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抗日名将陈克非

 兰若青青 2024-05-24 发布于陕西

抗日名将陈克非

图片

陈克非将军生平

陈克非(1901~1966),浙江天台县螺溪村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大捷、昆仑关大捷、远征滇缅诸役,功勋卓著,战功赫赫。1943年,第九师编入第二期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1944年末,陈克非升任第九师师长,率部在滇西边境浴血奋战,率先打通中印公路,攻占芒友,与驻印新一军会师,立首功。陈克非由此获得云麾勋章,第九师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集体荣誉“飞虎旗”。1949年,任第二十兵团中将司令官,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
  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高参兼第五十军副军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武汉市政府参事,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文革”之初含冤去世。

图片

陈克非将军后人在文物特展前合影

图片

陈克非将军子女在纪念碑上找到父亲的名字

  黄埔军校前,参天古木下,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军校一期至七期所有学员的名字。面对远征军第九师师长“陈克非”三个字,72岁的陈立树老泪纵横,“父亲,我们走访了太多博物馆,都找不到你的痕迹,终于在此得见”。
  自1949年解放,陈立树和他的4个兄弟姐妹迁往台湾,从此再没和留在大陆的父亲陈克非相见。昨日,几个子女把父亲的35件遗物,全部捐献给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当中还包括了他们的“全家福”合照。

图片

图片

忆当年:携腊肉香肠为父亲庆战功

  昨日上午,陈克非的二子陈立家、三子陈立树以及小女儿陈庆年,在长洲岛的黄埔军校里聚首。展厅内,一件属于陈克非的军装,勾起了儿女对父亲的回忆。
  63年前的冬天,陈克非在秘密起义前,特意把妻子马如君及5个子女从成都辗转送往台湾。谁知,这一去竟成了一家人的生死离别。
  “当时的成都机场一片混乱,乘客只允许随身携带几件行李。”陈立家记得,他们要一边躲避追捕,一边偷偷藏着父亲的军服、书信和私章。“兄弟姐妹每人背几件,虽然很困难,但谁也不舍得丢掉,那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力量”。
  此次,他们给纪念馆捐出了得以保存下来的35件陈克非遗物。当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合照,特别是那些留有陈克非只言片语的相片。
  “爸爸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对我们也很严肃。他把一生都花在带兵打仗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因此多以书信方式与家人交流。”陈立家表示,自己小时候有咳疾,咳得驼了背。“父亲就在信中提醒我,一定要挺起胸来。这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也常常如此提醒自己”。
  在子女们的眼中,陈克非与其说是一个父亲,还不如说是个英勇的将军。
  “我们见不到爸爸,妈妈就经常跟大家讲爸爸的故事。”陈立国回忆说,当年父亲打了胜仗,母亲为了庆祝,习惯煮一大锅腊肉香肠,让年幼的立国带到前线慰问父亲。“来接我的一辆黑色小轿车是俘虏日军的战利品,一路按着喇叭过去,好不威风!”

图片图片图片

隔两岸:生活苦绝不给父亲丢脸

  好景不长,1949年年底,陈克非在大陆宣布起义,其家人在台湾受尽欺凌。“国民党当局把我们视作眼中钉,不断打压我们一家”。
  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司令官夫人马如君,上起了裁缝班,用面粉袋为子女缝制内衣裤。全家就靠着和邻居一起盖房子,以租金维持生活。几个孩子则去给中学生做家教,赚钱补贴家用。
  陈克非起义后,也曾派过一个副官到台湾想接家人回大陆。然而,台湾方面不允许,提出来要每人缴交1.5万元台币,才能过境。“6个人加起来,接近10万元,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支付,只好作罢”,陈立树说。
  “那个时候虽然生活苦,穿得破破烂烂,但是我们心里从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因为父亲是英雄,我们不能给他丢脸”。
  今天看来,陈克非的子女们成就不俗。二子陈立家曾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副总裁、亚美利达公司总裁。三子陈立树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美西屋公司和奇异公司研究工程师。小女儿陈庆年曾任职美国国家健康总署研究员,专攻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寻足迹:觅不得在黄埔军校偶遇

  当他们回到大陆,欲追寻失散后父亲陈克非的足迹时,却发现“史料是那么的少”。据悉,1966年9月“文革”初期,陈克非因不堪红卫兵的侮辱,投长江自尽,终年66岁。
  “听说,他死后尸体被捞上来也没有人管,最后连尸体都找不到了”,陈立树说。1979年,陈克非得到了平反,中央统战部在武汉为陈克非举行追悼会,但家人没能到会参加。
  陈庆年回忆,父亲临终前给家人写过信,“他说,子女儿孙最好不要从事军政。”不过,家人都不敢保存这封唯一的家书,看过就销毁了。“这些年来,我走遍国内许多有关抗战、黄埔军校的博物馆,能找到的' 陈克非'三个字都很少,别说是资料了。”
  直至去年,陈立树回国期间,来到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看到父亲的名字,遂决定将陈克非的所有遗物无偿捐赠给纪念馆。“这些东西与其冷冻在家里,不如拿出来让大家都可以看到。希望这批文物,让历史的一页留存继承”。

图片图片
图片

陈克非故居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赤城街道螺溪村,这座中西合璧的典雅庭院,建于1947年,是陈克非将军为其母亲所建。整幢为五间二层、单檐四坡顶的小洋楼。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与西式建筑风格有机相融,具有民国时期建筑特色。2000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欣闻喜讯:陈克非故居新一轮整修方案及陈克非将军纪念馆筹建规划已经着手编制,文物部门给予了很好的指导。让我们共同期待整修后的陈克非故居和即将建成的陈克非将军纪念馆,更清幽,更典雅,迎接更多观众,铭记历史,爱惜和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抗日战争中,浙江天台县上前线与侵华日军作战的抗战将士共有7600多人。可惜的是天台县境内,没有一座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纪念碑,没有一座抗战纪念馆。今日天台青年一代,几乎无人知道自己的长辈曾经和侵华日军作战,流血牺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