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诗评 | 浅评《柳溪遗稿》

 文乡枞阳 2024-05-24 发布于安徽

2024年5月,笔者从钱奕珠先生处获得他整理出版的钱如畿诗集《柳溪遗稿》。此集为残卷,原本10卷,现仅存前5卷以及从《龙眠风雅》中补录来的30首诗歌。钱奕珠先生在此书《整理说明》中说:“读如畿公《柳溪遗稿》诗,于山川地理、人文名胜、风物民宿,与家风训诂等都有所收获。”

此说极为正确,尤其是本土明代个人诗集,每一本都很难得。就价值而言,钱家桥与《柳溪遗稿》,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再现明代中期先贤优雅安宁的生活情境,展现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进而拓展本土明代诗歌研究的空间,以充实本土诗歌研究体系。

本文试就《柳溪遗稿》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作以简单分析。

一、《柳溪遗稿》思想内容
《柳溪遗稿》诗体丰富,残存的五卷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既有短章,亦有长篇;题材众多,写景抒情(山水田园)、送别、咏怀、咏物、咏史怀古、酬赠、羁旅、民生疾苦、爱情等等,多有涉及。因而,体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一)记录了作者与众多明代枞阳先贤的交往,具备历史研究价值
《柳溪遗稿》涉及的交往对象很多,较为著名的人物如钱如京、齐之鸾、阮廷瓒、方克、方见等。
写其兄钱如京,如《雨夜怀桐溪兄长》《桐溪兄长自北命驾来迎作念昔诗》《览桐溪中丞兄长再辞再谢疏知》等共30首。
写其友齐之鸾,如《送蓉川齐黄门迁青州二守》。
写其友阮廷瓒(别号爱云,阮鹗父),如《梦爱云阮隐君》《贺阮爱云先生闻乃郎应荐乡试得第》《爱云新居》等,共14首。
写其友方见(号南淙),如《南淙分九竹植御书楼侧》《次南淙梅雪二诗韵》《次南淙红梅韵》等,共17首。
写其友方克(号西川),如《雪中次西川侍御壁间韵》《送方西川北上》《闻西川中止再次韵二首》等,共5首。
这些诗作不仅饱含着情感,也能作为相关人物研究的佐证或补充材料,对进一步揭示枞阳先贤的精神世界很有意义。比如,阮氏家谱只记载了阮廷瓒敬重兄长的事件,而《柳溪遗稿》则描写了阮廷瓒作为隐士的闲雅超逸形象,打破人们以往的认知,因而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二)描写了本地在明代的自然地理、人文古迹特点,让人追思神往
《同安道中》(以下未提明确作者的皆为钱氏作品)为记录同安官道的少有作品。“捷径细难寻,官道亦复曲。马倦仆夫疲,欲速不能速”,可见官道亦颠簸曲折。“柳外夕阳低,沽酒入茅屋。何处发沧浪,清听徹林麓”,虽奔波艰辛,而同安道风情独具。
《石溪舟中望浮山》中写道“路转麻溪兼水陆,岩通会圣隔仙凡”,可想见石溪往日街道之繁华与交通之便捷。
《登𠙶山四首》描写了明代𠙶山的深幽景致。“群鸟翻空穿径竹,孤猿挂壁乱藤萝”,“鹿饮洞泉归路绕,鹤寻巢树故林迷”,“气蒸古壑云根动,雾锁层峦雨脚垂”,“石阶苔长浑侵座,檐桂枝迥半入扉”,从竹径、石壁、深林、峦壑、天气、动植物、山居等各个层面,勾画了让鹿、鹤都会迷路的奇邃𠙶山。

