拼上血肉之躯,也很难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了。

在谈到雪村战斗失利的原因时,当年的一些幸存者除了谈到“错误地调集主力,重返中心区”及“政委在军事行动上未能尊重军事指挥员的意见”外,还谈到当遭敌长途奔袭合围,特别是敌大量使用骑兵,汽车、自行车队对我前堵后追的不利前提下,战术指挥上又未及时采用据守村落,控制制高点,昼间固守,夜间突围的战术,也是值得检讨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不合时宜地返回中心区,是走向悲剧的第一步,争论不休未能及时走出合围,是向悲剧的第二步;那么,未能采取坚守村庄,以待机突围的战术反而在开阔地带且战且走,则是真正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当然,残酷的战斗没有如果,也许当时情况万分紧急,敌人已冲到村边,已没有条件进行防御部署进行抵抗了,部队只得迫不得已冒死往村外冲,希望能冲过开阔地,冲过公路,冲过日军的封锁线……

雪村战斗的失利的消息传到延安,令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极其震惊。司令员、政委还有如此多的团营指挥员在同一场中阵亡,整个八分区几乎打光,如此惨痛的教训,从未有过。

1942年9月1日,军委中央为此作出决定:改变部队中政委享有最后决定权的规定,军事行动,统一由军事首长最后决定。

此后,这项决定作为我军作战指挥的最高选择,一直延用至今。

图片

为了纪念雪村战斗英勇牺牲的八路军将士,当地人民建造了雪村突围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缅怀和敬仰。

常德善司令员、王远音政委和八分区的英烈们,用他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为红色中国耸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国捐躯的八路军将士们,
英名长存,永垂不朽!
根据有关史料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