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人对纹身存在偏见

 杏坛好歌 2024-05-24 发布于安徽

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是好女孩。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古惑仔》在大陆曾风靡一时(是的,你也欠郑伊健一张电影票),借助盗版影碟和在城市乡镇迅速普及的音像店,“山鸡”、“浩南”成为一时无两的男神,几乎每个少年的床头都有一幅他们手持砍刀、半露纹身的海报。因为这个系列电影不知有多少少年学着他们的样子踏入心目中的江湖,导致那段时期纹身几乎就是黑社会的代名词。


不过《古惑仔》系列最多只是让纹身与坏人形象更近一步,在中国文化,至少是在汉族的主流文化中纹身与负面的标签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对于纹身我们是拒绝的

儒家文化一直对纹身持批判态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据传是孔子所说的名言至今仍深植在中国人的基因中,连掉落的头发、减掉的指甲都得小心翼翼的收集保存,你竟然去纹身,你说你能是好人吗?断发纹身,那是蛮夷干的事好吗!


官府:把这帮作奸犯科之徒都留下记号

导致中国人对纹身存在偏见另一个原因,是历史上纹身被作为一种刑事处罚从商周延续到明清。

为了给罪犯造成最大的心理负担古代的纹身主要选择在显眼的脸部,叫做“黥面之刑”。黥刑最开始是用刀,颜色主要是黑色,从黥刑的黥字也可以看出来。到了宋朝纹身技术进一步发展,由刀改用针刺,对犯人来说创面更小,痛苦更少。宋朝时根据不同性质的罪状所刺的位置、字样、形状也有所区别,盗窃罪刺在耳后,判处有期徒刑的刺在面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个方块。



当时没有洗纹身的技术,一旦获刑这些记号就是一辈子。所以即便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遇上官差肯定是重点盘查对象,普通人也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人有前科。“纹身”是坏人的标志。

唐宋:胡服斗茶赛纹身

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纹身也不全意味着是坏人,在开放的唐宋部分时期纹身甚至成为举国上下竞相效仿的时尚潮流。唐朝“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市坊里出现了专业的纹身师“札工”;《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中记载了白居易的一个铁杆粉丝叫葛青川,在脖子以下纹了偶像30多首诗;宋朝时举办过纹身界的全国性比赛“赛锦体”,通体花绣的浪子燕青得过数次冠军。


纹身:我不是“非主流”

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纹身正被越来越多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群接受,纹身也不再是时尚男女的专属,而不同群体的加入为现代纹身融入更多时尚元素,新派黑暗、3D镂空、国画写意、浮世绘、小清新……在世界范围内纹身从曾经的非主流变成了现在的主流文化。



当互联网上年轻人不无调侃的说,“我抽烟喝酒纹身,但我是好女孩”,人们已经意识到其实没必要给纹身添加那么多的标签,它仅仅是自我表达一种方式。

@热巢挑战实验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