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469 叹为观止&一见如故(公元前544年)

 新用户7842qWV8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弥兵和会”在宋国召开。考虑到楚国的感受,晋国并没有邀请盟友吴国参加。此后,晋楚之争转为楚吴之争,吴国自然心存疑虑。

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派四弟季札出访(“聘问”)中原五国,目的是探访各国态度,拉近彼此关系;同时帮助季札树立形象,便于将来继承王位。

季札很高兴,因为有机会学习正宗中原文化,还可以结识各国贤人。

叹为观止】

季札北上中原的第一站是鲁国。

他先见了叔孙豹(叔孙穆子),一番交谈下来,两个人很投缘。季札直言不讳地提醒叔孙豹:您主持鲁国国政,要多选拔贤人、善人,不然会有祸患的。

鲁襄公对季札的到来也表示热烈欢迎,还设宴招待他。季札趁机特别请求要欣赏“周乐”。

所谓“周乐”,是指西周初年,周公主持制礼作乐,人们在不同场合表演舞蹈、吟唱,类似配乐诗朗诵;后来,《乐》失传了,《诗》就是现在的《诗经》。鲁国是周公儿子的封国,各种礼乐自然最为正宗。

季札虽然来自于“落后”的蛮吴,但虚心好学,对文明礼乐有天然感悟。

听完《周南》、《召南》,季札赞叹:真好!周朝此时奠定了王业基础,开始教化百姓。受到教化的百姓,受了委屈也不大会埋怨国家。

接下来,每欣赏一首不同风格的音乐,季札都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准确分析出创作背景及音乐内涵,表现得完全是个资深音乐评论家。

欣赏完歌颂虞舜的《韶箭》,季札又赞叹一番,然后很得体地道谢:鲁国的舞乐实在太美了,咱们今天就到这里吧。再有其它节目,我也不敢请求再看了。(“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敲黑板:“叹为观止”,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极点)

季札通过音乐议论社会政治的本事,和彬彬有礼的举止,让鲁襄公和大夫们佩服不已,对吴国也刮目相看了。

据说此行季札还收了孔子为徒。这个应该不大可能,很可能是后人为季子和孔子的脸上贴金,编出来的。毕竟当时的孔子才7岁,很难接触到季札这样的外国贵宾。

【规劝晏婴】

离开鲁国,季札到了齐国。齐国刚经历了崔杼被杀、庆封奔吴的内乱。此时的齐国,四大家族虎视眈眈,时刻准备争权夺利。

季札很尊重老资格的晏婴,也为他的境遇担忧,于是劝说晏婴:齐国政坛不稳。大权未定之前,一定会灾祸不断。您最好把权力和封地交出来,或许能免除祸患。

晏婴深以为然,马上照办,才躲过了“齐国四姓之乱”,得以善终。看来,季札不但懂音乐,政治判断力也异常敏锐。

【一见如故】

离开齐国,到了郑国,季札见到了子产(郑侨)。二人虽是初次见面,却像老朋友一样,谈得十分投机。(“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敲黑板:“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二人情投意合)

季札很佩服子产的为人和能力,赠送给他一条白绢带;子产也回赠了一件麻服,以示友好。

离开郑国时,季札还特别嘱咐子产:郑国未来一定是您执政,您可要谨慎从事才好。子产深表感谢。

【卫国多君子】

离开郑国,季札到了卫国。经过与蘧瑗、公子卫荆、公子卫朝等人的深入交流,得出结论:卫国贤人多,国家没啥大忧患。(“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真被季札说中了,周朝众多诸侯国中,卫国的寿命最长,没有之一;直到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年)的时候,才算真正结束。

离开卫国去晋国的途中,季札住在孙林父(孙文子)的封地戚邑(河南濮阳)。

临睡前,季札听到有钟乐之声,感觉很奇怪:孙林父以下犯上,赶走卫献公,另立卫殇公;如今,卫献公成功复位,卫殇公被杀,还没来得及下葬;他怎么能享受起钟乐了呢?

季札很不以为然,很快就离开了。孙林父听说了,竟一辈子不再奏乐。

【精准预测】

在晋国时,季札通过对各大家族的观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他对赵武、韩起、魏舒说:未来晋国恐怕要落到你们三家的手上。

还对叔向(羊舌肸)说:晋国国君不行,但能臣多;未来晋国恐怕要归到魏、赵、韩三家手上。您说话太直,容易得罪人,要多加小心。

从上面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季札在中原五国之行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才华,广为结交各国的贤人能臣,与他们纵谈天下,做了各种精准的预测。

季札此行,也是有记载的南方贵族对北方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访问,让各国充分了解了吴国,不敢再轻视吴国,进而加强了吴国的友谊。

【延陵挂剑】

季札北上时,曾经路过徐国(江苏泗洪),与徐国国君相谈甚欢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宝剑,但是没意思开口要。

季札看出来了,但并没有说什么。考虑到出使各国需要随身佩剑,就没把宝剑赠给徐国国君。

出使回来,季札再次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感觉很遗憾,就摘下佩剑,挂在徐君的墓旁。

随从不解:徐君已经去世,您又何必把剑挂在这里呢?

季札回答:当初,我已经在心里把宝剑赠给他了。现在不能因为他不在了,就违背初心啊。

这段佳话被后人称为“延陵挂剑”,因为季札的封地在延陵(江苏丹徒),人们尊称他为延陵季子。

季札刚回国,国内就出现了变故。

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季札的二哥)准备带领水军伐楚。

之前,吴军曾抓过一个越人俘虏,没杀掉,反而让他看守船只。不料,出征前的阅兵仪式上,这个俘虏竟然刺杀了余祭。

按照大哥当初的约定,老二死了,老三余昧继任吴王,准备以后再传给老四季札。

季札一如既往地淡泊名利,甘心辅佐三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