像以上描写自然地理、人文古迹的篇章在《柳溪遗稿》中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

(三)关注民生忧乐,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钱如畿的写作对象很广泛,眼前所见、心中所思,皆成歌咏。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关注民生,传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是《柳溪遗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夏旱秋雨病农特甚诗以悯之》对先旱后涝的灾情进行了叙写。“亢晴复惨阴,积雨添新涨。暗绿悉凋残,新黄尽飘荡”,双重灾难,让农家遭受颗粒无收的痛苦。“彼有未获穉,尽可充公藏。虽乏卒岁赀,庶免催科杖”,大胆揭示了天灾中农民为完成赋税的惨状。
《凶岁》中“渐觉民风薄,那知官府尊。黔黎多菜色,白发几人存。豪贵新裘马,田家老瓦盆”,进一步揭露官府、豪贵与老百姓巨大的贫富差别。
《邸报京师不雨下诏祈求有感》更是直接针对祈雨诏书发出“更下一分宽恤诏,便能除却万家愁”的呼唤,要求下诏宽恤百姓。可谓敢于为百姓发出最强心声!
《麻溪桥成》写于作者捐资建成麻溪桥(即今钱家桥)之后,“桥安人竟渡,林密鸟知还。渔可迎门水,樵通对面山”,表现了作者为老百姓建桥带来便捷的自豪喜悦之情,也见证了作者关注民生的实干精神。
(四)热爱田园生活,表现对高洁自由生活的坚守
作者在《闲居二首》中写道“独有幽居者,了然无所萦。微风吹我面,皎月照我行”,直陈幽居心志,追求闲雅高洁的田园生活。
《桐溪兄长自北命驾来迎作念昔诗》中面对来自兄长钱如京的诚意相邀,作者陷入了回顾人生与无意仕途的情感纠结当中,但心中的理想却是十分坚定,“治生慕陶公,卜筑柳溪湄”,“本是田里人,还与田里宜”。
《麻溪》一诗对田园生活尽情描绘,“结宇傍幽岑,秋高苍翠深。石泉遗暗响,松树落疏阴。鹤氅挂萝壁,芒鞋步竹林。客稀犬声息,坐听沧浪吟”,作者俨然是飘逸出尘的隐士形象。
《柳溪遗稿》残卷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书写田园生活感受,即使在“荒村无肉食”(《市脯不得》)的物资贫乏情况下,作者从未动摇过其志趣。

《柳溪遗稿》残卷中的其他内容,不一一罗列。

二、《柳溪遗稿》艺术风格
(一)以陶、杜为骨,以苏、黄为肌,以元、白为肤,格高调雅而语言浅白自然
从《柳溪遗稿》残卷整体风格来看,其诗学渊源明显是崇尚学习陶渊明、杜甫。
《松柳》中“快哉陶渊明,幽栖在垄亩。自谓羲皇人,南风吹北牖”,作者尊陶、学陶,超越凡俗,格高调雅。
他在《惜春》里又写道:“一片飞花处,春光减却时。陶潜归去兴,杜甫旧题诗。红雨迷行路,东风飏酒旗。背岩三两树,犹有半开枝。”所谓“陶潜归去兴”指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佳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此种佳兴透露着一种豁达、潇洒的风神。“杜甫旧题诗”指的是杜甫在《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句意,作者首联已化用。作者同提两者,有对比意味,同时也显示了其诗学渊源。
《蓄猫》开头“狸奴将数子,豢养亦殷勤”化用黄庭坚《乞猫》“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读苏集追次坡仙虎跑泉韵》“虎爪生泉沸石根,僧坐蒲团应合掌”有学苏轼《虎跑泉》“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之痕迹,但趣味不同。
作者学习陶、杜的醇正与真诚,不尚雕饰,自然浑成,而学苏、黄只是学陶、杜的一种路径而已。总体上,作者的襟怀是恬淡闲适的,而其诗歌语言对应追求的是浅白自然的风格。
在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钱氏所处的明代中期诗歌的特点。复古派前七子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梦阳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李梦阳传》),强调复古,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追求汉魏、盛唐诗作的高尚格调。同时,他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李梦阳《诗集自序》),反对虚浮之风。钱氏诗作,有复古倾向,但学诗路径更为阔大,并不排斥苏、黄等人。
龙溪外史陈元吉在《叙柳溪钱先生遗稿》中提到“评者谓'扬浣溪之波,而造元、白之室可也’。”“扬浣溪之波”指效仿苏东坡,苏氏曾以“浣溪沙”词牌反复歌咏田园生活。“造元、白之室”,即谓具备元、白浅白自然的诗风。
陈元吉所提到的点评非常具有价值,但过于侧重诗歌外在特点,应该说钱氏诗歌以陶、杜为骨,以苏、黄为肌,以元、白为肤,这样可能更准确些。
(二)注重真情,善于营造淡远闲旷的意境
钱氏《柳溪遗稿》蔚为大观,但都注重真情,彰显诗歌的本来面貌。
“已投鸥伴涤凡尘,自信丘林兴味真。竹叶有情闲念我,杨花不定漫随人。”(《溪上》)作者描写田园生活的切身体验,笔下乡野诸多物象,皆凝聚着作者真切的情感。洗去凡尘的鸥鹭、饶有兴味的丘林、清高可爱的竹叶、粘人的杨花,无不透露着作者内心状态,心平气和,优雅脱俗,意境喜人。这代表着钱氏诗歌的总体风貌。
钱氏写其他内容,也同样是贯注真情。
“踪迹半生嗟未到,梦魂千里苦相寻。输君饱寄优游兴,笑我空劳想象心。”(《奉答桐溪兄长约游西湖》)与兄长唱和之间,流露着约游西湖的喜悦,对西湖美景的向往,同时也突出了兄弟情深。
“频焚谏草防沽直,敢借清风独擅操。外补且韬安国计,暂栖安用割牛刀。”(《送蓉川齐黄门迁青州二守》)在常见的送别诗当中,作者因为为友人齐之鸾担心前程,已经顾不上儿女沾巾之态,所说皆是劝勉之言,把急切之情放在第一位。
“凤枕鸳帏透骨寒,回肠九曲断还酸。人间已谢百年愿,梦里何胜一面看。”(《梦亡》)作者梦见亡妻,醒来之后的凄寒、痛苦之状,何等深挚。
“少小已离家,燕齐路娴熟。不须问前程,前程通广蜀。”(《驿使》)表达对驿使奔波的怜悯之情。
“衣裳犹带稻花香,手握新春米一斛。我沽一壶与之倾,醉后犹能话乡曲。”(《邻家馈新》)邻居送来新米,作者沽酒同醉,共话乡曲。共处之情,果真“洽比其邻”。

