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狗皮膏药式”规划

 旺妈聊留学 2024-05-24 发布于美国

一旦进入国际体系,尤其是走申美线路的孩子,和体制内最大的区别就是要考虑各类活动规划了。
大家找留学中介,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各类活动和规划。的确,好的规划对于申请真的是有用的。但是,太多的时候,规划被模板化了,就是我标题上写的“狗皮膏药式”规划举一些例子:
-随便去美国找个名校夏校,算是和大家一样了,殊不知夏校等级差别很大
-看到大家都竞赛,也去打竞赛
-科研,报名做一个,只看教授档次选,根本不关心教什么怎么教,哦,还会关心后续的推荐信和论文。
-论文来一篇,管它什么级别,专利也可以!
-人文素养类的没有,好吧,去乌克兰做战地记者,信不信由你!
-顾问说要十个活动,五个奖项,那就再加几个活动。
总之,哪里不够补哪里,为啥要做这些,不管,孩子是否能够胜任,不管,为啥要这么做,不管,总之,顾问说需要,总之,我看见***做了这些活动录取了名校。
很多背景提升机构感觉,学生来就是要个经历,要个推荐信,要篇论文。于是乎出现了这样的产业链,有名的教授打牌子,号称名教授指导,后续会有推荐信,实际上是一堆小老师辅导,甚至帮忙完成。

以前,国外的招生官不知道,现在中国这种流水线式的规划已经家喻户晓,招生官不可能不知道。顾问圈里已经明里暗里说了,现在这种活动没有用了,因为人家能看明白,这种不是孩子真实做的,就是为了申请,像块狗皮膏药一样贴在身上,展示别人有自己也有。
真正的规划绝对不应该是这种“狗皮膏药式”的规划,真正的规划应该
1.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孩子喜欢和接受的。
2.对于孩子来说是各种方向的尝试,是探索。
3.是真正自己上手,自己做,体会和感受成功与失败。
4.是自己在前摸索,导师在后面帮扶。
5.是对学生一辈子可能产生影响的活动,而不是只为申请而设计。
以科研为例,我从来不认为一篇不知道啥等级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用,几句名教授的推荐信就能提高身价。反而,学生做了活动的心态变化,真实感受会更加重要,所以,这个年代文书会更重要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只有学生真正自己做了,真正自己感受了,他才能写得出。我很喜欢说,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活的通透,如果只是为了大学申请委屈孩子,做不了自己,按照所谓的规则做事,我觉得是短视的。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观点,非喜勿喷。家长其实也很难,一直在放飞自我的“做自己”和“狗皮膏药式”的规划里面挣扎,美本录取又是玄学,人有我没有,咋办?你们会怎么选?两个都做?
外面又有很多观点,找个平衡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