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管理智慧(下)

 老玉米棒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以人民为根本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人也有物,但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毛泽东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在武器和人的因素的比较中,毛泽东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在人的因素中有指挥员、战斗员,有全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都很重要,但起基础作用的根本力量是全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全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在无组织的分散条件下,那还只是可能的力量,还不是现实的力量。只有把他们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强大力量。
图片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认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这是过去国家统治者的腐败和欺压民众造成的。毛泽东回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他想到当时的抗日战争,认为“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
毛泽东强调政治动员对抗日战争有重大意义。他说:“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府不重视抗日的政治动员,是造成抗战10个月来输敌一着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认为这种情形必须改变,“决不可以再输敌人一着,相反,要大大地发挥这一着去制胜敌人。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如此人口众多的国家就不会缺少兵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就不会财政匮乏。总之,只要把中国民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克服了无组织状态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什么是政治动员?毛泽东进行了十分详细的研究。首先,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和所有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一切军民明白于此,“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再次,要做广泛的接地气的形式多样而又行之有效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最后,这种宣传动员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要生动活泼、深入人心地做下去。毛泽东认为政治动员“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怎样才能把民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核心是“民主”。毛泽东认为“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是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突出表现是人民民主、军队民主和军民之间的团结。毛泽东指出:“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就管理学上说,不论管理一个企业、一个部门,还是管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都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不能重物轻人,更不能见物不见人。人的问题是一个人心、人力、人才、人气的问题。做到人心所归、人力所聚、人尽其才、人气兴旺,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才大国,更是如此。怎样才能做到?关键是管理者要在毛泽东强调的“进步”二字上下功夫。

以知彼知己为前提

《孙子兵法》上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论持久战》研究怎样进行持久战,以知彼知己为前提。文中指出:“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毛泽东分析战争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在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二者之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图片

抗日根据地的民兵配合部队作战

抗日战争怎样才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呢?前提是要知晓日本的情况,也要知晓中国自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各级指导者,不能离开中日两国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去指导战争”,“两国之间各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因素展开于战争的行动中,就变成互相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斗争。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怎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呢?毛泽东的办法是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和判断。他向来重视调查研究,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某个问题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了。《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搞清了日本和中国相互对立的总的特点、总的情况: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搞清了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长处和不足。“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日本兵力不足是其短处。“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

当时,毛泽东还通过调查研究,搞清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10个月来双方战略战术的情况。中国方面实行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特别是实行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取得了成效,但国民党军队的消极防御、片面抗战的战略带来不利影响。日本军队在10个月战争中犯下了五条战略性错误,即逐渐增加兵力;没有主攻方向;没有战略协同;失去战略时机;包围多,歼灭少。毛泽东认为“敌人的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毛泽东还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日双方的特点、情况,分析了中日战争发展的趋势。他认为中国对抗日战争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和幻想,日本不被彻底打败,战争是不会停止的,这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那些认为日本将在占领华北、江浙一带以后适可而止的人,完全没有看到发展到了新阶段迫近了死亡界线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和历史上的日本不相同了。”“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欧洲战争一起来,它就会干这一手;日本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是打得非常之大的。”后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的预见发展的。

知彼知己是打赢战争的前提,也是搞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前提。在国家管理中不知彼不知己,是做不好外交工作,处理不好国际关系的。在企业管理中不知彼不知己,就难以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就难以处理好纷繁复杂的竞争关系。

以持久战为总战略

在搞清楚中日双方各自的根本特点和具体情况之后,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从这个结论可以看出毛泽东以持久战为抗日战争的总战略。

持久战总战略是一种以弱战强的战略。贯彻这个总战略,除上面提到的要做好对全中国人民抗日的政治动员工作,要处理好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要解决好知彼知己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贯彻持久战总战略,既要反对消极妥协倾向,也要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反对消极妥协倾向,就是要行动起来积极抗日,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必须发扬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

毛泽东指出:“坐着不动,只有被消灭,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反对急躁冒进倾向,就是要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避免贸然与敌进行战略决战。在第一、第二阶段,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我之要求则相反,在于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决战,拼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则根本不干。

毛泽东指出:“急性病的速胜论者熬不过持久战的艰难路程,企图速胜,一到形势稍为好转,就吹起了战略决战的声浪,如果照了干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葬送,恰恰中了敌人的毒计,实在是下策。”

贯彻持久战总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持久战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的划分,在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个阶段的划分,毛泽东指出,“三阶段是中日战争的规律”,“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末,所谓持久和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

对于三个阶段中针对性的战略战术,毛泽东指出: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可以名之曰战略相持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我所采取的主要战争形式是运动战和阵地战,游击战仍将起战略配合作用。

贯彻持久战总战略,要解决好抗日战争中的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术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的问题。毛泽东研究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乘敌之隙的可能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歼灭战、消耗战等具体的战略方针;分析了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包围迂回、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

毛泽东认为,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这里,战术是战略指导下的战术,战略是战术基础上的战略;战略防御、战略持久、战略内线与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战术上的进攻战就没有战略防御,没有战术上的速决战就没有战略持久,没有战术上的外线作战就没有战略内线。

战略上坚持持久战,以一当十、藐视敌人,才能坚定胜利的信心。战术上坚持速决战,以十当一、重视敌人,重视积小胜为大胜,才能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只讲战术不讲战略,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只讲战略不讲战术,就会失去量变向质变转变的条件。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竞争关系的管理中,学习和运用持久战战略,正确处理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以弱抗强的地位,持久战的总战略永远不能丢。

全文完

(来源《党史博览》)

                                                                                                            

责编:王喻

制作:王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