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不容许试错

 谨言策行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儿子小沐打来电话,“爸,我不想在本校读研了,我要重新参加研究生考试。”

接起电话,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随口问他:“你已经决定了?”

“没呢,就是想征求你们的意见。”

我继续问:“如果你要报考,是不是你本校的研究生资格就没了?”

“是的。”

“你已经做好了参加考试的准备?想过考不上的后果没?”

“恩,我相信我能考上。”

“如果考不上呢?或达不到你喜欢的专业?”

他没再吭声,没通过我这一关,表示他挑战失败。

挂断电话后,我微信给他发了三句话:“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所有通向理想的路,都是一步步熬出来的;不要为自己的决定后悔。”

这已经是小沐在近三个月内第五次表达出对他当下学习的苦闷和不甘,也是第二次提出要考校外研究生。



年初,他推免保研成功后,提前被导师李教授收编门下。老师喜欢这个腼腆的大男孩,破天荒在本科阶段就把他带在身边。小沐喜欢口腔修复专业,李教授也是他所敬仰的老师,在业内专业技能认可度也颇高。就在他和导师还未度过“蜜月期”,小沐就对所处的学习环境发起了“牢骚”。李教授共带有3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包括他这个还是大五的本科生。因为他是9个学子中唯一的男性,他对自己沉浸于女人堆中一次次为学姐们跑腿搬运东西、查阅文献、抄录实验室数据的处境很是纠结,他说,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忍无可忍”之际,他向我们提出了要换专业的想法,而更换的口腔外科专业竟然是他以前最不喜欢的,只是听说这个导师带的学生不多,而且也没女生,据他调查这个专业三甲医院就业形势还不错。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全、长久。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让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更有把握,不会因为随心所意而后悔。”

“如果你放弃了喜欢的专业,而为了别的目的,去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

“至于学习环境问题,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当然,与同学们、老师相处是一门艺术。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一样,有缺点也有优点。不管别人如何,都要微笑面对身边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讨厌某个人,他就会消失,何况你还是本科就读,多付出也是应该的。”

对我的这些建议、意见,小沐无以反驳,他说,爸爸说的对。但是他并没有心服口服,我懂得他的不甘心,只是他没有十足的把握去面对挑战。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他手上,他已成人,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关于他想考研的事,是他的一些高中同学包括校友陆续考上了985名校,他觉得不甘,他也想去外面世界看看。在做决定前,他肯定也经历过了深思熟虑,包括他所处环境的压抑,我们也感同身受。

但是,在这个考研严重内卷、就业形势紧张的大环境下,他的一些想法还是被我们大人以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后果等理由被驳回了。

只是,他有一天再一次提出这些问题,我又该如何应对?



事后,我也一直在反思。我们做父母的,想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少犯错,少走弯路,最好避开所有坑,直达目的地,这样的心意当然是好的,有时候也是必要且对孩子有益的。但这些知识经验,终究是我们“告诉”他的,而不是他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获得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会不会也剥夺了他的一些自我空间,比如:自己去尝试、探索、包括试错的机会,以及从试错中慢慢总结、学习和成长的权利呢?

因为现在我们的插手,直接上手指导,让他失去了深入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快乐和成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失去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亲自探索习得、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

那么,我们在有可能,特别是把成本降到最低的情况下,何不容许孩子试错,鼓励和信任他,在“试错—修正-成长”这样的循环中迂回前进,真正实现他自己的未来!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