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教育,是把童年还给孩子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24-05-24 发布于青海


来源:十点读书  

著名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

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只因对孩子的未来报以厚望,就剥夺了孩子珍贵的童年时光。

上不完的补课班、写不完的作业,让孩子眼中逐渐失去光芒。

殊不知,决定人一生的从来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和美好的童年记忆。

让童年只是童年,允许孩子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能拥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智。

让童年只是童年,鼓励孩子去玩耍、去跌倒,他们才能拥有丰富的认知和自愈的力量。

要知道,孩子快乐成长的样貌,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现代的孩子,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他们很少有机会仰望星空,聆听蝉鸣;

相比我们小时候,他们已经缺失了太多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可仍有许多父母,以爱之名,把自然从孩子的生命中夺走。

孩子想玩土,我们马上阻止;孩子想戏水,我们赶紧把他抱走;孩子想看看盈盈花草,我们不停催促:“快点,上课要迟到了!”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不愿出门,沉迷于电子产品,更有甚者,有些孩子逐渐患上了“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指的是儿童缺乏在自然中探索、学习的机会,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孤独、焦虑、易怒等特征。

瑞典教育学者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二十个儿童去农场游玩,让他们感受自然的魅力。

其中只有三个孩子,对农场的各种植物、动物充满好奇,而其余的孩子只是应付了事的到处走走,拍拍照片,接下来就开始没完没了的玩电子产品。

教育学者们对这一现象十分震惊,他们后来又继续跟踪了这20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对自然抱有热情的孩子,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专注力,沟通力、协作力都更为优秀。

而其余的孩子,除了在学业上较为平庸之外,更有四个孩子因升学压力、交际障碍等原因,出现过抑郁倾向。

可见,回归自然,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教育。

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曾说:

对于年幼者来说,大自然可以教导他们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

的确如此。

孩子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广袤,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获得内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他们的专注力更加持久,知道如何释放压力,甚至如何更好与人沟通合作。

这种力量,会给予他们幸福感和掌控感,让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人生的诸多变量与困难。

正如《寂静的春天》里所说的那样:

“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

让孩子回归自然,才能唤醒他们对世界最初的热情,才能找回学习与成长的最初动力。


前段时间,霍启刚在微博上晒出的一组照片,引来大批网友赞叹。

图片中,他与妻子郭晶晶、儿子霍中曦,带着遮阳帽,卷着裤腿儿,在稻田里插秧。

辛苦劳作后,一家三口坐在田边吃起了农家菜,与粗茶淡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家人幸福满足的笑脸。

霍启刚配文道: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常常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让孩子参与做菜,和大人一起擦车。

他们始终相信: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的确如此。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

“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

孩子的世界,没有经历过的事,每一件都是空白,只有他们亲自体验过,才能获取真正的收益与感悟。

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父母一手包办着孩子的童年:

害怕他们落后,用课程塞满他们的日常;害怕他们吃苦,一味的在物质上给予补偿。

殊不知,孩子小时候越是缺少各种体验,长大后越是经不起半点风霜雨雪。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放开过父母的双手,从未独自获得过成功,体验过失败。

他们既没有抵御困难的能力,也不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

身为家长,只有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他们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就像龙应台说的那样: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孩子只有独自行走过、体验过,才会丰富认知;只有独自徘徊过、选择过,才能收获成长。


邻居的女儿湉湉,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完美小孩”。

她在任何场合都沉静温柔,几乎没有同龄孩子的任性。

不仅成绩优异,在班级担任班长,擅长舞蹈,钢琴演奏更是早早达到了可以演出的水准。

可在湉湉的“完美形象”背后,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毛病:

爱咬指甲、经常做噩梦、有时会不停的晃动肩膀。

湉湉的父母多方求医无果后,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了解了具体情况后,问了湉湉父母一个问题。

“你们认为湉湉最大心愿是什么?”

“上北大!”湉湉的妈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心理咨询师却说:“不,这是你们的答案。”

于是,湉湉的父母通过视频的方式,听到了湉湉自己的答案。

湉湉一边啜泣,一边小声说:“活着真的太累了,我想好好的玩一次。”

父母听到9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自责不已。

后来,湉湉的父母减少了她的课外补习,也不再强迫她去跳舞、练琴。

湉湉终于有了“普通小孩“的行程,她开始发呆、开始去公园玩,开始享受童年最简单纯粹的快乐。

令人欣喜的是,那些反应她内心焦虑不安的异常行为,也慢慢消失了。

《孩子挑战》书中写道:

“如果孩子一生都要为了满足父母让他出类拔萃的愿望,他就无法尊重自己,只有当父母信任孩子时,他才能感到被尊重,感到安全。”

有时候,父母的欲望越大,孩子的身心越疲惫。

当我们选择牺牲孩子的快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也是毁掉一个孩子的开始。

享受童年的快乐,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权力。

孩子只有在玩乐中,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是未来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东西。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更不是为了成为任何人期许的样子。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的自己。


英国诗人纪伯伦曾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生命中那些未尽的梦想,那些令人心痛的遗憾,其实与孩子并不相关。

我们既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也不应该放任孩子自由生长;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童年还给孩子;

让他们去大自然中疯跑,去体验成功与失败,去尽情的游戏和玩耍;

让他们去认知自己的喜好、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相信,未来并不比此刻更重要。

童年时光,短暂而弥足珍贵,让孩子享受童年,才是身为家长最重要的事。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