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效祛湿的人太多,老中医表示无奈,手把手教你脾肾同调,排空湿气

 花无缺3myj1j3d 2024-05-24 发布于江苏

Science Technology

图片
     
湿邪,这可是中医里的一大麻烦,不管是感冒、皮肤病,还是内脏疾病,都离不开它的影子。祛湿,可不是小事,它不仅能改善你的皮肤状况,让你不再油腻腻,还能解决大便不畅、四肢浮肿、精神不振等问题,甚至能预防湿疹、荨麻疹、囊肿等顽固疾病。
但你知道吗?很多人在祛湿这条路上走偏了,找我来看病的患者,有一半以上都是在无效祛湿。今天,我就要用一个视频,告诉大家如何正确排空一身湿气。
想要祛湿,健脾是关键。脾是生痰之源,脾虚了,水湿运化功能就出问题,水湿聚集,生湿生病。常见的脾胃问题,比如食欲不振、胃胀、腹泻等,很多人会吃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的药,但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因为只健脾,却忽略了肾。脾和肾,在中医里是相互依赖、相互助生的关系,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阳就像体内的太阳,而脾胃则是土地,湿气就像沼泽。想要晒干土地上的水,太阳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正确的祛湿方法是脾肾同调。给大家分享一个苦方,名字叫做“胃关煎”。这是一个健脾又补肾的祛湿方。方中包含熟地黄、甘姜、白术、扁豆、芍药、乌茱萸、赤甘草七味药。熟地黄,补脾肾之精,肾精充足,肾阳才会源源不断,水湿才能被蒸化。甘姜,温中散寒,止熟地黄滋腻生湿。白术、扁豆、山药,炒过能增强热性,帮助脾胃运化。乌茱萸,苦温,散寒补阳,还能缓解腹泻。赤甘草,调和药性,补脾胃。这七味药,脾肾同调,强效祛湿,又不会伤身。
我有一个患者,王先生,45岁,他因为长期腹泻、身体浮肿来看我。经过详细问诊,我发现他的舌苔白腻,脉象沉缓,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这是典型的脾肾两虚,湿邪内蕴的表现。我为他开了胃关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调理思路是:健脾益气,温肾助阳,利水渗湿。首先,通过温补脾肾,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和肾的温阳作用,使水湿得以运化;其次,利水渗湿,通过药物的作用,帮助水湿从小便排出,减少水湿在体内的积聚;最后,健脾益气,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湿邪再次侵袭。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相同。同一方剂的用药、配伍和剂量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服用前还需要通过医生的辩证,不要擅自用药。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在我评论区留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