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侗族医术 | 简单快速疗愈重症(附10个侗医特色验方)

 梦泽赤子 2024-05-24 发布于湖北

视频源自腾讯视频客户端

点击蓝字

 正源传统文化 

关注我们

● ●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现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无本民族文字,但有独立语言。

侗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于侗医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简便实用,在侗族人民中有着广泛的根基。侗族医药 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历史、文化、医药都靠口传心授,或以长歌形成代代相传,有关医药的文字记载甚少。

图片

2008年6月7日,侗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医简介

侗族古歌《玛麻妹与贯贡》记载:'相传古时侗族有个孝子叶贯贡,他母亲生病四处求医,遇医仙玛麻妹,给他母亲治好了病,二人成亲行医。玛麻妹能识别很多药,能治许多病,她教贯贡'翁哽将退,翁嘎将杜给,翁荡将退播赛耿,消腌欲用巴当同'。(汉语意译:药苦能退热,药涩能止泻,药香能消肿止痛,关节痛要用叶对生。) 一天贯贡的朋友叶香来访贯贡,途中见绿公蛇蜥素,欲强奸母蛇蜥婶,被叶香救了,蜥婶的丈夫为了感谢叶香,给了治疗眼病的亮光草。'这个古歌叙述了侗族医药起源的传说,古歌中将动物蜥素和蜥以人格化,这是传说起源于古代社会的标志。母系社会时期的医药遗迹,在侗族医药中还可以见到。如男性血尿、淋浊,在其命名之前冠以'妇男'二字,称为妇男摆红症与妇男摆白症;相反,如系女性病人则直呼病名。这种命名法至迟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又如上述医仙玛麻妹就是女性。

侗族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关于医药的记载甚少。《黎平府志》:'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侗族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母亲娘化就在军中行医。',明洪武年间,侗族王崇景(1368~1444)就在剑河县的大广、小广、南明一带行医。清道光六年(1826),剑河县凯寨姜念儒,弃文学医,著有《本草医方》一书(手稿)姜在序言中写道:'自幼及壮,几战童军,功名未就,报负不酬,今丙戌,母亲沉疯,符药之余,辄取古人之方,及祖传秘术,按条索释是为是集,共4卷49类。

侗医简史:早期以巫医为主,其医学发展经历了原始医学、侗傩医学(即巫医医侗医药学)、经验医学,理论医学等阶段。其核心是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思想,主要强调气和水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中的重要性。疾病分为冷病和热病。

侗医理论:六性六味理论。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根据六味与六性的药物对应关系,以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用药才能对症。

诊断方法:问病、望诊、摸审和切脉。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有退热、除寒、发汗、排水、补、刮、拽七处等法,也使用内服药,并有缝合术、骨折复位术、膀胱取石术等手术方法。

侗医诊疗方法

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看诊:看病人面部神气、皮肤、毫毛、指纹、舌苔色泽与形态等的变化,看孔窍及其排泄物的色泽与形态。摸诊:摸诊是指用手指触摸患者身体某部位辨病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摸脉、摸皮肤、摸筋骨、摸肚腹等。摸头顶及皮肤冷热、有汗无汗、是冷病还是热病;摸脉,侗医有八脉、两候之说。八脉为平和脉、粗脉、细脉、长脉、短脉、快脉、慢脉、空脉;两候为冷病、热病。摸肚腹,检查压痛、包块等。如为外伤,摸其有无伤筋、断骨、错位、错缝。问诊:问诊是侗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询问发病的经过、自觉症状,发病时的情况和发病原因,何时何地怎样发病,病痛的程度,是一般的疼痛还是痛的难忍,痛时出不出汗,痛的部位分头、颈、胸和肚脐上下及脚等七大处。问病时必须掌握病变部位和原因。如因饮食过量,脐眼以下疼痛是犯谷米;脐眼以上疼痛是犯水、酒、鱼、肉;胸口疼痛是犯酒、肉和酸。侗医多以此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听闻诊: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声音,闻汗气、呼吸气味等变化,判断病症。