抒写真挚之情,后来学成本土诗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方东树《昭昧詹言》云:“臣子之於君父、夫妇、兄弟、朋友、天时、物理、人事之感无古今一也。故曰:诗之为学,性情而已。”认为诗歌为性情之学。而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借王叔武提出“今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辨也”。(李梦阳《诗集自序》)对真情的提倡,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诗歌发之真情,便是真诗,而真诗无关俗雅。钱氏诗歌无疑是真诗,无丝毫俗气。

(三)蕴含理趣,冥合圆显,以自然为依归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明人弊病,喜学唐人状貌,苟能遗形得神,便足垂世。”指出明人尊唐、学唐的风尚,但仅得唐之状貌是不够的,“得神”才可垂世。
如何“得神”呢?钱谦益认为“学唐诗,摹其色象,按其音节。庶几似之矣。其所以不及唐人者,正以其摹仿形似,而不知由悟以入也。” (《列朝诗集小传》)讥讽明人学唐,往往模拟外在形貌,而欲求突破,必须“由悟以入”。
钱氏诗歌贯注真情,且能在自然万象变化中随机阐发理趣,正是“由悟以入”,说其有唐人风神,并不为过。
“风定麦无浪,云生山有衣。”(《雨后》)这是钱氏描绘雨后场景的诗句。人生本无常、无定,可他在雨后体会的是一片安宁;幽居往往寂寞冷凄,可他偏偏体会的是“云生山有衣”的温馨。
“残编千古事,浊酒一瓢春。”(《皖城秋思八首》)前句与杜甫《偶题》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味相近,只是略显羁旅之苦;后句含韦应物《简卢陟》云“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句意,但更为凝练,更显豁达之心。
“满庭月色凝花色,两耳鸡声杂犬声。”(《乘醉花下步月达曙》)如果说“两耳鸡声杂犬声”尚有陶渊明“鸡犬相闻”痕迹,但“满庭月色凝花色”则为自创之佳句。作者乘醉赏月下之花,直至天亮鸡犬有声,手法上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热爱田园之情溢于纸上。信知秉烛夜游为奇事,月下通宵赏花亦为佳话,前后相通的是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诗之神韵,应当是形象与事理、情志的妙合无间。“诗不能离理,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沈德潜《国朝诗别裁·凡例》)。“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钱锺书《谈艺录·随园论诗中理语》)《柳溪遗稿》残卷作品往往将诗情与理趣高度融合,有着回味悠长的动人效果。

打开《柳溪遗稿》,即有清风扑面之感。诗因情而发,情因诗而感人肺腑;理缘象而生,象因理而饶有趣味。品读《柳溪遗稿》,对于研究本土诗歌流变价值极大。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