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乱世中成功割据?

 握中悬璧 2024-05-24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大汉系列西汉部分+东汉部分1-10章目录
(九十四)刘杨、彭宠之乱

(九十五)平定淮北

建武八年(32年)夏,张步突然带着家眷逃奔临淮,与弟弟张弘、张兰试图召集旧部东山再起。

三年前,称霸齐地十二郡的张步为耿弇所败,走投无路之下被迫归降,随后被软禁于洛阳,如今他秘密潜逃,乘船入海,只不过很快为琅邪太守陈俊所杀,这次叛乱也被扼杀在萌芽中。至此,刘秀基本算是平定了洛阳以东。

事实上,如果按建武六年(26年)平定淮南李贤来计算的话,这场战争也持续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在上一节中我们曾说过,彭宠起兵作乱后,刘秀并没有全力平定这次叛乱,除了刘秀心中不可告人的阴暗目的外,另一个可以放在明面上的原因就是他的主要力量被牵制住了,故而他才对朱浮说:“今军资未充,故须后麦耳。”这并非完全是在敷衍朱浮。

彭宠之乱请看这里

颠覆认识:探究彭宠叛乱之谜

刘秀遇到的第一个强大对手是梁王刘永,他与刘秀一样脱离自更始政权,随后趁更始衰微之际势力迅速扩张,据《后汉书·刘永传》记载,刘永最盛时“攻下齐阴(即济阴,原定陶国)、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控制了豫州大部以及兖州和徐州的部分地区。

刘永是梁孝王刘武八世孙,汉平帝元始年间,其父刘立与外戚卫氏往来密切,结果遭到了王莽的嫉恨,要知道王莽对平帝生母卫姬极为忌惮,严禁她进京,后来又对卫氏大肆杀戮,结果刘立也遭到牵连惨遭杀害,梁国也被除国。

然而刘永家族毕竟在当地苦心经营了一百多年,根深蒂固,因此作为地方上的实力派得到了刘玄的承认,再次做了梁王。

不过刘永的影响力毕竟只局限在梁国,他自立后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扩张,与当地豪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永起兵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诸豪杰”,由于他本身就是豪强,因此他清楚这股力量的重要。

其中第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沛人周建,从姓氏来看,他很可能是当年汉初功臣周勃的同族,而另一个则是山阳国西防(今山东成武县东)贼帅佼彊。

也就是说,刘永政权是一个以刘永为首的豪强联盟,再加上张步和董宪两大割据政权作为羽翼,初步形成了汉梁并立的局面。

建武二年(26年)四月,刘秀命盖延率兵讨伐刘永,正式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只不过战争刚一开始,盖延军中就发生了变故。

之前朱鲔部将苏茂降汉,此次他也随盖延出征,但没过多久苏茂就发动叛乱转投刘永了。

当然,这只是个小插曲,对战争的进程并未造成太大影响,几个月后,盖延攻克梁都睢阳,刘永带着家眷刚跑到虞县(今河南虞城县北),就遭到当地人袭击,家眷全部被杀,刘永只好带着数十人跑到谯县。

尽管他得到了苏茂、佼疆、周建等人所率的三万多军队的救援,但不久后仍被盖延打败,刘永只好又跑到了湖陵(今山东鱼台县东南)。

这时,吴汉部也投入了战斗,准备对刘永进行最后的打击。

当时苏茂困守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北),周建召集了十余万大军来救,吴汉虽然寡不敌众,初战不利,但他靠杀牛飨士激励士气,结果三千突骑一举击溃了周建,反败为胜。后来合肥之战时,张辽也效仿吴汉的典故,最终大获成功。

然而刘永毕竟在梁国根深蒂固,趁汉军外出作战,睢阳当地豪强再次迎回刘永。

只不过之前盖延通过三个多月的围城并“收其野谷”,已经几乎耗尽了睢阳的粮草储备,这次虽然刘永重返睢阳,但仍将面临缺粮的困境。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刘永就支持不住弃城而走了,刘永之弟刘防开城请降。在逃亡路上,刘永为部将庆吾所杀,苏茂和周建则在垂惠(今安徽蒙城西北)立刘永之子刘纡为梁王,继续与刘秀对抗。

到了建武四年(28年),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虽然苏茂引来一支义军五校兵作为援军,但仍无法抵挡汉军攻势,周建的侄子周诵趁叔叔外出作战关闭了城门,苏茂、周建、刘纡只好逃走。

这一次周建死在了逃亡的路上,苏茂和刘纡先后投奔董宪,而收拢了刘永残余势力的董贤成了汉军下一阶段的对手。

这一阶段战斗的导火索是在建武四年(28年)七月,董宪部将贲休举兰陵城(今山东枣庄东南)降汉,董宪发兵攻打,于是刘秀命盖延前去救援。

按刘秀的部署,此战应使用围魏救赵之策,即直捣董宪的大本营,东海郡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如此一来兰陵之围可解。

