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初中女生社恐、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怎样做才能回归学校?

 扶禾心理教育 2024-05-24 发布于广东

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1

学生背景

L同学,14岁初二女生,来自珠海,进入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经家长陈述以及15天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逃避学校生活:自初一军训因病请假后,该生对学校的恐惧逐渐加深,时常缺勤,长假后到了返校的时间哭着吵着不去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初二开学没多久就请长假不去上课,不愿意去学校。

2. 家庭关系疏离:因父母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与教导,该生与父母之间常因学业问题发生争执,逐渐封闭自我,拒绝沟通,家庭氛围日趋紧张。

3. 社交障碍明显:进入初中后,该生难以融入集体,缺乏知心朋友,与人交流时紧张不安,言语含糊,身体僵硬,对人多场合感到恐惧,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症状。

4. 缺乏应对困难的勇气:每当遭遇挫折,该生往往选择轻易放弃,缺乏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转而沉迷于手机、电视等娱乐,逃避现实。

5. 压力管理策略不足:面对学业和人际压力,该生往往选择逃避,将烦恼深埋心底,缺乏有效的压力释放和应对策略。

6. 健康状况欠佳:沉迷于手机,作息紊乱,身体素质差,常因生病服药,体力活动能力明显不足,跑步稍久便气喘吁吁,面色苍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咨询分析


原因分析

a.严重的社交恐惧。人是社会性生物,渴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滋养,如同鱼离不开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情感交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若个体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缺乏社会的关爱与支持,心理便会失衡,抑郁情绪悄然滋生,进而怀疑自我,甚至萌生轻生的念头。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心理较为脆弱。面对困境,若未能及时获得疏导,心理问题便可能如影随形。

b. 家庭因素。忙碌的父母往往与孩子交流甚少,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家庭温暖。当问题出现时,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在网上寻求帮助,而非向父母求助。
c. 身体素质差。该生自小体质较弱,加之长期缺乏锻炼,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导致精力不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随之下滑。长此以往,厌学情绪便悄然滋生
判断依据
1、临床观察(新生进入机构后的反应、心理咨询的动机、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2、入学时父母对孩子情况的详述。


矫治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自我和周围进行认知分析辨析

2.自信心培养

3.精神分析探索深层原因

4.建构学生力量感

5.抗挫折训练

6.情绪控制训练

7.人际关系技巧训练

3

调整历程


1、通过心理疏导,解决各种关系混乱问题


与学生做初始访谈,确定整体咨询目标克服社交恐惧和找到学习的深层动力

每周至少一次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梳理他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过于偏执的歪曲信念。带学生回顾过去以及现在发现的问题,看他本人是否承认存在这些问题。通过心理课、沙盘治疗探究学生关系混乱的深层原因,找出源头。

对其人际模式进行分析和引导,能够清晰认知自我形象,能够把内心痛苦清晰化,让内心有力量感。其余则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

每周超10+课时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绪疏导结合日常行为训练控制,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觉察、提升行动力的技巧,并让他运用在实际学习中,纠正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控力,改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性。

期间还会安排家庭治疗课程,让家庭成之间更好的相互认识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找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提供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而做到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家庭心理咨询
2、一对一教学,解决基础不扎实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和个性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逐步提升该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检验学生人际互动模式调整,增加其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

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活动,增加其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对一些基础不牢的学科进行基础式学习,对掌握比较好的科目,进行超常学习。

另外,一对一教学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检验学生人际互动模式调整,从比较自卑到乐观积极和老师互动转变。


3、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具体地、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自省习惯等具体化的素质因素。从习惯着手,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性。
行为训练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兴趣爱好培养

  •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4

后续反馈
妈妈反馈:

回到家,孩子身体明显好转,用药量也减少了,脸上的愁云也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虽然还会抱怨为何送她到扶禾,但至少愿意敞开心扉。

孩子在新班级里,也学会了主动交友,虽然好友不多,偶尔还会带朋友来回家里玩。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深感欣慰,知道孩子正在逐步适应新的环境,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与转载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