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香茶雅趣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第一节  风寒湿痹之不同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歧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过去我们中国一直是把痺跟痹这两个字混在用在一起,讲的是麻木不仁、肿痛等等都是属于“痺”,两个字混淆了。最早是“痹”,后来这两字混淆了,意思很雷同。第一段黄帝“痹”从哪里来?岐伯说“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合为痹。”

你为什么要知道风、寒、湿?因为我们以后中药有祛风、祛湿、祛寒的药,你如果只知道风和湿造成痛,就开祛风、祛湿的药,病人不会好,为什么?少了祛寒的药。所以以后诸位读处方的时候,处方拿出来一看就知道里面哪些是祛风、祛湿、祛寒的药,这个处方应该开给关节痛的,结果回头一看这个病症不是关节痛,这是处方开错了。或者是这个病人是关节痛,一看这人开了祛风、祛寒,没有祛湿,这病不会好,这就是你要知道这个,风、寒、湿三个造成痹痛,三个气杂在一起、合在一起叫杂气。“风气胜者为行痹”,有人问“老师,有的人是风比较多。”风多了行痹,就是痛会移转,今天痛这个关节,明天痛那个关节,后天痛又换个关节,我们知道风比较多。开处方的时候,祛风的药要开多一点,我们的药有剂量加减。“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的很严重的是寒气胜。那个痛风痛的很厉害,对不对?有人说“老师,那个痛风红肿是热”。歧伯说风寒湿,痛的很严重的是寒症。如果看到红肿你以为是热症,你寒凉的药开下去没有用,所以我们有附子、乌头,附子开了不行,乌头下去就好,乌头比附子还强,痛就去掉了。南派的医生怎么治病呢?不要说乌头,连附子也不敢用,那他怎么治病?那个风湿都治不好。

“湿气盛者为着痹”,就是湿气很重的人不能动了,所以病人来找你“医生,我关节痛。”你关节哪里痛?“我这个关节很奇怪,今天从这里,明天从那里。”我们知道这是风寒湿三气,但是风比较盛,下处方风要开大一点。有的人说“我痛的很厉害,有时候痛到那边,有时就没有了,不是每天都痛。”我们知道是寒盛在这边,去寒的药开重一点。如果说他是痛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我这个关节痛的很厉害”,这是湿盛,祛湿的药开的重一点。所以处方的时候,风药、湿药、寒药开在一起。如果你知道他的病因是三个气杂合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处方就很简单了。治风湿关节炎,包括张仲景都知道药出不了几味,把它简化掉。从此痛风、风湿都有了治,不管西药讲的什么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很可怜,因为这种关节炎痛的时候,诸位不是病人你不了解,非常的痛。有的病人就贪方便,就吃止痛药下去,你跟他说吃这个药不好,会伤到身体,他说吃中药麻烦,吃药丸比较好。他嫌麻烦就会短命,到头来洗肾,洗肾五六年以后肾衰竭,洗不出来了,人就死掉了。你嫌麻烦,命就没了。其实归根结底就不相信中医。如果他真想求生,不相信西医去吃中药,你叫他吃5 个月他也吃。所以说,所有的止痛药吃下去的时候会让人肾寒,因为西药不分寒热,他一吃下去止痛,结果很奇怪,肾脏就寒掉,因为它没有这个寒热之分。肾脏一寒的话,肾脏功能就衰竭掉了。肾寒,寒会进一步移转到肝,就变成肝寒,所以吃止痛药,很多人会伤到肾、伤到肝的原因就在这里面。不单单是止痛药,很多的西药都会伤肾伤肝,因为西药不懂得寒热,制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寒药。中药治这个很快。

第二节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歧伯说,不管内科外科,所有的病跟节气都有关系。冬天发病,我们称为骨痹,春天病发筋痹,夏天发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就是脾脏,长夏节气的时候遇到急痹,秋天遇到为皮痹,这是不同的症状。但是不管它不同的症状在哪里,都是风寒湿。歧伯说“五脏皆有所合”,五脏都有合的地方,肺主皮毛,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这个都“有所合”。“ 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久病的话,这个病就停在与其所合的地方。所以“骨痹不已”,一直停在那边不动“再感于邪”,就会跑到肾脏去。所以刚开始中了风寒湿,湿下焦的时候最容易得到湿。所以湿伤一定伤到下肢,关节——膝关节、足踝裸、髋部等等,都是容易伤到湿的地方,湿伤于下焦。如果骨痹病没有治好,停很久不去的时候,这个病会进入内脏,这边讲的是这个意思。当进了内脏,如果风寒湿停在骨头上是骨痹的时候(内脏和它是相通的),进入内脏第一个伤到就是肾脏。肾脏本来是好好的,突然风寒湿进来,就是这个意思。

筋痹没有治好,结果再感到风邪,一推就推进去,跑到肝脏里面去了。“脉痹不已,又感于邪”,又有风寒进来加重了,久病的话都会跑到内脏、跑到心脏里面去了。急痹跑到皮,皮痹跑到肺。“所谓痹者,其实重感于风寒湿之气”,所以当令节气再受到这个病就会加重,基本上都是风寒湿。

第三节 风寒入五脏六腑

后面讲的是症状,痹在关节上是这样子。风寒湿的湿气跑到内脏里怎么办?会看到哪些症状?就是越来越深了。肺里面风寒湿:我们说“你的风湿在肺里面”,他听不懂,西医假如说风湿性心脏病,懂了——“这个倒蛮接近的”。你不要给西医那边搞混了,风寒湿进入肺的时候,病人会“烦满喘而呕”。因为肺本身是气机的所在、阳气的所在,它是很活跃的,像天幕一样把全身盖住,突然风寒湿进去了,当然气会逆,气逆的时候产生比如“烦满喘而呕”,呕吐。“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下就是讲胃,会鼓起来。“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为恐”,这是因为心脏受损,水来会克火。


                                   

我们前面一再跟诸位讲到:五脏相生相克,如果心脏有问题,肾水马上就过来了,没有间歇休息的时候。正常时,五脏之间非常平衡,心有问题肾水马上就进来,不会说“等一下,让我考虑一下”,没有,肾水不会等,进来就进来了,没有那么听你的话。所以我们常会说“心脏一发生问题,首先要注意肾脏”,看看肾水有没有进来。肾脏本身主恐,心发生恐就知道肾水进来了。“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一直跑厕所小便。“上为引如怀”,因为肝经落在横嗝的两肋之间,落在阴气的地方,就会有这种现象,风寒湿进入肝脏的时候就会引起这些现象。“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就是人本来是用脚跟在走,脚跟是“踵”,为什么叫尻以代踵?就是不能走路,坐下来,水肿的意思,下半身水肿,讲的就是水肿。肾如果风寒湿的话,身上有积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