治疗 治则:侗医将诊断中所了解的信息与玄象、烧冷、内外、强弱、阴阳、病理病因进行参合识症,辨病立证,审病求因;治病求本,不同之邪施不同之法,药法并乘,施犯何宜,随症治之,急则治标,慢则求本,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保健防未病;根据药物性味、走向、相生相克,按主、次、帮、补配伍等治疗。以烧烫退(凉)之、冷凉温之、内则解(调)之、外则疏之、血则和之、气则理之,强则惩(泻)之、弱则扶(补)之、惊则收之、玄则驱之、象则克之、阴则阳治、阳则阴治、内外之疾合治等等,使脏腑、精、气、水谷精微顺通,正维体安。治法:侗医治疗疾病强调全面诊察,注重病因治疗,强调急则药治,缓则药食以养,用药首选鲜品,追求疗效为重,强调有病即治,病后疗养。治法主要有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如艾灸法、拔罐法、针刺疗法、刮疗法、放血疗法、点穴按摩疗法、小儿推拿法等。具体的治法包括退热法、除寒法、排水法、补法、刮法、摄七处,各种痧症疗法和手术疗法等。

侗医优势

侗医优势病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骨伤 侗区每个侗寨一般都有能接骨的医师或水师,每个县都有多名接骨技术好的骨伤科医师。

肝病 侗医龙运光采用侗药外敷与内服相结合方法,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数万例,疗效显著。

癫症、狂症 贵州省黔东南天柱侗医精神病专科医院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治疗精神病的专科医院,该院对癫症、狂症、癫狂症与癫痫病采用侗医药方法治疗,疗效好,复发率比较低。

侗医还对骨髓炎、风湿、小儿走胎、颈淋巴结核、带状疱疹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侗族验方

治“腐骨疽” (损伤性化脓性骨髓炎)方

1,内服药方:毛秀才25g、常春藤15g、瓜子金5 金鸡脚15g、金银花20g。随症加昧:有死骨、流脓者加臭藤15g、伏石蕨15g、皂角刺8g;无死骨、肉芽红活加山姜5 络石藤l0g;体质虚弱加鸡血藤l0g;关节曲伸不利加舒筋草8g;疼痛加红木香15g;病在上肢加桑枝15g,病在下肢加走马胎8g。每日1剂,3煎3服,连服半个月为1疗程。

外敷药方:丁茄、了哥王鲜根皮适量各等份,捣烂,用蓖麻油拌匀于炎症排脓期外敷;用糯米藤、忍冬叶各等份晒干为末。瓶装备用于炎症愈合期。

2,蚱蚂15g、蛴螬15g,炒黑共为细末,加熟石膏30g,配香油调匀,制成药纱布条。用九里光、珠砂根各25g煎浓汁洗净伤口,然后用药纱布条塞入骨窥道中,每日换药1次.直至脓液排净,伤口愈合为止。

3,内服药:铁线草、黄连、黄苓、黄柏、知母、血见愁、刺五加、再生草、结芯草、五方草、黄球根、生大黄、青龙须各适量,焙干研末用猪板油、蜂蜜糖酿成流质样软膏,每日服3次,每次1茶匙,连服半月为1疗程。

外用方:雪山一枝花、白龙根、九根草、针叶草、藤七、接骨木、扫地风、生姜,用鲜品适量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敷贴伤疮,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本方活血消瘀、清热解毒、拔脓去腐。

治“水烫、火烧伤” 方

1,烧烫伤初期,尚未感染化脓者,用黄连、黄柏、赤芍、桑皮、桔梗、金银花、土茯苓、车前子、山木通、生地、牡丹、连召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发烧加柴胡15g,呕吐加白蔻15g。外用仙人掌15g、冷冬藤15g、黄连15g、龙脑香5g、冰片5 乳香5g制成乳剂外搽。本方清热泻火、健脾开胃、防腐生肌。

