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选》:意见不合时,毛主席如何团结大多数?全是阳谋!

 文公武夫 2024-05-2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说: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拥有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我们几乎都做过学生,有这么两种观点,大家来看下哪个有道理?
一种是:学生只管学习和考试就好了,选哪个大学和哪个专业高考后再考虑,理由是学习都顾不上,哪里还顾得上这些。
还有一种观点是:学生要趁早花点心思考虑大学和专业,等到高考后再考虑就晚了,理由是:很多学生高考结束后,才开始研究大学和专业,结果认识不够,按照自己片面的理解选了大学和专业,后悔不已。
毛主席在1933年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大伙忙着打仗呢,哪有精力和时间去管经济工作?
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有闲功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有这种想法的同志还不在少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没办法顺利开展工作。
这时候怎么团结大多数人,达成“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经济工作也很重要”这个共识呢?
跟其他人意见不合时,要团结大多数人首先得确保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不然就是在带大家往火坑里跳。
按照《反对本本主义》里的方法,要不出大的错误,就要重视和收集反面意见,收集有力证据,站在其中一方,驳倒另一方。
图片
怎么驳倒呢?
毛主席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给我们做了示范。
毛主席的观点是革命战争是中心工作,但是也要兼顾经济工作,说了一个总论点,5个分论点来驳倒反面的观点:
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1. 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
  2. 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
  3. 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4. 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
  5. 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
说得很清楚:经济工作和打赢战争有密切联系,不做好经济工作,就会被敌人的封锁搞死,战士们和群众的正常生活就无法得到保证。
他们对这样的生活不满意,就无法持续吸引新鲜的血液加入军队,红军想要扩大就很难;不改善好经济状况,也无法有效组织工农联盟的力量,最后仗也不可能打好。
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
所以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心搞经济建设,也是错误的。
那能不能平均用力呢?
也是不行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为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侧重点放在革命战争上。
后面被毛主席总结为很辩证的一句话: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图片
除了确保意见是对的,还有哪些团结大多数人的方法?
从众及追随是人的天性,挺身而出不是人的天性。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有少数人挺身而出,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其他人的默认选择是跟随。
所以:
1、提出建设性意见。
不能只是耍嘴皮子,只是提出批评,只说不注意经济工作是不行的,得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所以这篇文章的后面,毛主席还给出了开展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第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
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
第三,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
第四,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
这四点的核心都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密切联系群众是要尊重群众的智慧,和群众好好商量,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不是命令式的,强加一个KPI让群众去完成。

图片

命令主义地推销公债,不管群众了解不了解,买不买的这样多,只是蛮横的按照自己的数目去派,结果是群众不喜欢,公债不能好好的推销。我们一定不要命令主义,我们要的是努力宣传,说服群众,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的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发展合作社,去推销公杂,去做一切经济动员工作。
2、做好亲自出马的准备。
毛主席提的这些方案,都是之前有过实践,做好了亲自上场的准备,并不是只在嘴上提意见,实施的时候自己搬个沙发在旁边看着。
但有人可能会问:毛主席也有很多意见,虽然最后实践证明是对的,也积极地提了建设性意见,但最开始大家就是不支持,这个怎么解释?
比如: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主席没有去攻打大城市,而是带队去了井冈山,结果被取消候补委员资格;
比如:1929年5月,毛主席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结果和其他同志产生分歧,还被撤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被严重警告处分;
这个问题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你是对的,也拿出了可行的方案,但是大家就是不听你的,硬要往歪路上走,你怎么办?
归根到底,所有的方案,最后都要人去执行,即使道理是对的,但是大家不认可,或者只有少数人认可,这些方案就推不下去。
只有方案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行下去。
所以只是把事情想明白了,只是成功了一小部分,还要把人情世故想明白,这部分更加重要。
其实毛主席也是在三番五次被排挤的经历中,慢慢找对方法,真正学会团结大多数人。
3、找关键人物借力。
遵义会议前,红军的核心领导层是“留苏派”的博古、李德等精通马克思主义本本的同志,毛主席已经被排挤出去。
毛主席先找了王稼祥、张闻天两位同志沟通,最终三人在会前达成共识。
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不是自己先站出来,而是让当时地位比他高的张闻天同志站了出来,他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作了报告,为会议的成功召开作出了贡献。
图片
后面投票表决的时候,王稼祥同志第一个给毛主席投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票。
毛主席后来提到遵义会议,总是要提王稼祥同志,“王稼祥是最早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我关键一票,我获胜了”
这次会议确定了毛主席对于红军长征中的领导地位。
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同志回忆,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向她感叹:“办什么事都要有个大多数啊!”
她注意到,这次会议后,毛主席变得更加周到,更善于团结别人。
4、必须注意沟通方式。
因为毛主席的很多意见,都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才得出的,因此毛主席的底气很足,这就导致和其他同志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毛主席的语气和态度会比较坚决,这样的沟通方式比较反人性,不容易团结大多数人。
但是如果不争取大多数同志的支持,革命的前途就会很危险,所以必须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
在延安边区的时候,部队面临着严重的供给困难,衣、食、住、行都是问题,为了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主席先召集了边区的单位领导开会。
待大家坐定,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
我们到陕北是来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
我看有三个办法:
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
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
第三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
在这样的对比下,不用说,大家肯定选C,很快达成共识,后面就是讨论具体的克服困难的方法。大家的努力下,有了著名的“南泥湾垦荒”,让部队渡过了最困难的经济时期。
图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在吃过很多亏之后,已经很注重沟通方式了。
最后总结一下:
1、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
2、团结大多数的前提是做足功课,确保自己的意见是对的,然后:
1)提出建设性意见。
2)做好亲自出马的准备。
3)找关键人物借力。
4)必须注意沟通方式。
以上是我读《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与君共勉。
—The End—

今天是日更第 18/100 天。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我每天都更新
一起慢慢成长、慢慢变富
↓↓↓
如果这篇内容给你带来启发或者你的朋友也在读毛选,欢迎转发点赞在看,感谢你的慷慨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