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木阴阴正可人”的上句是什么?

 谷山居士 2024-05-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来看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

@古诗词赏读

图片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赏读

诗词

图片
三月晦日,就是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这天对我们来说,再寻常不过了,根本没人留意它的来去。但对古人来说,它非常特殊,因为这是春天的最后一日,意味着前面那八九十个春光,已偷偷溜走,再也寻不到,抓不住,留不得了。那么,这最后一日的春,就汇集了人们所有的惜春、伤春情绪:声声挽留,丝丝眷恋,千千万万个牵念。假如春有情,她必然会放慢脚步,好与人们共徘徊。

可惜,春归无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注定你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所以,在秦观看来,“痴心儿女挽留春”是非常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认识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节物相催各自新”。

“节物”谓节气风物,“相催”即互相催促。节气变更,催促物候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物候的更新也进一步加速了节气变化,二者相互促进,各自推陈出新,从而推动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首句意在说明春去夏来是客观规律,非人力所能左右,由此引出次句。

图片


“痴心儿女”,指那些感情丰富、容易伤春悲秋的多情男女,他们为了留春耗费了大量心力,倾注了无限热情,比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三月晦日夜不忍睡去,一直守到第二天晓钟响起——“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后二句突然一振,说:春去花落尽,何须感到遗憾、失落?那青葱的夏木,不也同样“可人”吗?“芳菲歇”同“芳菲尽”,指百花凋残,“三月晦日”本该有如此景象。可作者却说“何须恨”,先设疑,再作答——“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有春的美,夏也有夏的好,你不应该沉浸在“芳菲歇去”的感伤中,而忽略了“夏木阴阴”的清新之美。其实,对待人生,也应如此:不念过往,安于当下,不惧将来。那些失去的东西,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伤怀。不久,你会发现,自己又收获到了另一种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