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四地闲夫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太史春秋
太史春秋
2020-04-24 23:33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率兵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曹仁坚守不战,向曹操求援。

两军对峙时,魏军援兵赶到,当时正值秋天雨季,关羽巧妙利用这一自然天候,水淹于禁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关羽因此一战成名,威震华夏。

一代名将,为何犯了兵家大忌?

古代的军事将领,不仅要熟读兵书,懂得排兵布阵,同时还要对季节气候等有一定了解。从关羽实施的围城打援战术以及利用雨季河水上涨的自然天候战胜曹军来看,不愧是一代名将。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然而关羽接下来的做法却令人匪夷所思——分兵围两城(樊城和襄阳)。

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冷兵器时代,即便关羽巧妙地利用自然天候轻松战胜了于禁和庞德,但关羽自身必然也会有所损耗。再加上在此之前与曹仁对峙时,兵力与物资也有消耗。

按理说此时的关羽应该立即撤军,回防荆州才对。可他却反其道而行,违反“以逸待劳”的兵家大忌,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分兵同时围两城。按兵法“十则围之”的策略来看,关羽的兵力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实现“十则围之”的。果然,在曹魏第二波援军徐晃的攻击下,关羽兵败溃退,悲剧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刘备刚刚占领益州,进位汉中王,《隆中对》策略实现了第一步,蜀国内部一片欢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寻遍所有史书,都没有刘备集团命令关羽出兵攻打樊城的记录。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也就是说,刘备集团在当时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安定新占领的益州,建立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同时回防巩固荆州防御。因此,攻打樊城并不是刘备集团当时急于要实施的战略计划。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还非常明确地告诉过关羽要北拒(拒,不是攻)曹操,东和孙权。

那么,关羽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私自出兵攻打樊城?很多人说,关羽攻打樊城是因为好大喜功,想私自出兵立下战功,与刘备攻下益州的战功遥相呼应。

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的话,关羽在擒于禁、斩庞德而威振华夏之后为什么不但不快速撤兵回防,反而冒着兵力严重不足的压力分兵围两城?是他骄傲自满?盲目自信?还是一时大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重温《隆中对》

“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的意思,”若跨有荆、益“是”汉室可兴“的关键,因为天下有变,可以两路夹击中原,貌似完美无缺,但是矛盾也正好在这里。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 荆州在当时的战略位置

荆州大部分地区先被曹魏集团占领,赤壁之后才被孙刘两家瓜分。这时的荆州已经分为三部分:曹操占据南阳郡、章陵郡、江夏郡北部;东吴占江夏郡、南郡大部;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个郡。

曹操要想南侵,将东吴锁定在江东,那就必须占有荆州;而东吴割据了江东之后,要想扩大战略纵深,也必须拥有荆州。刘备在双方势力的夹击之下,很难长久生存。要图生存与发展,必须向北扩张。荆州的北面,就是曹操占领的襄阳。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 襄阳在当时的战略意义

襄阳在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曾几次北上夺取中原,襄阳便起到了一个桥头堡的作用。而曹操雄据中原之后,率军南征,同样是以襄阳为依据。

也就是说,襄阳是一个贯通南北、可进可退的”瓶颈“。这个”瓶颈“的北面和南面都是高山,但是从中间可以通过枣阳、随州、汉口,向东可挟制大梧,然后直接威胁到江淮平原、长江流域。

从襄阳北部出发,越过南阳,便可直达曹操老家,整个中原都暴露在眼前。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熟知兵法的关羽当然能看出来,所以当他击败于禁、庞德之后,北方雄主曹操在不断为襄阳增派援军的同时,竟然吓得准备迁都。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

曹操并不是惧怕关羽的勇武之力,他怕的是关羽一旦占据襄阳之后,一马平川的中原将无险可守。

因此,作为战略要地的荆州,是曹操和孙权两家必须要争夺的地方;而襄阳,则是曹操与刘备两家必须夺取的关键所在。确切地说,《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应该是”跨有荆、益“,而应该是跨有”襄、益“才对。可以这样说,如果刘备集团不向北部的襄阳扩展,仅仅占有荆州的话将毫无意义。相信刘备、诸葛亮、关羽都非常明白这一点。否则,关羽不会硬攻樊城,并且分兵围襄阳,直到被徐晃打败后才不得不放手。

《隆中对》践行者——关羽,出兵攻打樊城、襄阳的真正原因

一、刘备的命令

正如前文所讲,因为关羽出兵攻打樊城,没有史料记载是刘备的授权或命令,因此有观点认为关羽是私自出兵。可以明确地说,即便找不到证明这件事的史料,但这种说法也肯定是不成立的。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原因在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不是儿戏,率领几万人马长途奔袭攻城,损兵折将、消耗大量物资难道可以用私自行为来解释?显然不能。

况且南郡太守糜芳,是蜀军入川时刘备指定的后方守备人选,虽然糜芳最终选择了投降东吴,但了解糜芳的人应该都知道,其实糜芳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如果关羽是私自出兵,就算糜芳无法制止,但几万人马的军需物资他总可以不提供吧。

另外,从关羽攻打樊城开始到水淹七军,再到分兵围两城,并非一天两天。如果他是私自出兵,糜芳飞马快报,刘备也早就得到消息了。同样,史料也没有找到关于刘备勒令关羽退兵或指责他私自出兵的记载。因此可以断定,关羽出兵不是私自行为,而应该是刘备的授权或命令。

二、战机、实力对蜀军有利。

当时,曹操败于赤壁还没完全缓过劲,同时又兵败汉中,损兵折将,兵员物资消耗严重,士气低落;而刘备则正好相反,彻底夺取汉中和益州,东西两线完美连接,东三郡已经连到荆州四郡,蜀军士气高涨,刘备也意气风发,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好时机。

从实力上来说,虽然关羽分兵围两城时,实力已不占绝对优势,但曹仁守军本来也不多,据《三国志》记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这也是曹仁坚守不战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关羽擒于禁、斩庞德之后,水淹七军的战绩令曹军胆寒,史称:威震华夏。可以想象关羽军队在当时给曹军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关羽当然应该趁胜追击。

关羽攻樊城,水淹七军后分兵围两城,是盲目自信还是另有所图?

三、曹魏集团军心动摇

曹操大军还在汉中作战时,位于荆襄地区的宛城便发生过叛乱,而关羽水淹七军后,周围的小股强盗势力等都主动接受关羽的整编,成为关羽手下的将士。甚至曹魏集团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一起投降到了关羽麾下。

这说明的是,曹魏集团在荆襄地区民心不稳、军心动摇,军心与民心,是任何军事统帅都极为重视的,甚至可以成为影响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曹操准备迁都的原因之一。但对于关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在上述有利条件下,就不难理解关羽攻打樊城并分兵围两城的原因了。可以说,关羽攻打樊城,不是私自出兵,他取得胜利之后,继续分兵围两城的真正目的,便是践行《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虽然因为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失败,但他并不是好大喜功,更不是一时冲动、盲目自信,而是在执行集团上层的军事计划,他的目的便是要夺取襄阳,扼住进出中原的咽喉,以便日后两军并进,一举占领中原,彻底实现《隆中对》的终极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