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岁月—北京去见毛主席

 琼瑶阿姨 2024-05-24 发布于陕西

一九六六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狂热年代。十三岁的豆蔻少年,小学终于毕业了。九月初一开学,背上新书包兴匆匆地前去向往已久的中学报名,远远望见学校门口非常热闹,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学哥学姐们戴着鲜艳的红卫兵袖章,站在大门两旁,兴高采烈地欢迎新入校的弟妹们。

踏进陌生漂亮又宽畅的校园,看见周围报栏里墙壁上,贴满花花绿绿的大字报。开学了教室里,没有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透过窗口悄悄观望,课桌上放满了一摞一摞各色纸张,还有油印机,几瓶墨汁,浆糊,正在晾晒的大字报,标语。墙角摆靠了几杆红旗,还有不上课却风风火火进出忙碌着,显得那么精神抖擞的学哥学姐。

看的一头雾水,眼花缭乱,感觉新鲜好奇。来到西头初一教室报到,新生们规矩整齐的坐在凳子上,聆听老师开学讲话。中午放学了,空书包里没有等到装满渴望的新书课本,只发给了每人一册毛泽东选集乙种本,做为政治学习的教材。

上课还不到一个月,班主任宣布停课闹革命了,老师们去了学习班劳动改造。从此刚踏进校门的初一学生,也成了没王的蜂,打开圈门撒出去的野马。学哥学姐早已走出校门,开始了天南地北大串联。

十月,宽畅的校园里,显得空空荡荡,没有了往日热闹红火的场景,只剩下了懵懂世事的初一娃娃,不知所措。每天来到学校,望望空无人烟的教室,恋恋不舍转上一圈,又回家玩了。时间到了十一月,广播里传来毛主席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激动人心的消息。按耐不住想见毛主席的心愿,再三央求父母同意后,学校开了证明,准备上北京去见毛主席。

那时候,国家下了血本,大中学校学生去北京串联,坐火车,公交,吃饭,凭学校证明都是免费,不用花自己一分钱。串联学生地位也高,戴上红卫兵袖章,到处都有欢迎的接待站。父母给了五元零花钱,不放心,把少年托付给了同去北京的四个高年级学哥关照,背着被褥,激动的去北京见毛主席。

火车上太拥挤,大部分都是串联学生,车厢里根本没有坐的位置,见缝插针紧靠在过道椅背侧棱上,直直的站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天蒙蒙亮了,火车已快到长辛店车站,眼看要进北京城,望着窗外首都郊区一闪而过的美丽景色,难掩兴奋激动的心情。突然,车上广播响了,紧急通知,旅客们,北京城戒严,火车停止前行,到北京车站的旅客,全部在长辛店车站下车。

一列车近干名来京串联学生,被集中在附近一个大剧院里。当地领导上台讲话,明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全城戒严。这次没安排你们参加检阅,上级通知,串联同学们临时在此食宿,等候安置。讲完话,每人免费发了一大包饼干当作午饭。大伙不同意,群情激昂,齐声高呼我们要见毛主席,喊声震耳欲聋。领导没法,现场给中央打电话请示。经批准,同意明天参加检阅。

全场学生激动的欢呼起来了。下午派来了一个连的解放军官兵,现场开始军训,每十二个人一个班,每个班有一名解放军战士领头当班长,右手高举人人随身携带的袖珍版毛主席语录,尊称红宝书,迈开正步,整齐挥动着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训练结束后,马不停蹄连夜向天安门广场出发了。走走停停一路前行,第二天下午五点钟,集结到达天安门广场。抬头远远看见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大伟岸的身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从东往西来回走动着向大家挥手,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人人热泪盈眶。

都想近一些看得更清楚,大伙拼命的呼喊着毛主席万岁向前拥去,广场上整齐行进的九路纵队,突然一下乱了套,随着毛主席天安门城楼上,来回行走的方向挤成了一团。当时年龄小,个子也不高,幸亏解放军班长赶紧抱起,带出了拥挤人群。

