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桑梓文化情愫

 乡风儒语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世事春秋长;乡风儒语对月饮,三坔夜话万钟情。斯时也,李老师轩楼临窗,说史聊文,谈古论今,言庄道巷,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碰心处,高山流水,莫非知音?!


我的桑梓文化情愫

  李长贯(杏园秋

自1978年始,伴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启航,我们江苏便首开了党员冬训的先河,至今已历经45年。我是1990开始参加冬训的,算来也已30几个年头了。我于冬训最深的体会就是冬训不仅提升了党员的理论水平,也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2023-2024的冬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总书记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显著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自己与家乡文化结缘的情愫故事,我更是感慨良多,体会颇深。
我与桑梓文化结缘,究其渊源,也许要回溯到我的幼年,在雪花纷飞之冬,端个爬爬凳坐在父母前的火钵旁边烘着火,边听母亲唱那被誉为泰兴《红楼梦》的《玉如意》,或听父亲讲村里三条“龙路”助岳飞抗金的美传的那幸福而又难忘的岁月。我的父母亲都没有文化,但家乡的文化,诸如《玉如意》中姐妹易嫁故事的劝世,“龙路”助岳飞抗金美传中的“精忠报国”,却因代代传承而渗透于他们的骨髓之中,使他们不仅具有勤劳、朴实、善良、感恩的美好品质,而且还具有一颗爱国、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并且,这些故事与美传,经我父母的口口相传,也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产生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愫。
或许正是因为父母生在旧社会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而缺少文化,才格外珍惜新社会的生活,才格外希望我能认真读书,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为家乡、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父母对我的期望以及父母所传承的那些家乡文化的故事与美传,无疑对我的成长可谓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上学读书特别认真,差不多每学期都要被评为“三好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后,我的大学之路发生了曲折——在那个推荐上大学的特殊年代,我在回乡做了民办教师满两年的时候,被推荐和通过了简单考试由南京大学录取,并已公布了录取名单的情况下,却意外地受人诬告说我是什么“三门生”(从家门到校门做学生再到校门做教师),由此荒唐地对出生在农民家庭也是革命家庭(我父亲解放前就是我方的红色乡长)的我,于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我,硬是扣上了莫须有的“逃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所谓“三门生”的帽子,而取消了我的录取资格,将我已跨上了大学门槛的那只脚又拉了回来,但我没有沉沦,我坚定地走自学成才之路,且终于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毕业文凭。
大学的文化知识,为我日后挖掘、传承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在教学业务上,我自编家乡文化故事用于语文教学,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受其益,也使我的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普遍肯定,我因而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同时被评为县(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我甚至被吸收为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我的照片亦被选载在国家级杂志《语文教学通讯》的封底。另一方面,我利用教学之余,不断搜集家乡文化素材,在退休前创作了一部以家乡历史文化与历史发展阶段为背景,以个人成长经历为原型,以家乡方言为作品语言特色的长篇小说《杏雨烛泪》;这部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泰兴日报》、泰兴电视台、《泰州晚报》、《扬子晚报》等媒体都纷纷作了报道。其时,我的父母都已先后去世了,我的这部作品则可以告慰于九泉之下的我的父母双亲,因为他们的儿子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
古词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此词应是我与文化,尤其是家乡绵绵情怀的象征与写照。退休后,我更加没有忘记家乡文化根的呼唤,而更加钟情于挖掘、传承家乡历史文化。我创建了以家乡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平台,名曰“乡风儒语”。在这块“自留地”上,我辛勤耕耘,亲自原创了90多万字的文章,粉丝已有好几千人,最高单篇阅读点击量达两万六千多人次,在本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泛好评。我的公众号《乡风儒语》也于2022年被评为泰兴市十佳网络媒体,我本人则被评为泰兴市“十佳好网民”。2024年春,我作为自媒体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泰州市有关部门主办的“泰田园”乡村文化振兴自媒体东罗沙龙,由此而自觉地汇聚到振兴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队伍之中。
回顾我与文化结缘、与桑梓文化的殷殷情愫的故事,尤其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鲜明特征的理解。这一特征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指引。我想,我要以总书记文化思想的这一特征为指导,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家乡文化,助力乡村建设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2024年5月于泰兴乡轩书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