 烧、烫伤已感染化脓者,取黄芪、党参、赤芍、黄连、黄柏、柴胡、当归、丹皮、生地、金银花、蒲公英、前仁、木通、桔梗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日服3次;外用大黄5冰片5 乳香5g研末调蛋清搽患处,1日3~4次。

2,虎杖根100g,煎水熬至糖浆样浓度,先将伤创面用温盐水洗净,然后用鸭毛醮药涂搽患处,1日3~4次,连用5~ 7天,治火烧伤效佳。

3,南瓜适量,切成小片,装入瓦缸中,埋入黄土内,半年后即化成水,愈陈愈好。如遇水烫、火烧伤患者,即取药液(南瓜汁)外搽,1日2~3次,可防止起泡感染。

大黄树适量捣烂取汁外搽,1日2~3次,直至痊愈。

4,食醋淋至火烧水烫创面,可止痛,防起泡。

浓肥皂水涂搽创面,可止痛。

酱油涂搽烧烫皮肤创面,防感染。

凤尾草(靠水沟或河边生长的为佳)适量,烧存性,研细过筛,用茶油调成糊状,先将伤创面用浓茶洗净,再用鹅毛蘸药涂搽患处,每日1~2次,连续用药至伤口愈合。

干绿豆250g, 研细过筛,加冰片末15g,瓶装备用,临用时取药粉适量,加香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2次,直至痊愈。

菜油适量,臭虫数个,将臭虫浸泡于茶油内备用,如遇烫烧伤患者,将臭虫油搽患处,可防起泡。

治“无名肿毒”方:

1,八角盘磨水搽患处,1日3~5次,止痛消肿效佳。

血用(西芎)200g鲜品洗净,捣烂兑淘米水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籽上生叶50g、七加风50g、石楠藤50g、西芎25g、猴子尾50g、接骨木50g、九牛藤50g。将上药洗净,加水1 000ml,煎至500ml,1日服3次,每次服50ml,连服3~5天。外用本方鲜品,切碎浸泡于白酒中,取浸泡液淋洗创面,再用西芎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2,鲜鱼腥草适量,捣烂兑甜酒渣合匀,外敷患处,1日换药1次,对早期无名肿毒疗效特佳。

3,毛虫树适量,打刀烟搽患处,每日2次,连用2~ 3天。

4,铁灯台(七叶一枝花)磨水搽,1日4~5次,直至消肿、止痛。

山乌龟磨水频搽患处,可消肿止痛。

5,威灵香、黄连、白芷、白芨、竹花、四两麻各30g,马钱子15g、天南星15g、草乌l0g、川乌l0g用50度白酒3 000ml浸泡半月后,取药液外搽患处,或用药棉醮浸泡液外敷患处,用膏布封贴,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6,韭菜根、地胆、南星、铁灯台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7,九里光、金银花、鱼腥草各50g煮水服,每日1剂, 日服3次,连服3~5日。外用活蜘蛛1只,捣烂如泥,用鹅翅毛或鸭翅毛醮药涂搽患处,1日3~4次,连续3~5日。

8,姜黄、白芷、赤芍、天南星、天花粉、大黄各25g,共焙干研末,调白酒搽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直至肿消、痛止。

9,赤小豆25g, 白矾10g,月石5g共研末,用鸡蛋清调搽患处,每日2~3次,直至消肿、止痛。

桑叶适量,用米醋煎煮,待沸即捞出贴敷患处,1日2~3次,直至痊愈。

生皂角(去籽去筋)适量捣烂,加米醋调和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连续3~5天。

 10,马草根、九龙盘、乌葆根、海筋藤根各15g,煎汁兑酒服。每日1剂, 日服3次。外用上药适量,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文字:源自相关综合文献资料

视频:腾讯视频客户端

策划:刘湘

编辑:刘淼 李森

整理:陈曦

电话:18030718629  18030732639

申明: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及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交流,不宜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