后来听说那次检阅,天安门广场挤伤踩伤了好多人,光丢下的鞋子拉了几卡车。同行的五人也挤散了。无奈东打听,西问路走了好几十里地,半夜独自回到了长辛店车站,见到同行的两个学哥,激动的扑上去,紧紧抱在了一齐,好像久别多年又重逢的亲人。

剧院门口停了长长一排,接送去驻地的大轿车。凌晨要发车了,剩下的两位学哥仍未归来,没办法,留下驻地地址,提着行李上了大轿车,被送到卢沟桥张郭庄小学安置点。学校娃娃停课回家了,安排串联的学生们,住在教室里打地铺。每天免费供应两餐,早晨稀饭馒头,吃完要求进城去串联学习。下午归来了,米饭大锅烩菜尽饱吃。伙食还不错,就是一成不变。

时间长了,想念家乡每天的那顿面条。只有病号才有此待遇。望着同去病了的学哥吃着哨子面,眼馋的望着流下了口水。五人每天一同挤长途公交车,先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参观,看大字报做做样子,应付完成串联的政治任务。然后赶紧转身去了王府井大街,颐和园,景山公园,天坛等免费景点,走马观花尽情游逛。

玩渴了,看见满街卖的北京奶油冰棍,三分一个解渴又便宜,摸出父母给的五元零花钱,精打细算,二十多天吃冰棍花去了一大半。过了两个星期,灶上伙食有天突然改善,烩菜多了油水,还加了几片香肠。知道毛主席又要检阅红卫兵了,因上一次队伍乱了套,安排我们第二次参加检阅,这次是坐卡车,每人发了饼干面包,一天一夜的干粮。

晚上,十点上车出发,车队走走停停,北京冬天夜晚太冷,北风呼啸寒冷刺骨。脚冻麻木了,汽车开的慢,跳下车跟着跑跑,暖和了再上车。敞篷卡车上,大家紧紧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头顶蒙着解放军班长,借来的两床棉被,躲避凌晨难耐的霜冻。

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左右,整齐地站在五路纵队卡车上,从东往西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终于清楚的看见了毛主席穿着绿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面带笑容向我们招手,不由得流下了幸福激动的眼泪,当时的场景终生难忘。

返回驻地路上,两旁站满了热情善良的北京市民提着暖瓶,铁壶,向参加完检阅学生们送来了热乎的茶水。见面亲切拉着每人的手,寻问毛主席的模样和健康状况,衷心表露出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情厚爱和对参加检阅学生羡慕的眼神,非常感人。实现了自己想见毛主席的心愿,回到驻地激动的好几天夜晚,做梦都笑出了声。

那时候,首都北京串联学生太多了,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不亚于每年斋月的聖城麦加,成了当地政府接待沉重负担。领导每天摧促劝说参加完检阅,见过毛主席的人员尽快返回,给新到串联学生们腾出驻地。赶紧订了回家车票。时间飞快,转眼来京已经二十多天了,人生第一次出远门,了过心愿,开始想家想父母。

等车票的那几天,度日如年,吃完晚饭转悠到驻地不远的芦沟桥上,摸着石栏杆顶形态各异的一百一十六个狮子头,悄悄擦掉思念的泪水。车票太紧张,五六天后才拿到了西安转车的返程票。北京车站广场,排了一天一夜长队,终于登上了回家火车。

候车夜晚太冷,检来废旧纸片烤火取暖,棉衣胸前不小心烧了个大洞。被子散乱捆着挎在背上,车厢太挤,过道站了一路,几天没洗漱,显得蓬头垢面。下了火车猛一看,就像外出逃荒的难民狼狽不堪。可是,心中装有去北京见到毛主席,光荣自豪的感觉,雄纠纠气昂昂回到了家。

岁月如梭,转眼快六十年了,当年十三岁的毛头少年,已成了古稀老人。回想起文化大革命疯狂荒唐岁月,给党和国家人民带来了漫长的十年浩劫。一代天真,单纯,正在求知的学子们,荒废了学业,成为政治运动的殉葬品,令人叹惜。只有那时去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才是一生永远难忘的记忆……

作者:锋钢,喜欢文学,宝鸡市退休工人。散文小说陆续刊登于头条,美篇,公众号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