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墓”挖出一块石碑,碑上书法惊艳世人,这就是唐楷的老祖宗!

 三余字画 2024-05-24 发布于山东

在河南洛阳邙山附近,有一座古代墓葬,它坐落于村民的农田之中,千百年来静静矗立于此。“生在苏杭,死葬北邙”是魏晋至隋唐大多数王公贵族的理想,因此,他们死后基本都被安葬于此,邙山南北大墓数以千计。

而这座墓葬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突然名扬大江南北,原因是一则消息刊登在各大报纸“司马懿冢挖出北魏绝妙楷书”,此碑就是赫赫有名的《元怿墓志》。魏晋大墓里怎么会发现北魏石碑?这其实是一个误会。当代村民一直以为这座墓里埋葬的是司马懿,因此称其为“司马懿冢”。

但事实上,它是北魏清河王元怿的墓。元怿,字宣仁,北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太和十一年(487年)生于洛阳,年仅十岁就被封为清河王。元怿文武双全,还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他因此被寡居宫中的胡太后相中,两人有了私情。神龟三年(520年),元乂、刘腾发动“宣光政变”,元怿遇害,年仅三十四岁。

正光四年(523年),胡太后重新掌权,对自己这位情人倍感怀念,于是花费重金为他修建陵墓,并请来顶级书法家与刻工,完成了这件《元怿墓志》石碑。论用笔之细腻精到,它称得上“魏碑之冠”。

《元怿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太师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尉公清河文献王墓志铭》,通过这一长串的官衔,也能看出元怿生前备受荣宠。全碑高95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满行32字,总计1024字,字径大小约3.5厘米。

魏碑楷书是唐代楷书的“老祖宗”,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早年的楷书作品中就能看得出来。北魏楷书墓志数量虽多,但也有优劣之分,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钟繇、“二王”等人书风在北朝盛行,书法水准出现了质的飞跃。

代表北碑最高成就的是“元氏一族墓志”,数量超过200块,而《元怿墓志》又是“元氏墓志”中的“扛鼎之作”。此作起笔藏锋,落笔后动作丰富,如衄挫、调锋、提按、蓄力等,笔画刚劲秀润、婀娜有致,用笔方圆兼备,既有南帖之灵活,又保留几分隶书之高古。结字端庄圆润而不失变化,左右高低错落,上下收放自如。

《元怿墓志》笔法丰富而严谨,开唐人“尚法”的先河,笔画、结字自然中和,笔无虚发,是我们练习楷书,同时防止书写呆板的上佳字帖。

而今,我们将《元怿墓志》进行了超高清12色微喷复制,笔画细节与原碑别无二致,并进行了纯手工装裱,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