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灿 吕国华:沧海月明珠有泪 浅析彩绘贝壳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5-24 发布于北京

沧海月明珠有泪 浅析彩绘贝壳

文 图 / 李灿 吕国华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24年04月刊

贝壳作为货币、装饰品和容器的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今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在贝壳上作画在古代并不多见,山东临淄徐家村南墓地M32所出彩绘贝壳是国内首次发现有明确考古出土背景的贝壳画实物资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较早案例。此外,美国克利夫兰、弗利尔美术馆也分别藏有中国出土的不同时代彩绘贝壳。这些彩绘贝壳上都绘有不同题材的画作,是中国古代微型工艺的精品。

国内外发现的彩绘贝壳

199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徐家村南墓地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62座,主体年代为战国至汉代,其中M32为带墓道的中型墓葬,在棺外西侧中部有一方形漆盒,漆盒北侧放置彩绘贝壳3件(套),墓葬年代为战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徐家村南墓地M32发掘简报》,《海岱考古》2023年第1期)

标本M32:10-1,壳高6.7厘米,长7.8厘米,宽4.1厘米,保存较好,仅前端略残。内外均有彩绘图像。外壳经雕刻、修饰,左右布局及纹饰相同。内壳图像均以褐彩勾勒线条,次为红彩,仅极少数钮钟枚部以蓝彩点缀。左内壳描绘编钟演奏场景,中间立一钟师身着窄袖深衣,手持钟锤作敲击状,马身鸟首状怪兽底座相背而立,簨上饰四组鸟首,两侧鸟首朝外。右内壳描绘桥面游玩场景,桥面上有四人,中间左侧一侍者持伞站立,面向右侧主人,人物均着交领窄袖深衣,宽束腰。

图片

徐家村南M32出土彩绘贝壳(M32:10-1)

标本M32:10-2,壳高5.5厘米,长6.9厘米,厚3.8厘米,左右双壳均破碎,以褐彩绘制轮廓,各部位分别饰红彩、蓝彩、褐彩,整体斑斓艳丽。内外均有图像,外壳经雕刻,左右壳布局及纹饰相同。内壳分别绘制不同的主题图像。左内壳四边外侧分别绘容貌相近、似兽非兽的神怪头像,红色面部呈扁三角形,双目及口部扁圆,无鼻,双耳肥硕,头顶有褐色双角,双角间戴倒三角形冠,颈部与方形图案相连。右内壳绘凤鸟啖蛇图,凤鸟站立面向左侧,右足抓握彩蛇送入口中作啖食状,左足屈立,躯体肥硕,尾羽上扬。

图片

徐家村南M32出土彩绘贝壳(M32:10-2) 

标本M32:10-3,壳高7.2厘米、长8.5厘米,残为数块,内外壳均有图像。外壳楯面保留原始浅紫色角质层,其余部位经雕刻施彩,楯侧外缘处可见较明显成组羽状纹饰,中间部位残留少量红彩、褐彩。内壳绘制宴饮图,两层高台建筑邻水构建,三尾小鱼前后相依向左遨游,一层五立柱面阔四间,二层单间双柱,四阿庑殿顶,屋脊用三脊兽装饰,屋顶铺成行板瓦。宴饮者跽坐于上层正中,均戴尖顶小冠,身着交领宽袖深衣,宽束腰,双手呈于胸前,似对饮。二层外左侧有高大树干,右侧有一侍者,作俯身回首状。一层右端似蹲坐一犬,左二间有一人,仅见面部。

图片

徐家村南M32出土彩绘贝壳(标本 M32:10-3)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战国至汉代彩绘贝壳,据称是20世纪上半叶从河南古玩市场购得。贝壳高7.5厘米,宽9厘米,彩绘位于贝壳内,以褐彩勾勒为主。一侧贝壳画面中有马车迎面停伫,马匹仰首呼哧急喘,车主头戴高冠,身着长袍,张弓射箭,另一人挥手指向飞禽;车前二人似为侍从,分别持剑围捕一中箭跪下的鹿,周围有野兽四散奔跑。另一侧贝壳画面中有四马拉车,车向左疾驰,车上插有戟,车主头戴高冠,身着长袍,束带。侍卫张弓,射向飞禽、鹿虎等,四周有野兽突围奔逃。

图片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彩绘贝壳

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一件唐代彩绘贝壳。此贝壳用褐彩、红彩、黑等颜料绘制,画面是草叶纹和卷叶纹。与战国至汉代彩绘贝壳不同的是,彩绘绘在外壳,与唐代较为流行的金属仿制的贝壳形盒的制作风格较为相似。

