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并用治愈膈应人的扁平疣

 tmz1326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扁平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部位大小不等的小赘生物,中医学称为“扁瘊”、“瘊子”、“疣目”、“疣疮”。好发于青少年,以手背和颜面为多见。尤以青春期前后女性为多,故称为青年扁平疣。


【病因病机】

Image


本病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有关。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
因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毒邪由口鼻、肌表蕴结于肺,搏于肌肤所致;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生冷,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阻滞于经络而发。

【辩证论治】

Image


以颜面、手背等处散在或密集分布米粒至黄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色淡红或淡褐色或暗褐或正常肤色,表面光滑发亮为特点。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病程缓慢,有时1~2年可自愈。愈后不留痕迹,也有持续多年不愈者。

肺胃蕴热 扁疣色褐,散在分布,搔抓后呈条状接种,似串珠状,伴发脂溢及痤疮,唇干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脾湿痰瘀 多发于面部,扁疣数少,高出皮肤,多呈皮色,时有痒感,伴纳呆脘胀,舌淡苔腻,脉沉数。

治法

Image


治则:肺胃蕴热者疏风清热、泻肺胃之火;脾湿痰瘀者祛湿化痰、通经络气血。取局部及手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主穴:合谷 曲池 太冲 三阴交 疣体局部
配穴:肺胃蕴热加尺泽、内庭;脾湿痰瘀加商丘、阴陵泉。
方义:本病多由脾湿胃热所致。取手阳明经穴合谷、曲池以泻阳明、太阴之风热;合谷配太冲称为“开四关”,可调和气血、疏肝理气;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能滋养肝牌肾,调肌肤气血;取疣体局部可通行气血、祛瘀除疣。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肺胃蕴热者只针不灸,脾湿痰瘀者针灸并用。疣体局部严格消毒后用短粗毫针平刺其基底部,并从中央直刺一针,留针20~30min,出针时挤出少量血液。每日1次。

【其他疗法】

Image


耳针 选取肺、神门、肝、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扁疣部位相应耳穴。每次选3~4穴,用毫针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留针30min。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皮肤针 选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从上而下用中等强度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火针 取疣体局部,用长1寸26号毫针或火针在乙醇灯上烧红至发白亮时,迅速纳入硫黄粉中,继而准确而快速地刺入扁平疣正中,便可以听到“啪”一声脆响,一般只需治疗1次。或用烧红的火针迅速刺入疣体2~3mm,几秒钟后退出,再烧红针头复刺,反复进行2~3次。每日1次,注意术后48h勿沾水,以防感染。
穴位注射 按生疣部位,取病变侧的曲池、足三里穴。每穴注入板蓝根注射液1ml。隔日1次。
艾条配合 中药外敷 取疣体局部。用胶布剪孔大小同疣,贴在皮肤上以保护正常皮肤,同时完全暴露疣体为宜,选择成熟的鸦胆子1~2枚去外壳取仁备用。点燃艾条采用温和灸,待局部有灼热感时,将备用的鸦胆子仁压在疣上,用胶布盖贴两层。每日1次,一般7日后脱落。
挑刺 在胸椎1~5棘突两侧至肩胛内缘之间,寻找丘疹。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圆利针挑刺丘疹处,每周治疗1次。
刺络放血 取两耳后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点刺耳后静脉,出血数滴即可,每周治疗1次。适用于早期或轻症。

案例分析

Image


赵某,女,31岁。面部、手背簇生扁平丘疹3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近一周来面部作痒,扁平丘疹有增多趋势。伴口干、大便结。查:额部、两侧面频、手背密集族生扁平丘,表面光滑,色淡红稍光亮,丘疹大者如粟粒,小者如针头,舌红、苔薄黄,脉稍数。取面部生疣区,印堂、頼、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局部国刺,余穴常规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经10次治疗,疣赘全部消失。4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和新生。

分析:该病因卫表不固,风热之邪自口鼻、皮肤而入,蕴结肺胃,搏于肌肤而发“扁平疣”(风热型)。治当以疏风清热,祛察散结为原则。故取风池、曲池、合谷以疏风清热;取足三里、三阴交以通便泻热、滋関生津;取面部生疣区、印堂、以通局部气血、祛瘀除疣。诸穴共起清泻肺胃之热,疏散局部气血之功,而疣可消除。

【按语】

Image


针灸治疗扁平疣有较好疗效。在治疗期间有的病人可能会出现疣体局部皮肤加重现象,色泽转红、痒感加剧,呈急性发作状态。这是一种正常转愈的征兆,为气血旺盛流畅的表现,应注意观察和向病人解释,不要改变治法,应坚持继续治疗。本病避免搔抓、摩擦、挤压疣体,以防感染。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海腥之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