但盖延却认为若不急救贲休,兰陵必破,故而没有从命。等到了兰陵,董宪诈败撤去包围,盖延轻而易举地进了城,可到了第二天,盖延却发现中了董宪之计,只见对方出动大军将兰陵包围起来,而己方将士见状深感畏惧。

见形势不利,盖延立刻率军突围,打算按原计划突袭郯县,刘秀听说此事后认为战机早已错过,此去必然无功而返,最后果如其言,而不久后兰陵城也为董宪攻破,贲休被杀。

之后的数月中,盖延虽小有斩获,但到了建武五年(29年)三月,他再次遭到打击。

当时庞萌与盖延一同作战,此人本是谢躬部将,谢躬被杀后归顺刘秀,被拜为平狄将军。在庞萌看来自己这个平狄将军和盖延的虎牙将军都是杂号将军,地位理应一致,但刘秀的给军中下的诏书只给到盖延却没有给他,庞萌认为一定是盖延在刘秀面前诋毁自己,于是便起兵造反,攻打盖延。盖延猝不及防,大败而归,几乎仅以身免。

鉴于形势持续恶化,刘秀只好御驾亲征。当时董宪命苏茂、佼彊前去支援庞萌,三人合兵三万人围攻桃城(即桃乡,今山东宁阳西北)。

刘秀亲率三千轻骑,步兵数万,驻扎在距离桃城六十里的任城(今山东邹县西南),他拒绝了众将出战的请求,对于敌军的挑战也视而不见。

这次出兵比较急促,汉军是“晨夜驰赴”,战斗力想必已经大幅下降,若是急于求战,绝不是以逸待劳的敌军的对手,因此不如稳住阵脚,养精蓄锐。

庞萌等人见刘秀不肯交战,便攻打桃城,而桃城守军见援兵到来后士气大振,坚持了二十多天,桃城仍岿然不动。

这时吴汉所部也赶到了战场,于是刘秀下令全军出击,庞萌、苏茂等大败而逃。

此战过后,董宪外线作战的计划全面落空,被迫将兵力索回至东海郡,让刘纡率数万人驻扎在昌虑(今山东滕县东南),自己率精锐队伍拒守昌虑以东不远处的新阳。

不久后,董宪为吴汉所败,于是他招揽了数千五校军,驻于昌虑以南三十里的建阳。

对付义军,刘秀早已轻车熟路,于是再次使出当时击败铜马军的招数,通过坚壁清野使其难以为继,不久后五校军就开始撤退,刘秀则趁势打动总共,董宪大败。

之后的董宪和庞萌一直过着流亡的日子,先后辗转于缯山(即缯县,今山东苍山西北)、郯县、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最终遭到汉军重重包围。

不久后,朐县为吴汉所破,董宪和庞萌率领数十骑乘夜逃走,很快被杀,而刘纡也在外出逃亡的路上被杀。

就在攻灭董宪的同时,刘秀又发动了对盘踞淮南并自称天子的李宪的打击。

李宪本是许昌人,王莽时期担任庐江属令(即庐江太守)。新朝末年,庐江盗贼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为李宪所败。

后李宪见天下将乱,遂起割据之心,更始元年(23年),李宪自称淮南王,到了建武三年(27年),李宪更是自称天子,当时他坐拥淮南九城之地,拥兵十余万,又设置公卿百官,势力达到了最盛。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更始政权开始衰微后,“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丰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琅邪,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可见李宪是可以与刘永、公孙述并驾齐驱的地方割据势力。

鉴于这种形势,建武四年(28年)八月,刘秀命扬武将军马成发兵攻打李宪,包围其都城舒县。

不过有些令人意外的是,坐拥十余万人马的李宪竟没有太像样的抵抗,他困守舒县,不敢外出作战,就这样坐以待毙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建武六年(30年)舒县城破,李宪才在外逃的途中被杀。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李宪并非本地豪强出身,在淮南根基有限,因此得到的来自地方上的支持也有限,因此他才不敢外出作战,否则舒县很可能发生变故,只不过然而困守舒县仍是慢性死亡。

与之相比,刘永和董宪的作战就积极的多,当地豪强对其支援力度也较大,因此给汉军制造了更多的困难,而李宪则因为其外来者的身份不具备前者的有利条件。

如今洛阳以东最大的割据势力只剩下张步了。事实上,讨伐张步的战争从建武五年(29年)二月就开始了,由于讨伐张步和董宪是同时进行的,刘秀分身乏术,因此这一任务便交给了耿弇,而耿弇平齐的策略则与当年的韩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新书《东吴100年》出版了,各大网站均有出售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