图片

弗利尔美术馆藏彩绘贝壳

来源与产地

晚明徐渭在《青藤山人路史》中记载:“予家乃有汉人画,此世之所未见,亦世之所未知者也。其画非缣非楮,乃画于车螯壳上,此是姑苏沈辨之至山东卖书买回者。闻彼处盗墓人,每发一墓,则其中不下有数十石。其画皆作人物,如今之春画……夫车螯者,蜃也。”画于车螯壳上的汉人画指的应该就是徐家村南墓地M32所出的这种彩绘贝壳。M32出土的彩绘贝壳均为帘蛤科琴文蛤。琴文蛤常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台湾及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沿海。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疆域辽阔,三面临海,海洋捕鱼很发达,占据鱼盐之利,且对外贸易发达。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管子·揆度》中就记载了当时齐国进口朝鲜半岛的“文皮、毤服”。齐国拥有如此发达的海外贸易能力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齐国都城临淄出现南方海域盛产的琴文蛤便在情理之中了。《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经济的繁荣也必然会催生手工业的发展,这种被海上贸易带到临淄的琴文蛤,在能工巧匠的制作下就变成了满足上层社会审美需求的彩绘贝壳画。徐渭在《青藤山人路史》中记载的“每一墓有数十石”应存在夸张的成分,如果当时真的制作那么多彩绘贝壳,那为什么墓中出土和流传到现在的彩绘贝壳的数量却很少?可见,当时由于琴文蛤的来源以及制作工艺复杂等问题,制作数量并不像徐渭文中说的那么多。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彩绘贝壳,据研究产自中国东部海岸,其彩绘风格与徐家村南墓地M32出土的较为相似,或许也出自临淄地区。

弗利尔美术馆藏唐代彩绘贝壳,由于资料较为欠缺,其来源和产地不好判定。

用途

贝壳在先秦时期曾作为原始货币被广泛使用,战国至汉代,作为货币的贝壳已经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徐家村南墓地M32出土的彩绘贝壳年代在战国晚期,所以其不会作为货币。

图片

河南博物院藏唐代贝壳银盒

用贝壳作装饰在先秦时期较为流行,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敖汉旗铁匠沟战国墓地等都出土过装饰用途的贝壳。汉代及以后贝壳常作为容器使用。唐代流行一种用金属仿造的贝壳形盒,上下两扇扣合处做出合页,以环轴连接,可以开合。西安唐代韦美美墓出土的贝壳银盒,出土时紧挨尸骨头部,与盛化妆品的金、银等小器皿同置于一个圆漆盒内。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梁村李氏墓出土贝壳形盒也放在梳妆盒里。河南偃师杏园村元和九年(814年)郑绍方墓,位于尸体头骨附近有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贝壳形盒,从残破处的断面可看出是用自然贝壳制作的容器,盖顶还浅刻一只回首的鸿雁,其外形与韦美美墓出土的较为相似。这种贝壳形盒多出于女性墓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在《贝壳与贝壳形盒》一文中认为:“无论是天然贝壳盒还是银质贝壳盒主要都是作为盛装化妆品之用。”

图片

日本林源美术馆藏贝桶和彩色贝

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一种贝合游戏,贝合是用成对的文蛤制成。匠人在贝壳内侧贴上纸,并用金银以及各色颜料来绘制《源氏物语》中的内容。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方,还要写出与贝壳内图案相对应的和歌。在分发贝合后,持贝者将每对贝合分开,一半在手中,称为出贝,另一半无序地扣放在地面上,称为地贝。游戏开始,双方出贝后,在地面选择手中出贝对应的地贝,选择正确,即为胜者。最后以累计的胜负次数来决定输赢。胜者除了可以得到奖品,之后还可以得到负者的款待。此外,文蛤因只有成对的才能合上的这一特性而被认为是坚贞的象征,在古代日本贵族的婚嫁中,常被装在贝桶中作为嫁妆。

彩绘贝壳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一种类型,其载体特殊罕见,题材内容多元,人物形象生动,构图绘画成熟,用色浮翠流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徐家村南墓地M32出土彩绘贝壳采用的是南方海域产的琴文蛤,应该是通过海上贸易的途径来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再经过匠人制作成为符合当时上层社会审美需求的彩绘贝壳画。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彩绘贝壳可能也出自临淄地区。彩绘贝壳在当时可能是用作盛放物品的容器,兼具装饰效果,或者像日本的贝合一样既能作为游戏的道具,又可以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妆。目前,由于国内出土彩绘贝壳资料较少,对于其来源、用途、颜料成分、画面寓意等还需要新出土材料来进一步研究。(作者均为滕州市博物馆文博馆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